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故事里的中国】董卿老师台词| 写作学习素材:快速介绍一部作品

2023-08-09 17:45 作者:笑出白牙  | 我要投稿

《十八洞村》

沈从文曾经这样描述湘西的边寨:“他们用另一种语言,另一种习惯,另一种梦,生活于世界的一隅已经很多年。”在湖南湘西花垣县武陵山腹地就有这样一个村落,叫十八洞村。一派天然古朴的景象,但是因为山高路险,交通闭塞,耕地贫瘠,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苗家人饱受贫困之苦,吃不上好饭,穿不上好衣,上不了学堂,取不了媳妇。2013年是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元年,春风拂面,天宽地阔,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十八洞村就从一个深度贫困的苗乡变成了全国小康示范村寨。一个村落的脱胎换骨,是全国无数扶贫工作的缩影,也向全国、向世界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一个湘西答案。

《青春万岁》

提到青春,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我会想到理想主义,1953年新中国的大地,被前行的号角唤醒,除旧恶,展新颜;少年志,报国情。历史的巨变击中了一位敏感而热情的少年的心。他渴望着用文字去编织时代,去镌刻记忆,他就是那年只有十九岁的王蒙,而这部小说就是《青春万岁》.

《青春万岁》讲述了,那一年北京一所女子中学一群高三女生的学习和生活,他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年轻人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青春万岁是王蒙对青春岁月的欢呼,也是对青春新中国的一份礼赞。这部小说出版了之后,每隔几年就会重印一次,也让那段岁月真正成为了一段永不褪色的青春记忆。

青春是超越时代的,每一代人都无限缅怀自己的青春,所以小说才会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但是青春万岁四个字的意义又远不止于此,它不仅是指一代人的青春,他更是指新中国凯歌行进的壮丽的事业,是指中国人民永葆青春的精神面貌。就如同王蒙先生自己所说的“感谢时代赐予的幸运,我萌生了,我写作了,我记住了,青春将与新中国永远同在。

《红高粱》

那如火如荼恣意蔓延的红色,是故事《红高粱》的底色。如同血液一般浓烈的色彩,张扬的是生命的强,而也正是这样强悍的生命力,让我们感受到“我爷爷”“我奶奶”的故事,就像是从土地里直接迸发出来的。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片广袤的高粱地,去追寻那连绵不绝的勃勃生机。1986年3月的《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了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那自由不羁的想象,那汪洋恣肆的语言,那奇特新颖的感受,一下子震动的文坛。而后莫言一鼓作气又完成了《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四部作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红高粱家族》,也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辉煌瑰丽的莫言小说世界。

高粱酿成酒,流成血,涌动在那片土地上滋养了一辈又一辈“我爷爷”“我奶奶”,而无论在银幕上,还是舞台上,对《红高粱》一次又一次的艺术演绎,也让故事成为经典,让经典融入血脉,让血脉铸造了中国人的魂魄。

《焦裕禄》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生命在消逝,用什么来证明我们来过?有人记得。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原)县委书记焦裕禄就是这样一个活在别人心里的人。1962年的冬天,正是兰考“三害”最严重的时候,焦裕禄来到了这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望无边的黄沙,结着冰凌的洼窝,还有摇曳着枯草的盐碱地,从那之后的475天,他带着当地的老百姓,与天斗,与地斗,让沙土地生根,让盐碱地生芽,让内涝的兰考生出泡桐花。最终,他也将自己年仅42岁的生命完完全全地奉献给了那片土地。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那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抗争和奋斗!

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齐越为全国的听众播报了来自新华社的长篇通讯稿《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齐越老师在播报的时候,眼含热泪,几度哽咽,闻讯而来的电台的播音员、干部都站在了录音室的外面,静静地听着,悄悄地抹着眼泪。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的形象,鲜活的矗立于天地之间。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焦裕禄就是这样一位好官,他为老百姓倾尽所有,而他所献出的光和热,也让九曲黄河的最后一道弯熠熠生辉,焦裕禄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他激扬着时代的火炬,他将燃烧今天,也将映照明天!

《凤凰琴》

在绵延起伏的大山深处,有一所不起眼的小学校。小小的操场中央,立着一根简陋的旗杆,旗杆的顶端飘扬着一面略显破旧的五星红旗。这是电影《凤凰琴》当中一个名叫界岭的乡村小学的样子,这部电影在当年(1993年)上映之后获得了很多的奖项,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民办教师这个群体的关注。上个世纪50年代,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的教师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师资力量就更显薄弱。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诞生了民办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学校,他们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而离开了学校,他们又像普通的农民一样,要为了生计苦苦耕耘。电影《凤凰琴》是根据刘醒龙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乡村老师的故事,那些隐藏在大山深处的艰辛,那不为外人道的那份苦涩,还有只有乡村教师才会体会到的笑中带泪的感受。

几百万的乡村教师带着知识,带着理想,带着最朴素而美好的愿望完成了中国社会最基层的启蒙教育。也许《凤凰琴》的琴声并不奇特,但是它却奏响了千千万万农村孩子的命运之曲。陶行知先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曾经说过,“学校是乡村的中心,老师是乡村和学校的灵魂。”就让我们再次感谢所有的乡村教师,你们是无名的英雄,是进步的希望。

 

《横空出世》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地区迸发出了一道前所未有的强光,沉寂千古的大地爆发出了一声巨响,伴随着雄伟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此我们国家拥有了保卫家园、捍卫和平的最强的力量。今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59周年(2023年)。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段早已镌刻在民族丰碑上的光荣的岁月。

1999年电影《横空出世》第一次全景式地展现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过程,讲述了将军冯石和科学家陆光达率领的科研部队在大漠深处,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的故事,也展现了我们国家不屈服于外力的压迫,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崇高的精神。这部电影获得了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六项大奖。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这是1935年毛泽东主席站在岷山顶上写下的诗句,他用横空出世来形容昆仑山的雄伟险峻,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1964年那震惊世界的东方巨响,汇聚着十万中华好儿女的坚守和奉献。他们就像是一颗颗原子汇聚在了一起,爆发出了比核弹更炽热的能量,这能量擎天撼地,也让新中国以更自信的面貌,屹立在了世界的东方。

 

《渴望》

1990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出品的这部电视剧《渴望》,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室内长剧,在播出的时候也形成了万人空巷、世人争说的情形,而后各种荣誉、各种奖项接踵而至,使得《渴望》成为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如今将近30年过去了,回首万水千山,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渴望》所站立的那个山峰。

 

《白毛女》

1942年5月23日,毛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核心思想,为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延安迎来了中国新文艺的一个创作的高峰,而在这些所有的作品当中,由鲁艺(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的民族歌剧《白毛女》无疑是“写人民,为人民写”的一个典范。1945年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首演,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到现场观看,当喜儿唱到“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时候,毛主席起立鼓掌。《白毛女》的首演获得了空前成功,而后所到之处,无不引起热烈的反响,在解放区掀起了一股“白毛女旋风”。

 

《林海雪原》

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的几部小说之一,极富诗意的名字的背后,讲述的是上个世纪40年代,我军剿匪小分队在东北的茫茫林海,皑皑雪原剿匪战斗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林海雪原》被改编成了各种艺术形式广泛的传播,一直到今天,它依然是我们心里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完美坐标。

新中国成立前,那一段惊心动魄的战斗,为文学的书写赋予了魂魄,而艺术所塑造的这些不朽的英雄形象,也必将会继续激励着我们,“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

 

《平凡的世界》

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那片苍凉而恢弘的土地有多么贫瘠,信天游的歌声就有多么嘹亮,那是心灵通往自由的途径,而也就是在那样一片艰难但却极具养分的土地上,孕育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家。路遥,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用了整整六年的时间,献上了一部上百万字的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气势恢弘的社会历史画卷,这也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生命的交响。一直到今天三十多年过去了,《平凡的世界》依然是各大院校借阅量最大的图书之一。为什么?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人在孙少安、孙少平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路遥,给一切卑微的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光亮。他让我们知道我们是谁,可以走到多远。我经常会想,1975年二三月间那个雨雪霏霏的日子,路遥在干嘛?他是用什么样的生命献出了这样震撼人心的文字,所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平凡的世界》,去面对那并不平凡的生命。

人们说作家生命的长度是用他的作品来决定的,所以我们可以说路遥还活着,并且将继续活着。《山花》是他文学的起点,也仿佛成了他一辈子文学创作的一个隐喻和注脚,植根于泥土的一朵山花是平凡的,但是如果它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变成了漫山遍野的生命的浪潮,那么它的色彩足以来书写这个伟大的时代。

 

《永不消逝的电波》

说起地下情报工作者,那是怎样的一群人?想象中,他们应该天赋异禀,心智过人,而且总是行走在生死的边缘,命悬一线。但其实他们不只生活在传奇里,他们真实的活着、爱着、战斗着。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这其中的主人公李侠,他的原型就是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后来是我党最早的无线电台工作者李白。李白长期战斗在我党秘密战线上,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您期盼的黎明,到了”,这是七十年前苏采青无法向李白回复的电报,今天我们陪着他一起发送了出去,希望这滴滴答答的电波声能够跨越夜空,告慰所有英烈之魂,曾经他们坚守的那一个个秘密的坐标,是如今无数人幸福生活的起点,正是因为他们的无所畏惧,正是因为他们的视死如归,胜利的光才更早的到来。

 

《红岩》

1961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在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精心打磨之后,推出了长篇小说《红岩》,当时谁也不会想到《红岩》会成为中国当代发行量最大的革命历史小说,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印刷了170多次,总发行量超过一千万册。毫无疑问,《红岩》的故事,在几代人的心里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英雄们舍生取义,用生命诠释的红岩精神,一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那么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在感人至深的文字背后,又是怎样真实和残酷的岁月呢?

七十年前,革命英烈们向死而生,舍生取义,因为他们坚信,生的快乐将代替了死的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芜,如今他们美好的愿望已经变成了现实。70年后的今天,当五星红旗每一天都可以冉冉升起在安稳的黎明,对于我们来说,最好的缅怀就是继承。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让烈火中不灭的信仰,去点燃新时代的新的荣光!

【故事里的中国】董卿老师台词| 写作学习素材:快速介绍一部作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