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 | 电影发展史中电影时空观念的变化
电影时空是电影作品中的时间和空间,是电影这门艺术形式的重要特征。它可以通过蒙太奇、长镜头、景深等手法来展示电影的时间和空间。电影时空可以分为心理时空和物理时空,也可以分为现实的时空和艺术的时空。电影时空的展示方法可以影响观众对电影情节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影响电影的表达效果。
一、电影时空观念变化的过程
1.卢米埃尔——记录性电影时空阶段
早先的电影只是如实地记录一段现实生活场面和事件的全貌,因此映现在银幕上的这段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未加任何删节和选择,和现实中的时空相同。如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早期影片《婴儿喝汤》《火车进站》。
2.梅里爱——舞台式的电影时空阶段
法国电影艺术家梅里爱发现和创造了“停机再拍”的省略原则。在段与段之间由于出现停顿和再接,因此产生了时空的转换,改变了现实时空的原貌。这和舞台剧换幕所造成的时空处理非常相似。
3.格里菲斯——电影的新时空阶段
美国电影艺术大师格里菲斯把每段戏中的事件和动作再加以分解,并在布景前换取不同的方位拍摄,或运用不同景别的镜头,以造成空间运动超出舞台范围的印象,形成电影自由处理时空的转换原则。
4.伯格曼——心理时空阶段
20世纪50年代,瑞典的电影艺术大师伯格曼在影片《野草莓》里,运用时空交错的方式着意表现人物的内在心理,他把现实与梦幻并列起来加以表现,创造了电影的心理时空。之后,西方出现了一大批比较成熟的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和意识活动的心理时空影片,如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的《八部半》,法国导演阿仑·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
二、电影时空观念演变得出的结论
1.电影从早期的记录性时空发展到电影的新时空,可以说明这样一点:即电影新时空的出现,和事件与动作的分解和再组织,也就是蒙太奇的运用有着直接的关系。 2.电影的心理时空,使电影的表现力突破了外部叙事的功能,进入人的精神、情绪、潜意识思维活动的领域。心理时间的不确定性,造成时间的延伸和压缩,可以把人物瞬间的思维活动加以突出、强调和渲染,增强影片抒发感情、表现意识、渲染情绪、烘托气氛、创造意境。
参考文献
1.《影视编剧教程》,陈祖继、于宁,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