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1世纪,短突击步枪和冲锋枪能够相互替代吗?
前几天有个朋友回帖问我,现在诸如M4A1那样的短突击步枪已经很流行了,我们还需要配备发射手枪弹的冲锋枪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历史,来看看短突击步枪和冲锋枪是怎么变化的。

短突击步枪——马枪转化而来的卡宾枪:
短突击步枪的英文名CARBINE,也就是我们说的卡宾枪,它的诞生能够追溯到滑膛枪时代。Carbine来自于法语“carabinier”,即“卡宾枪骑兵”。

Carabinier这个词语对于大部分中国人很陌生,但是提到“dragoon”龙骑兵,中国读者就很了解了。早在16世纪,欧洲就有人为火枪手配备战马,但由于那时候火枪只能前装填,因此这些火枪手到达阵地后会下马作战。这些骑马机动,下马作战的火枪手就是所谓的“龙骑兵”,而龙骑兵配备的火枪为了加强机动性,比步兵插有刺刀的长火枪截短了一节。
最早期的龙骑兵在组织编制上和步兵相同,以“company”(连)为组织单位(相比之下,当时骑兵以中队为组织单位),其军官和军士配属标准也是按火枪手配备的。到了拿破仑时代,火枪手的武器从火绳枪进步到了燧发枪,法国人也把换装了改进型短管燧发枪的龙骑兵改称为“卡宾枪兵”,他们配备的短管燧发枪,就叫做“卡宾枪”。因此,在现在很多保留过去番号的欧洲国家,“caribiner”和‘dragoon’在中国都可以能翻译为“龙骑兵”。

随着时代发展,龙骑兵/卡宾枪兵的骑枪从火绳枪变成了燧发枪,再变成现代步枪。到了一战时期,各国除了为步兵研发标准管步枪外,还为他们的“龙骑兵”开发了龙骑兵/卡宾枪兵步枪。

以莫辛纳甘为例,在1891年定型时,它分为三个型号:1891式标准(步兵)步枪、1891式哥萨克骑兵枪,1891式龙骑兵步枪。沙俄一直到一战还分为传统的龙骑兵、枪骑兵、骠骑兵,还有全部为哥萨克人编组的哥萨克骑兵,所以他们配备的枪械和制服也完全不同。著名的朱可夫元帅就担任过龙骑兵。
1915年9月,我们被派往乌克兰境内的后备骑兵第5团。该团驻扎在哈尔科夫省巴拉克列 亚城内。我们的列车经过巴拉克列亚后,抵达萨文策车站。这里正在准备为前线骑兵第10师运送补充兵员。到月台上来迎接我们的,是穿着新制服、仪表端正的骑兵军士和司务长们。他们有的穿骠骑兵制服,有的穿枪骑兵制服,还有的穿龙骑兵制服。经过分编以后,我们——马洛亚罗斯拉韦次人、莫斯科人和几个沃罗涅日省的人,被分配到龙骑兵连。感到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被分配到骠骑兵连。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骠骑兵制服比较漂亮。我们还听说,那里的军士比较好,主要是他们讲人道。因为,在沙皇军队里,士兵的命运是完全掌握在军士手里的。
隔了一天,我们领到了骑兵服装、马的装具,并每人固定一匹马。我骑的是一匹深灰色的烈性牝马,名叫“恰谢奇娜娅”。当骑兵比当步兵有趣,但要艰苦得多。除了一般的课目外,还要学习骑术,掌握冷兵器,和一天刷三次马。起床已经不象步兵是六点钟,而是五点钟;睡觉也比他们晚一个小时。最困难的是乘马训练,即骑乘、特技骑术和使用冷兵器——矛和马刀 。

看过我这篇的都应该知道莫辛纳甘的发展历程,上图也能清晰的看出来。在一战时,由于各国比较倾向于远程作战,因此步枪都相当的长,重量也是相当的大,后来到了1930年,苏联重新审定莫辛纳甘步枪时,便以1891年龙骑兵卡宾枪为基准开发了M1891/30式莫辛纳甘步枪,作为二战基准步枪。同时,又再一次缩短步枪,得到了M1938式卡宾枪。M1938式最后又经过一些细微修改,即是最后一款量产的步枪——M1944式卡宾枪,也就是新中国第一款制式步枪——53式步骑枪。同样的,二战德国配备的98k,全称为毛瑟Karabiner 98k步枪,也是一把卡宾枪。因此在这个时代,欧洲国家的卡宾枪一般指的就是比起标准步枪略短一些的步枪。
但大洋彼岸的美国,却把卡宾枪赋予了新的定义:非一线部队近身防卫武器。在这个思路下的产品,就是著名的M1卡宾枪。

美国人在二战爆发前,就认为非一线部队(如炮兵等)无需配备一把沉重的标准步枪(即后来的M1加兰德),也无需配备一把射速太快而不好控制的冲锋枪(即M1汤姆逊),而应该配备一把使用减装药的半自动轻步枪。在这个思路下,温彻斯特公司以一把20年前失败的半自动步枪为基础,配备了只有1300J的7.62*33子弹,成功竞标成功。这种卡宾枪是二战最轻的半自动步枪,全重仅有2.4千克,而且也是二战容弹最多的步枪,可拆卸弹匣一次可以装填15发子弹。虽然7.62*33mm卡宾枪弹威力不足,但他足以胜任200米内的交火,而且其仅2.4千克的重量也让他非常受到伞兵、陆战队员的欢迎,在新中国成立时,也曾有传闻解放军企图仿制M1卡宾枪作为制式武器,后因为获得苏联援助而放弃。由于M1卡宾枪相当成功,二战后各国相互仿效,最有成效的当然莫过于SKS西蒙洛夫卡宾枪。有趣的是,这把卡宾枪和他的前辈M1944卡宾枪一样,进入中国后都被称之为“步枪”,即著名的56式半自动步枪。

时间进入20世纪中叶,此时标准步枪已经变成了突击步枪,那么卡宾枪也理所应当成为“短突击步枪”。只不过,此时它的装备对象已不再是骑着马的骑兵,而是现代的钢铁骑兵——装甲步兵和空中突击步兵。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就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AKS-74U和CAR-15了,后期更有M4这款极为经典的型号。所以,只有到了这个时代,卡宾枪才能称之为“短突击步枪”。


冲锋枪:专为了近距离作战而生
冲锋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战的堑壕战,以及二战的装甲步兵和城市战。本人上一篇已经详细讲过这段历史。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冲锋枪因为突击步枪替代了它的野战职责而一度衰微。到了1960年代之后,除了以色列的UZI,中国正在研发的“丛林冲锋枪”(即79式)以外,研发冲锋枪的国家寥寥无几。但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一个突然的事件震动了各国,这就是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劫持以色列人质导致的“慕尼黑惨案”。
慕尼黑事件最终以解救行动失败,全部人质被杀收场。接下来几年巴以冲突带来的恐怖袭击让各国开始重视主权国家对抗之外的非常规武装威胁——即反恐行动。由于这次耻辱的反恐经历,联邦德国成立了著名的德国边防军第9反恐怖大队——GSG9。但是选择武器时又让他们犯了难,当时德国主力的G3突击步枪发射的是7.62*51子弹,在反恐行动中威力过大,而且近距离射击后坐力又难以控制,容易误伤人质。因此,经过一番权衡,GSG9最终将近距离作战武器选择为1966年HK公司开始生产的MP5冲锋枪,并在1977年摩加迪沙机场劫持事件中一举成名,从此MP5这把“最佳反恐利器”就成为了几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反恐力量的标准配备。

MP5冲锋枪大量使用塑料件生产,重量只有2.5千克,比起M4A1还要小一号,也比二战它的前辈MP40小了一半。虽然尺寸小了不少,但它在近距离作战的威力却丝毫不逊色于它的前辈,而且由于采用500J的9*19子弹,它的威力比起同等长度的AKS-74U要低很多,后坐力也相当容易控制,能够在近距离把数枚9mm子弹打到恐怖分子的胸膛之上。更重要的是,由于手枪弹自身速度很低,MP5很容易配备亚音速子弹和消声器,从而成为一把无声杀人利器——MP5SD。摩加迪沙反劫持行动中,该武器就成功表现了自己的价值。

时间进入了冷战末期。在这个时候,各国二线部队已经广泛配备了AKS-74U和MP5一类的武器作为自卫武器。但是,短突击步枪后坐力太强,传统冲锋枪的手枪弹威力太弱,于是北约又提出了所谓的PDW(单兵防卫武器)的计划。它的要求是在短距离能够击穿当时苏联特种兵的软质防弹衣。在此背景下,FN和HK先后开发出小口径高穿透力的两种PDW,即著名的FN P90和HK MP7。不过,在大部分的分类学中,它们仍然被归类于冲锋枪。


PDW冲锋枪比起前代冲锋枪的最大特点就是更加注重与短距离作战的穿甲能力和制止能力。传统意义上,穿甲力好的子弹往往会过度穿透软质目标,不适合反恐反劫持;但是P90通过合理设计SS190 5.7mm子弹,使得它在击中软质防弹衣穿透后,还能在敌人体内高速翻滚而增强制止力,并阻止过穿击中后面的人质。所以P90虽然名为PDW,但由于冷战结束,军方订单消失,它便成了纯粹的反恐武器。由于它50发子弹的大容量弹匣以及穿甲制止兼顾的弹头设计极具实用价值和威慑力,迄今已经有几十个国家的特种部队采购它作为近距离作战的冲锋枪。

结语:功能相似,但各有千秋
分析完卡宾枪和冲锋枪的发展史,大家也许能够发现,正如卡宾枪手和龙骑兵相似而不同一样,卡宾枪和和冲锋枪也是拥有类似的工作定位,但是本质上仍有巨大不同的武器。表面上,它们都是为了200米以内的近距离交战和持枪者自卫诞生,但是卡宾枪本质上仍然是一把步枪,它应对的目标仍然应该是军事目标,更强调中近距离的精度和威力;相反,现代警用冲锋枪侧重于室内反恐反劫持,以及无声渗透任务,它的威力并不作为第一考量,更加注重对于恐怖分子较快的制服能力。因此,在现实中,你会看到特种部队同时持有短突击步枪和冲锋枪行动,它们有着不同的优点,但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尽快消灭目标,同时确保自身/人质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