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发展简史(二十七)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长州(今江苏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擅长诗文书画,诗宗白居易 苏轼七年,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 学画于沈周。在书法上,早年受其父挚友吴宽的影响写苏体本,后受祝允明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宋元的笔法较多。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他的大字有黄庭坚笔意,苍秀跌宕,骨韵兼擅,与祝允明、王宠并重当时。 文徵明传世行草书作品甚多,王世贞评论其取法早年仿苏、黄、米及《圣教》,晚岁取《圣教》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家。其早年行书《文信国诗》《洞庭西山诗》《题唐寅黄茆小景诗》等,多见苏轼及康里宋克用笔的痕迹。中岁以后以王羲之为主干,汇以苏、黄米、赵的笔意,成为他行草的主要手段,风格清劲秀丽古健遒伟,形成自己面貌,如《赤壁赋卷》《自书诗卷》等。及至老年七十五岁所书《兰亭序》,八十五岁所书《陶渊明饮酒诗卷》,均用笔精到而萧散流畅,充满朝气,全无衰老颓败之笔。 《草书七绝诗轴》,纵 109.6 厘米,横 30.6 厘米。苏州博物馆藏。是其行草书条幅中的精品。文徵明的行草书在总体风格上,以其清雅、纯正、醇和的品格,表现了文人“士气”与隐逸之风。又以其适度的把握,使这种高雅的书法趣味转为平易近人,得以适应当时市民审美情趣的需要,因而与祝允明相比,其艺术个性要稳定得多,同时也因此而显得风格不够强烈。
(草书七绝诗轴)
此外,文徵明的小楷有“名动海内”之誉。他的小楷清劲秀雅,“深得智永笔法”。其子文嘉认为他的小楷虽自《黄庭》《乐毅》中来,而温纯精绝,虞、褚而下弗论。传世作品中,若《高士传》《题赵魏公二帖》等早期作品,赵孟頫面孔居多,体态略扁,起笔亦较尖细。五十三岁入翰林院为待诏时,略见欧书影子,劲健中有板滞气息,如此时所作《右参政吴公墓志铭》等。其晚年小楷如《归去来辞》《赤壁后赋》(七十岁)、《醉翁亭记》(八十二岁)、《离骚经》(八十三岁),已入化境,毫无懈怠之笔,文徵明曾自谦八十四岁时才“稍知用笔”。九十岁时为他人作墓志铭,书未竟,而“置笔端坐而逝”。对小楷的追求,谨严如此,令人肃然起敬。早、中、晚岁虽各阶段略有不同,却反映了他于小楷倾一生心血孜孜以求,也终于成为继赵孟頫之后在小楷书上有卓越成就的大家。
(归去来兮辞)
(醉翁亭记)
(离骚经节选)
《赤壁赋小楷卷》书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三月望日,纸本,小楷。内容为苏轼《前后赤壁赋》,高 28.8 厘米,长 73.9 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两赋,自识:“嘉靖二十六年岁在丁未三月既望书于玉兰堂,徵明时年七十八。”写于乌丝方格纸上,精雅娟秀、遒美如开丽,实乃用心之作,精绝之品。
(小楷赤壁赋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