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格林东郡社区举行“女书培训班”开班仪式 特聘专家李庆福出席
女书文化书法课为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社区居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6月15日,武汉武昌关东街格林东郡社区的传统文化课堂请到了中南民族大学女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庆福教授,举行了“古韵遗艺——书法文化传承中心民生微实事服务项目开班仪式。为格林东郡的居民们带来了一堂以传统文化“女书文化体验”为主题的学习体验课程。
开班仪式上,格林东郡社区书记吴汉霞发表了浓情简短致辞:格林东郡社区“ 古韵遗艺——书法文化传承中心民生微实事服务项目”将通过非遗科普、非遗书法课程、女书主题亲子游戏、女书艺术品体验与创作、书画展览、线上推广和线下教学等多种形式传递非遗传统文化,打造社区女书文化传承基地,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号召居民踊跃报名参加。希望大家坚持学习,争取成为新时代女书传承人。


开班仪式上,吴汉霞书记隆重介绍了本次活动专家湖北老年教育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中南民族大学女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庆福。
李教授主持完成了省部级重点项目“女书与古越文化”“布依族简史修订”“女书习俗研究”等。出版《女书文化研究》《抢救世界文化瑰宝——女书》、《瑶族审美文化》《黎语生态论稿》、《女书简易教程》等著作。发表论文近百万字,《女书文化研究20年》《难解的女书之谜》《女书文化的探索和破解》等受到专家好评,有些被《新华文摘》转载和收入到人大复印资料。
“女书文化研究”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学术影响,被中央电视台、《羊城晚报》《长江日报》《湖南日报》等专题栏目采访报道。
开班仪式上,李庆福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女书又称 “女字”,是目前世界上还在流传的唯一女性文字。

20世纪80年代初,由中南民族大学专家学者首先发现挖掘的文化瑰宝,是20世纪人类文化史上重大发现之一,也是中南民族大学对学术界的一项贡献。
2002年4月,女书被国家档案局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首批入选的48组档案文献之一;
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10大文化遗产之首,同年10月,女书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性别意识的文字;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女书习俗”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2007年,江永县创建浦尾女书数字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

开班仪式上,李庆福教授在授课前为学员们介绍了女书的起源与女书的文化特色。
女书是湖南江永女子专用的汉语方言音节表音文字。这里妇女有唱歌堂的习惯,常常聚在一起,一边做女红,一边唱读。
古时女书具有外婆传授于妈妈,再由妈妈传授于女儿的代代相传的特色。李老师介绍女书文字传承到现代,由清华大学收录并编撰了专有的字典,极大的方便现代人学习与传承。女书作品书写在精制布面手写本婚嫁礼物、扇面、布帕、纸片上,分别叫做“三朝书”、“歌扇”、“帕书”、“纸文”。有的绣在帕子上,叫“绣字”。妇女们唱习女书的活动被称作“读纸”“读扇”“读帕”,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女书文化。有的绣在帕子上,叫“绣字”。妇女们唱习女书的活动被称作“读纸”“读扇”“读帕”,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女书文化。
开班仪式上,李庆福教授还特别介绍了女书的字形结构与汉字迥然不同,汉字是方块字,而女书是一种由右向左略有倾斜的长菱形体势,也即菱形字。右上角一般是全字的最高点,左下角是全字最低的位置。
它的行款方向是由上至下,由右向左,呈上右下左倾斜。字的笔画线条纤细一致,笔势犀利,既有小篆体匀称的特点,又有甲骨文劲挺的姿态。
汉字呈方形,上下左右的结构,组合对称,字体显得厚实稳重;女书呈长菱形,组合形式是左右错开排列,上下保持在斜菱形范围内,字体修长,秀丽清癯,刚柔相济。
笔画纤细飞扬,自由舒畅,排列工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特别适合从事书法创作。女书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
女书书法开辟了女书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拓宽了女书学术研究的新空间,扩展了女书文化发展的大舞台,使女书这一人类文化瑰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传承、发扬,焕发出新的魅力。
最后李庆福开始了授课。学员先拿出了具有古典意味的“梅兰竹菊”扇面,认真细致地涂色后,在扇面上提写女书文字“中国女书 世界瑰宝”。李庆福教授在学员们提笔书写时,走下讲台,到学员们身边执笔一对一的指导学员们书写与练习。
参加活动的陈武林当即赋诗一首称赞本次活动“ 瑶山女字好稀奇,代代传承争世遗。荆楚才媛多教授,格林东郡有佳期”。 本次女书体验活动,旨在让社区居民走近女书、欣赏女书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其深远历史和文化背景。学习女书书写的基本笔顺与书写模式,感受的传统文化教育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