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津家的地头与众中制
通过大隅合战中的一系列战斗,岛津氏没有从一门诸家和国众动员军队,几乎只用自己的直臣团的军事力量与蒲生氏及其同盟的国众战斗,经过四年的时间终于夺取了始良的大部分领地。 战后,岛津氏将该地直辖领化,在蒲生、帖佐、松坂三城设置了地头。岛津氏的家臣们的领地被重新分配,使得所谓的外城制,以及被称为地头、众中制的东西在此时开始实施,让直臣据此来支配。 众中出身多样,除了岛津氏直臣一族和被岛津氏驱逐的旧领主家臣之外,众中比较上层的人称为城内众,中下级的称为有足众(知行地一町以上)、无足众(未满同一町)。众中的出身多种多样,除了岛津氏直臣的一族和被岛津氏驱逐的旧领主的家臣们之外,众中从坊口农民层提拔到上层的人也不少。 众中领主并不能长时间一直统治一处,每隔一段时间领主之间便要有变动,由于频繁的走动,使得领主无法与当地形成较深的关系,大大削弱了领主的反叛概率。(类似于宋朝的制度) 岛津家在统治农村的同时,为了应付兵力不足的问题,要求田中耕地的百姓服兵役,并且不再让他们进行耕地,使得兵和农之间开始分离出来,有了专门用来作战的兵。但是这样的情况也就致使了这些出来应战的兵和领主没有足够的收入,又不能种地,只靠战场上立功来获得收入是不够的。 正因如此,就诞生出了[人取]这一活动,在当时的日本战国的各地都有[人取]的活动,参战的士兵可以把敌方领土上的人拉来作为奴隶来高价卖出,各家知道这样的情况,也不会阻止,毕竟这是维持战斗力的唯一方法。如果不让他们进行[人取]这样的活动,恐怕他们在战场上很难拥有足够的战斗意志。(在[人取]的过程中,有许多无辜的百姓被卖到南蛮作为苦力,这样的行为在封建王朝仿佛司空见惯,没人觉得不妥) 不管怎么说,根据以上的征服和支配方针,日后岛津氏在强化权力编成的基础的同时,扩大军事力量编成的范围,使动员力大大提高,构筑了压倒周围国人的实力,使得周围的国人望风而降,加速了三州的统一。 参考著作 战国史研究会 编/战国时代の大名と国众 戎光祥中世史论集7战国时代的大名和人们 惠比寿甲所中世纪史集 7 日本の時代史 (12) 戦国の地域国家 有光友学 吉川弘文馆 日文书 西国の戦国合戦 (戦争の日本史12) 山本浩樹 吉川弘文馆 战国大名岛津氏领国的形成 吉川弘文馆 福岛金治 参考史料 《萨摩藩记》《岛津国史》《桦山玄佐日记》《九州军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