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觉得岁月漫长,长大后才发现光阴似箭?
五月天有首歌叫《如烟》,当中有两句歌词是这么写的:“七岁的那一年,抓住那只蝉,以为能抓住夏天;”
似乎每个人的童年都是这样,夏天过特别慢,窗外蝉鸣此起彼伏,还珠格格一集接着一集,冰箱里堆满了冰镇的西瓜……
但随着我们一点点长大,时间流逝的速度似乎也快了起来,转眼就要2022年了,时间都去哪儿了?


为什么同样的日子,小时候比长大过的要快得多?
要弄清楚时间是怎么没得,需要先了解一个概念: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时间知觉是指人在不使用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对生活中发生事件时长的主观感受。
时间作为一个物理量,客观上无法直接被触碰,因此我们对它的感受也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
1)新鲜事物对大脑的刺激
对于小孩子而言,这个世界有太多未知的奥秘,大量的新鲜玩意儿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同时也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学习,来产生应对这些新事物和新感受的模式。
可乐是甜的、火锅是辣的、杨梅是酸的……不同的信息刺激着味觉,足以让发育中的大脑感到刺激。
对于成年人而言,这个世界是旧的,生活中大部分事情都已经重复了无数次,能留下新鲜感受的事物也越来越少。而工作又占据了生活很大的一部分,所以回忆起过去的一年时,大脑往往是一片空白。
2)时间的比重不同
法国哲学家Paul Janet在1897年提出,人对时间的感知是呈对数变化的,同样的时间间隔在人的记忆中所占比重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同样的一天,对于诞生只有七天的婴儿来说,是人生的14.3%。而对于一个五十岁的中年人来说,就只有0.00005%,太微不足道了,这可能就是小时候时间缓慢的原因之一。
也就是说,对于成年人而言,每一天比重都占得较低,且随着老去会越来越低,因此感觉时间过得更快了。

3)大脑神经的复杂程度
与成人相比,婴儿能够比成人更快地处理图像,因此能获取和整合更多信息。随着神经和神经元的结构网络成熟,它们的大小和复杂性增加,信号需要穿越的路径更长。当我们衰老时,这些路径开始老化,信号在其中的流动有了更大的阻力。
也就是说,小时候由视觉产生的图像信息量要比成年后的多,因此每天似乎持续的时间更长。而随着年龄增长,处理和获取图像的速度则开始变慢,因此感到时间变得更快了。
普通人很难意识到自己每天摄入的信息变少了,只能感受到时间的“推背感”变强了。
4)反反复复的新冠疫情
除此之外,新冠疫情对人们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被疫情偷走的这两年#这个tag前几天就引发了一场讨论。那些被迫取消的婚礼、旅行、毕业典礼、生日聚会,给生活留下一个个的空缺,即便时间在悄悄咪咪地溜走,也让我们觉得人生停滞不前。
每个人都经历过的隔离期间,那些为我们提供时间感结构的日常和每周例行的公事都被取消了。没有通勤,没有上学,不再去办公室,一切都停摆了下来。每一天似乎都是相同的,甚至回过头才发现,几个月已经没了。
国外的网友甚至将隔离的经历比作电影《土拨鼠之日》,主角神秘地反复醒来,但每次睁眼发现都是同一天。
除此以外,情绪、压力、内分泌情况、身体状况、注意力分配等因素也会让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产生影响。


王小波曾这样感叹过:“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
也许人生就是一连串意外和常规的排列组合,每个人都浸泡在时间长河中,需要时刻准备与未知战斗。在这场不停歇的战斗中,时间必不可免地流走,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对时间的知觉慢下来呢?
给生活新刺激
如前文所述,重复的日常生活让我们觉得时间飞快,留不下什么特殊印象。所以我们可以主动尝试一些和以前不同的行为,创造一些独特的回忆。
例如认识一些新朋友,扩充社交圈的同时,也能从他人的分享中获得人生体悟。再比如出发旅旅游,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中自在呼吸,感受自然,更丰富的时间记忆,也能让我们感到时间过得不那么快。
专注当下
也许出于种种原因,我们无法“生活在别处”。这时改变对待日常生活的态度,也能让此刻的人生体验充分进入到记忆中,充实生活的浓度。
例如,当你在泡澡时,把注意力从凡尘琐事中抽离出来,试着感受水温和此刻的宁静。你会发现,普普通通地洗澡也变得更加有趣。
心理学家Ronald E. Riggio 指出,“活在当下”是让飞逝的时间慢下来的关键。只有当我们关注此刻时,才真正掌握了属于自己的时间,而不是任由时间牵着我们跑。

“时间”一词,源于印欧语系的词根,意为分割。现代生活中,我们下意识地把生活的节奏都交给了钟表,把一天分割成了一个个小格子,周而复始地做着每个事项,却忘记了我们才是时间自己的主人。
在2022年到来之前,不妨试着把握自己的时间,去体验一段不同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