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之后的思考——杨明小说《韶华》的文本意义
不占茅坑:陕西自媒体达人:
沉浸之后的思考——杨明小说《韶华》的文本意义
文/野蒿
沉浸在《韶华》里已久,当读完最后一页,正是2022秋意正浓的时节。也许是天意,小说的结尾,也正好定格在:秋光斑斓下,那个“顶天寺”村的一片收获喜悦的崭新景象中……
歌声飘过湖面……
采摘观光大道,周洪走着。天空有几朵云彩,风儿轻轻吹动石榴稍。周洪走着,李晓红和他一起走着,马希望和他一起走着。一切都刚刚开始,路还很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振兴我们乡村,哪有时间停歇啊!
天空传来伟大的声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周洪、李晓红、马希望、王晓霞等一群人大步走向前去,身影融化在一片灿烂的云霞里……
从这个结尾里,我们不难想象,作家杨明先生如何以饱满的激情,诗意的笔触以及给人耳目一新的创作手法,来描述这一部顺应时代大潮,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与真实感人的故事,生动地展现脱贫攻坚、振兴乡村征程上波澜的壮阔的历史画卷的。掩卷深思,想起我们脚下这片正在苏醒的土地,多少年风雨苍桑,多少年艰难探索,多少年梦寐以求;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从小康到走向振兴,一路艰辛一路歌。作家杨明先生以当然的历史担当,以赤子般的浪漫情怀,以一个新时代文学人的博大勇气,为现实而咏,为时代而歌,为未来而唱。他的文本的横空出世,形象的说,犹如那放射溢彩的“韶华”之光,点亮一片沉睡的土地。也给世人留下诸多的思考……

首先,笔者通过文本的阅读与沉浸,似乎更强烈的意识到,这是一部难得的现实版的《创业史》。以主人公周洪马希望李晓红等为代表的乡村干部,他们都飞扬着一个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使命感,忠诚的投入到“为人民谋幸福”的事业中去;一切听从党的召唤,不畏艰辛,为大家舍小家;为了心中的理想,以苦为乐迎难而上,甚至不怕世人的误解和偏见,这应该是他们共同拥有的一个共产党员纯粹高尚的精神品质,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品质,面对贫穷的“顶天寺”,面对那些挣扎在平困线上的父老乡亲,他们才能演绎出许多感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比如那个在文本中一直似乎存在又不存在的马二蛋的影子……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样读者就不难理解这部小说为什么定名《韶华》,那是一种年花的奉献之歌,似乎远去已久的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又回到了人间……
抓住了首要的这一点,接下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文本中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那个王晓霞从病态的疯魔到觉醒,如果没有象周洪这样的第一书记的感召,何以青春再现,又何以以她深情的歌声来呼唤时代的光芒?还有,象马向阳马栓娃马指挥马前进等一群小人物的良心回归,时代大潮的前进,同样也在洗刷着历史的污垢,这是必然也是当然。同样,我们乡村传统的美好,永远值得倾情的歌唱,作者把这一点,深情的倾注在美丽的山村姑娘白绢花身上,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她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再接下来,我们更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有钱人(比如张宇等)愿意投资“顶天寺”,那也是一种精神的感召,因为他们从这一群人身上看到了“顶天寺”的未来和希望,所以最后的景象求得了天下大道的高度统一,也才有了“顶天寺”美丽乡村的止境。
也许,当下现实中的“顶天寺”再过三十或五十年,才会有像文本中那样描述的繁华锦绣,笔者认为,这正是作者一种有精心意义上的集中超越,作为一个地域,那个顶天寺只不过是一个过去和未来的特别象征,作为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纯粹精神的象征,两种象征的真正的桥梁才是文本中那一群以韶华之光折射出的一弯美丽彩虹。
当然,一部作品的优秀与否需要若干年的时代与历史的见证,杨明先生倾其心血,自有他更深层次的意义,但作为一个读者的笔者,感动于《韶华》,钟情于《韶华》,读后的感觉,一种兴奋 冲动和飞翔,如果我们所有的三农工作者,都像《韶华》中主人公们那么高尚纯粹,未来的乡村,一定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2022.9.28.于“野蒿书斋”

【作者简介】野蒿原名赵创立。60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少陵诗词文学社咸阳分社副社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协会员、评论家协会会员、咸阳市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九叶枫诗社成员,礼泉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礼泉花海诗社副社长。先后曾任《陕西文化人》《古都文翠》编辑,江山文学网社团诗歌主编,曾在《星星》《中国诗》《诗歌报》《陕西诗歌》《桃园诗刊》《长庆文学》《陕西政协》《咸阳日报》《秦都》江山文学网西部文学网等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数百万字,并多次获奖。2019年荣获中国网络诗歌学会优秀诗人奖,2020年荣获咸阳优秀作家及“咸阳六骏”荣誉称号,出版诗集《七弦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