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预售已开始,您有一份避坑指南请查收→

“低价”“买贵赔付”等
成关键词
距离双11还有3周左右的时间,各大电商平台就已争相开始了预售。和往年的熬夜等优惠、拼单凑满减等规则云里雾里不同,今年多个电商平台宣布拒绝套路,直接“血拼”低价。
不仅如此,今年“双11”电商平台商家纷纷上线“买贵就赔”的服务。京东称,“双11”期间,8亿商品全程价保;淘宝则表示,平台上所有百亿补贴商品承诺“买贵必赔”,如果买贵了,平台将补偿差价等额红包;天猫更是在跨店满300减50的基础上,首次大规模推出官方直降、立减,一件就能打折。
有网友已经计划好了
到底要买什么
“购买赛道转向养老保健”
“又买了豆浆机”
尽管各大商家都号称没有套路
但是依然有网友为了
“薅”到最便宜的羊毛
做功课到头晕
还有不少网友仍表示
“看完头都大了”
“看不懂!有没有作业”
还有网友犀利吐槽
“打开一看全比去年贵”
“不买立省百分百”
还有网友表示
“双十一时想不到买什么
活动一结束灵感全来了”
也有网友嘴硬手软
“说不买但是又下单不少”
对于多年的优惠活动,如今消费者们的心态也是越来越从容,不少市民还表示,无论优惠力度有多大,都要理性消费。
避坑指南一 擦亮双眼,谨防这些“诈骗套路”
01“促销短信”诈骗
预售期间,不少商家都会给消费者发送广告。诈骗分子则会利用这个机会假扮商家,打着“领取优惠券”“支付预售定金发红包”的名义发送含有木马链接的短信,消费者一旦点击,很有可能会遭遇损失。
防骗措施:谨慎鉴别商家短信,慎点不明链接;在手机上安装杀毒软件。
02“消费返利”“刷单兼职”诈骗
为了吸引消费者,大促期间,一些商家会在消费者购买商品后给予一定的“返利”。诈骗分子也浑水摸鱼。此类诈骗中,诈骗分子会声称“大促期间商家搞活动”,吸引受害人“做任务得返利”,前期用小利引诱受害者,获取信任后,一步步布置好陷阱,引诱受害者付出更大的成本。
防骗措施:凡是遇到“转账返利”“刷单兼职”,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不轻信、不转账、不理会。
03“冒充客服”“快递理赔”类诈骗
诈骗分子会假扮店铺客服、快递员等,以商品存在质量问题、物流损坏等理由办理退款实施诈骗。
防骗措施:市民接到此类电话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按照对方指示进行操作,最好直接与快递点或是电商联系,核实退款事项的真假,以免上当受骗。
避坑指南二 合法维权,预防这些“风险”
每年购物节期间,都会有不少消费者在付款后出现不同的烦恼,主要集中在定金不退、价格欺诈、实物不符等。那么,消费者该如何预防风险,避免这些“坑”呢?
《民法典》第587条规定: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因此,消费者在支付定金时一定要理性消费,按需购买。如购买的商品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可在交付尾款之后申请退款。如果商品不支持退货,消费者是无理由要求退还定金的。
针对“价格欺诈”,消费者们可以提前关注商品的价格趋势,货比三家,避免被不良商家误导。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费用的3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
当收到购买的物品后发现与实物不符的,消费者可以主动向市场监督部门投诉。商家因发布虚假广告构成欺诈的,消费者还可以主张“退一赔三”的惩罚性赔偿。
避坑指南三 以下这些情况也能维权
许多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会送赠品。赠品属于经营者以其他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务质量状况的产品,与销售的商品一样应当具备合格的品质,商家提供的赠品如有质量问题,消费者同样可以要求退换或者赔偿。
其次是直播间购物时发生纠纷。对于直播间的运营者来说,如果其并不是商品的实际销售者,则必须要证明已经以足以使消费者辨别的方式标明其并非销售者,且已标明实际销售者,否则要承担商品的销售者责任。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直播平台商品时,也需要关注直播间运营者的真实信息和有效联系方式,平台应该明示。当直播间销售的商品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时,消费者也可以向平台主张赔偿责任。
《帮帮团》提醒广大消费者,支付定金后,要注意按时支付全款,以免发生逾期定金不可退的情况发生。
今年双十一
你和你的钱包都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