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RMSProp算法
Adagrad算法优化了学习率的调整,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它很多时候存在学习率过小的问题,收敛速度较慢。为此,科学家们又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更多改进。RMSProp 算法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变体。本节咱们具体介绍它。
6.8.1 基本思想
RMSProp 算法是由 Geoffrey Hinton 提出的一种优化算法,主要用于解决梯度下降中的学习率调整问题。
在梯度下降中,每个参数的学习率是固定的。但在实际应用中,每个参数的最优学习率可能是不同的。如果学习率过大,则模型可能会跳出最优值;如果学习率过小,则模型的收敛速度可能会变慢。
RMSProp 算法通过自动调整每个参数的学习率来解决这个问题。它在每次迭代中维护一个指数加权平均值,用于调整每个参数的学习率。如果某个参数的梯度较大,则RMSProp算法会自动减小它的学习率;如果梯度较小,则会增加学习率。这样可以使得模型的收敛速度更快。
这种算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6.8.2 算法优缺点
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深度学习的每种算法都不例外。明确它们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理解它们。对RMSProp算法而言,尽管它在Adagrad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但依然优缺点都很突出。
优点方面,RMSProp算法能够自动调整学习率,使得模型的收敛速度更快。它可以避免学习率过大或过小的问题,能够更好地解决学习率调整问题。实现上看它较为简单,适用于各种优化问题。
缺点方面,它在处理稀疏特征时可能不够优秀。此外,它需要调整超参数,如衰减率和学习率,这需要一定的经验。还有,收敛速度可能不如其他我们后面会介绍的优化算法,例如 Adam算法。
不过,瑕不掩瑜。RMSProp算法还是一种优化算法发展进程中非常优秀的算法。
6.8.3 代码示例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线性回归的例子来演示RMSProp算法的pytorch代码实现,方便你的理解。
import os
os.environ["KMP_DUPLICATE_LIB_OK"] = "TRUE"
import torch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假设我们有一个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
# y = w * x + b
# 其中 w 和 b 是需要学习的参数
# 定义超参数
learning_rate = 0.01
num_epochs = 100
# 随机生成训练数据
X = torch.randn(100, 1)
y = 2 * X + 3 + torch.randn(100, 1)
# 初始化参数
w = torch.zeros(1, requires_grad=True)
b = torch.zeros(1, requires_grad=True)
# 创建 RMSProp optimizer
optimizer = torch.optim.RMSprop([w, b], lr=learning_rate)
# 记录每次迭代的 loss
losses = []
# 训练模型
for epoch in range(num_epochs):
# 计算预测值
y_pred = w * X + b
# 计算 loss
loss = torch.mean((y_pred - y) ** 2)
# 记录 loss
losses.append(loss.item())
# 清空上一步的梯度
optimizer.zero_grad()
# 计算梯度
loss.backward()
# 更新参数
optimizer.step()
# 可视化训练过程
plt.plot(losses)
plt.xlabel('Epoch')
plt.ylabel('Loss')
plt.show()

RMSProp 算法在训练过程中是通过自动调整学习率来优化模型参数的。因此,它并没有明显的搜索过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训练过程中的损失,了解模型的训练情况。如果损失在不断降低,则说明模型的训练效果较好;如果损失不再降低,则说明模型可能已经达到了最优解或者出现了过拟合。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判断模型的训练效果,并适当调整超参数,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梗直哥提示:如果简单了解RMSProp算法的基本原理并不难,但这样其实只掌握了其功力的30%。最精华的其实是为什么提出这种算法,人家怎么就能提出这种算法,当时是怎么想的等等一系列更加深入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光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充分提升自己深度学习的境界。欢迎来到哥的课堂,就这些进阶问题,帮你武装自己。更多了解加V:gengzhig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