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制|视角】冬奥“黑科技”—CO₂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
初原载于 爱学习的 青春材制
2022-02-25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时光飞逝,转眼间2022北京冬奥会已经顺利闭幕,回顾本届盛会,我国取得了九金四银两铜的历史最佳成绩,同时在此次奥运会上还有多项奥运纪录和世界纪录被刷新,其中少不了运动员们“四年磨一剑”的刻苦训练,更不能忽略我们的赛会保障工作。
此次冬奥会秉承08年夏奥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重要理念,采用了许多“黑科技”,其中就包括了CO₂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更是全球首个采用此技术冬奥场馆,见证了8项奥运纪录和1项世界纪录的诞生。

一、什么是CO₂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
CO₂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采用CO₂为制冷剂。
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液化又容易汽化的物质,直冷制冰是指直接利用制冷剂汽化时产生的冷量与水进行冷热交换,逐步把水冻成冰块。
所以CO₂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整个过程就是先将气态CO₂通过改变温度与压强条件将其变为液态,再利用汽化吸热完成制冰的过程。

二.新制冰技术的优势在哪?
1.节能环保,低碳减排
传统制冰采用化学剂间接制冰,我们熟知的氟利昂就是化学制冷剂。
间接制冰即载冷剂制冷的方式,是指载冷剂将直接蒸发冷却得到的冷量传递给水以完成降温的过程。
传统制冰技术的载冷剂不易控制温度,容易导致冰面温度不均匀,因此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调节冰面温度,耗能巨大。而且作为制冷剂的氟利昂还会破坏臭氧层,并不环保。
CO₂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可将自然界中采集到的CO₂直接和水进行热交换,使得整个制冰系统换热效率更高,相比传统制冰系统,它每年可以节约用电近200万度,相当于北京6000个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量。
CO₂还是一种低碳环保的制冷剂,虽然它也是温室气体,但它的温室效应远低于其他人工合成制冷剂,在制冷的过程中,只是在利用CO₂并非产生新的CO₂,所以作为制冷剂的它是相当低碳环保的。

2.冰面温度高度均衡
经理论分析,CO₂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有把握实现冰表面温差不超过0.5摄氏度,制冷均匀,不会出现各部位温度不同的情况。
不同位置的冰温可以体现在冰的硬度上,如果温度不均匀,有的地方软滑冰速度就慢,有的地方硬可能蹬不住冰,所以冰温均匀能保证运动员滑到不同位置的感觉全是一样的。特别是在以0.001秒计时的高水平竞技中,这些都是关键性的因素,有利于运动员创造更好的成绩,实现“更快的冰”的目的。


三、新技术的制冰步骤
1.降温:
要对场地表面的混凝土进行降温直至降到零下6-8摄氏度,采用化学制冷机间接制冷的冰场完成这一步骤需要48小时,而采用CO₂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由于它热交换效率高制冷能力强,只需要8小时就能完成。
2.制冰:
对场地表面降温完成后就可以开始制冰了,首先要制一层约0.5-1厘米厚的基础冰,基础冰制好后接下来喷白色冰漆连续喷四遍,直到冰面看上去洁白无瑕,白漆喷好后再制一层5毫米厚的冰面,并在冰面上进行划线和贴赛事logo的工作,最后再制2-2.5厘米的冰面将线和logo冰封起来,至此制冰工作基本完成,整个冰层厚度大约4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这块冰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它的背后采用的技术是如此的先进。从领先世界的科技理念到让它发芽成果,离不开默默奉献的工作者们,正是因为这样的每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让北京冬奥会成为体育史上的一次盛会!
绿色低碳的种子已然生根发芽,最快的冰并不仅仅代表着竞技场上的纵横驰骋,更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创美好生态环境的愿景。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冬奥黑科技:二氧化碳快速“造冰”技术打造“最快冰面”
[2] 百度学术 《二氧化碳低温制冷特性与跨临界应用研究》--王哲、龚毅、吴学红
[3]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撰稿人:科技协会科创部 唐雪欣 刘恋 刘鑫禹
责任编辑: 科技协会执行主席 马浩然
执行编辑: 科技协会组宣部 田明锟 李嘉宇
总 编 辑: 李晓萌
投稿请发送至:fmmsa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