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的摘录和笔记(十五:剩余价值率,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第一册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1、预付资本C在生产过程中生出的剩余价值,或预付资本价值增殖额,首先表现为产品价值超过产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总和而形成的余额。
2、资本C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购买生产资料而支出的货币额c,另一部分是为购买劳动力而支出的货币额v;代表转化为不变资本的价值部分,代表转化为可变资本的价值部分。因此,最初是C=c+v。
注:用m来表示剩余价值,则变化后的资本C'=c+v+m。
3、另一个困难是由可变资本的原有形式产生的。比如在上述例子中,C'=410镑不变资本+90镑可变资本+90镑剩余价值。90镑是已知量,因而是不变量,因此把它当做可变量似乎是不合理的。但说90镑或90镑可变资本,在这里实际上只是这个价值所经过的过程的符号。购买劳动力所预付的资本部分是一定量的对象化劳动,因而同购买的劳动力的价值一样,是一个不变的价值量。但是,在生产过程本身中,预付的90镑为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所代替,死劳动为活劳动所代替,静止量为流动量所代替,不变量为可变量所代替。结果是v的再生产加v的增长额。从资本主义生产的观点来看,这全部进程是转变为劳动力的那个原来不变的价值的自行运动。过程及其结果都要归因于这个价值。因此,如果说90镑可变资本或自行增殖的价值这个说法看来是矛盾的,那么它只是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固有的矛盾。
4、要使资本的一部分转变为劳动力而增殖,就必须使资本的另一部分转化为生产资料。要使可变资本起作用,就必须根据劳动过程的一定的技术性质,按相应的比例来预付不变资本。一定的化学过程固然需要蒸馏器及其他容器,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分析时把蒸馏器本身抽去。如果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变化就其本身进行考察,也就是说,进行纯粹的考察,那么生产资料,不变资本的这些物质形态,就只是提供一种物质,使流动的、形成价值的力得以固定在上面。因此,这种物质的性质如何是没有关系的,无论它是棉花还是铁都一样。这种物质的价值如何也是没有关系的。它只须有足够的量,以便能吸收生产过程中要消耗的劳动量。只要有了足够的量,不管它的价值提高或是降低,或者像土地和大海那样没有价值,都不会影响价值创造和价值变化的过程。
注:不变资本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新价值,因此不影响价值创造和价值变化的过程。还可以参考《资本论》第一卷的摘录和笔记(十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中的8。
5、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即可变资本价值增殖的比率,显然由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来决定,或者用m/v来表示。在上述例子中,它是90/90=100%。我把可变资本的这种相对的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的相对量,称为剩余价值率。
注:上述给出了剩余价值率的定义,需要注意的是不变资本的量不在计算之内。
6、为工人在生产劳动力日价值(如三先令)的工作日部分内,只是生产资本家已经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就是说,只是用新创造的价值来补偿预付的可变资本的价值,所以,这种价值的生产只是表现为再生产。因此,我把进行这种再生产的工作日部分称为必要劳动时间,把在这部分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
补充:我们在本书的前面一直是用“必要劳动时间”这个词泛指生产一般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现在起,我们也用这个词指生产独特的商品即劳动力的必要劳动时间。用同一术语表示不同的意思是容易发生误会的,但这种现象在任何科学中都不能完全避免。例如,我们可以用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作一比较。(注:其为马克思加的注释)
7、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我把工作日的这部分称为剩余劳动时间,把这段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surplus labour)。把价值看做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做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
注:上述给出了剩余劳动的定义;自原始社会解体,剩余劳动就存在了。
8、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等于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之比,或者说,剩余价值率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这两个比率把同一种关系表现在不同的形式上:一种是对象化劳动的形式,另一种是流动劳动的形式。
9、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
注:通常的误解在于,认为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如此,其数值就会非常小,以致于产生工人没有受多大程度的剥削的幻觉。
2. 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
10、我们以上把产品——生产过程的结果——分成几个量。一个量只代表生产资料中包含的劳动,或不变资本部分。另一个量只代表生产过程中加进的必要劳动,或可变资本部分。最后一个量的产品只代表同一过程中加进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这种划分很简单,但又很重要,这一点在以后把它应用到复杂的尚未解决的问题上时就可以看出。
3. 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
注:所谓“最后一小时”,简而言之,即认为工人在工作日的最后一小时才生产“纯利润”,实际上是一种站在资本家的立场上为长时间的劳动辩护之说辞,马克思批判了这种观点。
11、现在你们懂了吧,你们所谓工人在倒数第二小时生产他的工资的价值,在最后一小时生产纯利润,只不过是说,他的工作日的2小时(不管是最初2小时或是最后2小时)的棉纱产品,体现着11.5个劳动小时,正好等于他的整个工作日。所谓工人在前5.75小时生产他的工资,在后5.75小时生产你们的纯利润,又只不过是说,前5.75小时你们给了报酬,后5.75小时你们没有给报酬。这里我说劳动的报酬,而不说劳动力的报酬,是为了用你们的行话。诸位先生,现在请把你们付给报酬的劳动时间和你们没有付给报酬的劳动时间比较一下,你们就会发现,二者的比率是半天比半天,也就是100%。这当然是一个很高的百分比。而且毫无疑问的是,如果你们使你们的“人手”不是劳动11.5小时,而是劳动13小时,并且像你们会做的那样,把额外的1.5小时也归入纯粹的剩余劳动,那么剩余劳动就会从5.75小时增加到7.25小时,从而剩余价值率就会从100%增加到126.08%。如果你们期望,加上1.5小时就能使剩余价值率从100%增加到200%,甚至200%上,即“增加一倍以上”,那未免太乐观了。另一方面——人的心是很奇怪的东西,特别是当人把心放在钱袋里的时候——如果你们担心,工作日从11.5小时缩减为10.5小时会使你们的全部纯利润化为乌有,那又未免太悲观了。事情决不是这样的。假设其他一切条件相同,即使剩余劳动从5.75小时降为4.75小时,仍然会得出一个很好的剩余价值率,即82.61%。但是这个致命的“最后一小时”——你们为它编造的神话比锡利亚信徒为世界末日编造的神话还要多——是“十足的胡说”。失掉这最后一小时,你们并不会丧失“纯利润”,而你们使用的童男童女也不会失去“灵魂的纯洁”。
注:上述各数字,在原文中使用的是带分数的形式,由于编辑格式的原因,在此转化为了保留了两位的小数。
4. 剩余产品
12、我们把代表剩余价值的那部分产品(在第2节举的例子中,是20磅棉纱的0.1或2磅棉纱)称为剩余产品(surplus produce,produitnet)。决定剩余价值率的,不是剩余价值同资本总额的比率,而是剩余价值同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的比率,同样,决定剩余产品的水平的,也不是剩余产品同总产品的其余部分的比率,而是剩余产品同代表必要劳动的那部分产品的比率。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的目的,同样,富的程度不是由产品的绝对量来计量,而是由剩余产品的相对量来计量。
注:上述给出了剩余产品的定义,并产生了计算“富的程度”的科学方法。
13、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和,工人生产他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之和,构成他的劳动时间的绝对量——工作日(working day)。
注:上述给出了工作日的定义,将在下一章具体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