龙史传真|拉瑞·哈特赛尔:我和李小龙比武碰都碰不到他 他还亲自指导我擂台赛前备战


一
谁是拉瑞·哈特塞尔?
也许不光那些截拳道之外的读者们不熟悉,可能在截拳道爱好者中,知道拉瑞·哈特塞尔的人应该也不多。
拉瑞·哈特塞尔(Larry Hartsell 1942~2007),曾习练过多门武技,在拜师李小龙宗师之前,担任肯波空手道的黑带教练。
拉瑞·哈特塞尔是李小龙一众弟子中,后期重点研修、发展、传播截拳道擒摔技艺并取得突出成就者,在美国创立有截拳道擒锁协会(Jeet Kune Do Grappling Association)。1990年代以来,截拳道出身职业选手登上MMA擂台征战者,有一些选手的截拳道地面擒摔技术就是出自他,或者他的学生的指导或教授。
1990年代初,随着以巴西柔术为代表的地面格斗技艺在世界上越来越受欢迎,人们发现截拳道传人拉瑞·哈特塞尔以其三十多年来的努力和推广,向武术界证明了截拳道除了拥有系统科学的站立格斗技艺之外,还一直非常重视发展地面擒锁技艺这一事实。
三十多年来,拉里·哈特塞尔的截拳道弟子桃李满天下。伊鲁山度曾赞誉拉瑞·哈特塞尔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截拳道传人之一”。
2020年1月19日,UFC嘴炮复出大战牛仔,第一回合,嘴炮以膝顶加令人眼前一亮的贴身肩撞战术,成功地打散了牛仔的防御系统,加上后续扫腿和地面追击,仅仅40秒,就以TKO获胜。
此战,嘴炮贴身肩撞技术,让UFC拳迷们印象深刻,随后网上也出来一些视频,以传武或一些擒摔系武技类似技术,与之做了对比分析,进行技术科普。
为道塾也不免俗,从截拳道技术角度,提供了类似技术视频供拳迷们参考,而视频中演示截拳道近身肩撞技术的截拳道导师,正是拉瑞·哈特塞尔师傅,他是截拳道传人中,真正的缠斗近战的高手。

二
1967年,李小龙在洛杉矶唐人街开办了他的第三间振藩国术馆,但他没有全开放的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而是有条件、有选择的招生。
一个是他自己认可的朋友,一个则是他熟悉的朋友或弟子介绍、推荐,有较高武术基础或直接是武术家级别的求学者。其中,李小龙的洛杉矶助教伊鲁山度——原肯波空手道高级黑带师范——就从他以前的肯波空手道黑带级师兄弟中,推荐、介绍了一批学员,如李恺、史蒂夫·金、杰瑞·泡梯特、鲍勃·布尔默等,他们大多早在1964年看过李小龙长堤功夫演武之后,就已仰慕李小龙,有心向学。
拉瑞·哈特塞尔也是从肯波空手道转而学习截拳道的李小龙学生之一。他其实在此之前就已认识李小龙,并且曾和李小龙直接动手比过武。
那时,他正在“美国空手道之父”埃德·帕克一间连锁肯波空手道道场担任教练。据拉瑞·哈特塞尔回忆,有一天,李小龙来到他们道馆参观、交流。期间,李小龙主动提出和他对打,切磋武功,他同意了。
比武结果如何?
拉瑞·哈特塞尔说:“我接受了挑战。但我碰不到他。他在我周边移动着,轻拍我,就像猫在玩弄老鼠一样。”
这可能是拉瑞·哈特塞尔决定跟随李小龙学习截拳道的最根本原因。
"Bruce came by during one of the sessions I was teaching at Ed Parker's school. Bruce asked me to spar with him and I accepted the challenge, and I could not touch him, he was moving around me, tapping me, he was like a cat playing with a mouse" —— Larry Hartsell

三
洛杉矶时期的李小龙宗师,对于擂台赛的看法其实是开放的,积极的。对于弟子们参与擂台比赛,也是乐见其成,积极鼓励和支持。
基于那个时代传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背景,虽然李小龙自己不喜欢,更不愿意直接参加当年那种非全接触的传统性质擂台搏击赛事,但事实上,李小龙曾以选手教练的身份,深度介入到擂台实践及其现代化变革之中,并因此成为现代擂台搏击改革风潮不可替代的先驱人物和决定性推动者——自1967年开始,李小龙通过私教改造美国当年最顶尖的空手道世界冠军,如乔·刘易斯等,以他们为实验对象,将擂台作为他的一个重要格斗科学实验和数据采集平台,开展截拳道擂台实践,在大量比赛中验证他的截拳道技战术的擂台实效性、科学性,以及进一步改进的依据。
正是在此基础上,李小龙直接和间接地在美国武术界,特别是在职业擂台选手圈中成功地普及传播了他的先进武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促进了美国传统搏击擂台,从训练到实践模式的现代化改革和进化。如乔·刘易斯就曾多次邀请李小龙,或独自举办有美国全国黑带选手及冠军们参加的截拳道讲习会,推介李小龙和截拳道。1970年,乔·刘易斯将截拳道全接触踢拳搬上擂台,正式推出轰动全美的全接触踢拳赛,成就为美式踢拳之父。1974年,在全美首次世界职业踢拳赛夺冠后,乔·刘易斯公开在电视转播中宣称,要将他的比赛献给师傅李小龙。
1968年,当李小龙的弟子,本文主角拉瑞·哈特塞尔决定参加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全接触性质的踢拳赛事的时候,李小龙也对他表示了积极支持。
在美国三藩市市立体育馆中,李小龙将他亲自拟定的赛前训练计划,交给了拉瑞·哈特塞尔,告诉他:“拉瑞,我建议你每天坚持按这个常规计划的步骤进行训练,并且尽可能的循序渐进的增加训练回合,完成更多训练内容,尤其是你刚开始训练的时候。”
拉瑞·哈特塞尔遵循李小龙的训练计划,严格地进行了三个月的赛前备战训练,迅速提升了比赛技术和体能状态,最后,经过层层闯关,夺得了该赛事的亚军。
“我认为我不是亚军。”多年后,拉瑞·哈特塞尔回忆起这次比赛,仍然记忆犹新。
他说:“因为我确实击倒了那位最后夺冠的选手。之所以屈居亚军,是因为我在第二回合太过投入,在全力重击对手,将他击倒后,我又踢了他。
比赛中,我们戴着八盎司的拳击手套,穿着拳击鞋,还有护阴、护腿等功能的护具。
跟我对打的是主办方的选手,是一位华人。第三回合,我将他击出了擂台,他甚至都站不起来。赛后,他走过来对我说,‘你才是赢家’。
他是一个泰拳手,当过海军,住在泰国,尽管如此,我还是击倒了他。”


四
拉瑞·哈特塞尔一直保存着李小龙当年给他的赛前备战训练计划。
这份半个世纪前制定的间歇式赛前准备计划,每组对应训练时间三分钟,相当于职业拳击比赛的一个回合时间。除跳绳训练间隔时间不同之外,每组休息时间只有一分钟,亦对应的是职业拳击赛每个回合对抗之间的休息时间。
以下分享1968年李小龙为拉瑞·哈特塞尔制定的赛前备战计划,供读者诸君参考:
1、长跑训练
慢跑(一分钟),冲刺(坚持),步行(一分钟),尽可能地多做几组。
2、技术训练
a、踢拳空击训练——三分钟(休息一分钟),以高效适宜的方式放松
b、踢拳空击训练——三分钟(休息一分钟),全力训练,不断强迫自己。训练力量/速度
c、跳绳——五分钟(休息一分半钟);练习所有的步法
d、重沙袋——三分钟(休息一分钟);单一的拳法训练,然后加上组合拳
e、重沙袋——三分钟(休息一分钟);单一的踢法训练,然后加上组合拳
f、轻沙袋——三分钟(无休息);单一的拳法训练,然后加上组合拳
g、踢拳空击训练——两分钟;放松
根据你花在间歇式跑步训练上的时间,完成这个训练计划大概需要32.5~47.5分钟。训练时间分解如下:
越野跑
2组1分钟慢跑,30秒冲刺,1分钟步行=5分钟
4组1分钟慢跑,30秒冲刺,1分钟步行=10分钟
6组1分钟慢跑,30秒冲刺,1分钟步行=15分钟
8组1分钟慢跑,30秒冲刺,1分钟步行=20分钟
技术练习/协调性练习
5组3分钟的循环练习,1组5分钟的循环练习,1组2分钟的循环练习,循环训练中5.5分钟的休息时间,共计27.5分钟的训练
(文/为道塾)

封面人物

截拳道擒摔技术教学中


拉瑞·哈特塞尔截拳道专著封面

五、为道塾·后记
很多人说李小龙截拳道不适合擂台比赛。
从截拳道纯粹无限制格斗的技战术原则和训练目的而言,确实如此。
截拳道本就不是为了针对某一有规则的擂台比赛而练,很多截拳道主体技术、战术打法,在擂台上是直接违规或被规则所禁止的。
截拳道针对现实街头各种无限制防身自卫情境而练,擂台上违规的技术及战术方式,往往是截拳道重点发展和追求的以弱胜强的自我防卫超限战手段。因为街头无限制格斗的对手、环境、格斗方式(徒手或持械,一对一或一对多或群战等)都无法自主选择,预先确定。假定自身处于最不利、最弱势状态之下为求生存而格斗自卫,是截拳道格斗体系建设和实践的根本出发点,而以求生存为根本目的,以以弱胜强,直取要害的速战速决的无限制格斗技法和打法为其基本特征。
简言之,截拳道和所有擂台搏击术的技战术原理原则,训练目的,核心技术构成、战术打法,训练方式、格斗心态等各方面,既有共性,亦存在巨大差异。
但,截拳道如水。
一个截拳道人参加擂台比赛,可以在高压高速的擂台对抗中,真实地检验自己的身心承压能力和适应能力,可以在与各种不同风格的对手对抗中,真实地检验和印证自己那些适合擂台比赛的共性技术,战术,体能的综合训练水平,应用能力,可以帮助自己积累和丰富实战经验,以及有机会在赛后进行比赛得失的自我剖析,以资技术改进,提升等等。
简言之,参加擂台比赛,并不妨碍一个截拳道习练者继续进行无限制的全能科学格斗训练。
相反,只会促进他对于格斗本身,对于各种实战方式、训练方式的认识、理解和借鉴,对于他可能遇到的不同风格武技对手的认识、理解和借鉴,特别是,在经历各种高压高速实战检验之后,对于自我的认识和理解。
向李小龙宗师学习,将擂台作为检验自我,印证自我,提升自我的其中一个有效的截拳道实证途径吧。
空出杯子来,我们或许有机会喝到更多擂台搏击术的好茶,在截拳道科学格斗原理原则基础上,取长补短,与时俱进。
敬请关注为道塾截拳道UP,关注更多李小龙和截拳道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