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后期以来为什么用“石”来计算大名的领地大小?
从日本战国后期开始,日本官方和民间基本上是用“石”来计算大名(领主)的领地大小,比如前田家的“加贺百万石”。那么日本战国后期以来为什么用“石”来计算各大名的领地大小呢?

日本是狭长多山的群岛国家,各地的开发水平也是相差甚远。有些大名的领地面积虽然很大,但基本都是很难有效开发的贫瘠山区;而有些大名的领地面积虽然很小,但都是易于开发的平原。

比如飞驒国(今岐阜县北部)的面积与越中国(今富山县)的面积差不多,但实际产出却只有越中国的十分之一。因此日本大名领地的面积与实际产出基本都不相符,不能作为计算的标准。

在战国时代中期以前,日本是用领地上的生产物换算成钱币来计算领地大小,即“贯高制”。但日本各地生产物换算钱币的标准却不统一,“贯高制”在大规模战乱开始后基本是名存实亡。

战国后期,织田信长为代表的战国大名开始以直接统计领地的农作物产出来计算领地大小,即“石高制”。丰臣秀吉推行“太阁检地”后,中央政权首次全面掌握了日本的农作物产出数。

在“太阁检地”的基础上,丰臣秀吉将日本全国领地的计算标准统一为“石高制”。江户幕府建立后继续沿用丰臣秀吉确立的“石高制”,直到明治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