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平山优:吴座勇一锐评本能寺之变家康黑幕说

明智宪三郎的奇说
随着铃木真哉、藤本正行、桐野作人、谷口克广等人对黑幕说的批评,黑幕说声势渐弱。对此,明智宪三郎反驳铃木真哉等人的说法不过就是回归高柳说(注1),而他本人再次提出了黑幕说。
明智宪三郎的看法可以称为家康黑幕说(他本人不喜欢这个叫法)。简单说就是,织田信长命令明智光秀去攻打德川家康(伪装成出兵中国地方),结果织田信长不满的明智光秀和德川家康联手消灭了织田信长。
那么谋反的动机又是什么呢?明智宪三郎认为,四国政策变更是明智光秀谋反的原因之一,但最大的目的是阻止织田信长征服明朝的计划。他推测明智光秀是这样想的:“如果支持织田信长统一天下,就能结束持续百年的战争状态,带来天下太平,那么为此东奔西走、费尽心机是值得的。但是现在已经能够看到成功的曙光了,却又要打仗,而且还要越过大海在没有到过的异国打战。”
明智宪三郎放言自己破解了前人从未解开的谜团,但是八切止夫就曾提出过明智光秀冤罪说,认为本能寺之变与德川家康有关,并因此引起很多讨论,所以并不能说这是明智宪三郎的独创。至于织田信长利用明智光秀谋杀德川家康却被明智光秀反过来利用一说,藤田达生的义昭黑幕说也提到过(但他不认为明智光秀与德川家康共谋)。
不过,明智宪三郎看了很多本能寺之变的研究资料与史料,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对于《惟任退治记》(注2)、熊本藩细川家编纂的《绵考辑录》等史料的评论也颇有见地。可以说他是家康黑幕说的代表人物。
然而明智宪三郎说法的基本面却是有问题的。首先,他未能说明织田信长杀德川家康的动机。明智宪三郎对此的解释是,面对德川家康不断扩大的势力,织田信长感到了威胁。但当时织田信长正与上杉氏和毛利氏作战,没有理由杀害德川家康。
对这种批评,明智宪三郎反驳道:“有些研究者认为'在还未完成统一大业时,织田信长不可能杀同盟者’,这种想法在战国时代根本不能成立……'不杀同盟者’在现代是常识,在战国时代却并非如此。学过孙子兵法的人都知道'以正合,以奇胜’的道理。如果按照常规行事,德川家康也就能想到了,所以必须在德川家康没有反应过来之时动手。"
原来如此,如果把肃清德川家康的时间推迟到天下一统后,或临近天下一统前,德川家康就会提高警惕(但我个人认为,即使天下统一了,也没有必要非得肃清德川家康)。不过在天正十年六月,不惜伤害自己的信用,让家臣人心惶惶,也要干掉德川家康的理由,我们是找不到的。明智宪三郎对此的说法是,武田氏灭亡后,已经没有必要再维持与德川家康的同盟关系了。事实真是如此吗?
当时关东地区的后北条氏与反北条势力对峙,织田信长正计划为双方调停,使他们都归顺织田政权。负责调停的是泷川一益。织田信长当然希望德川家康可以在这件事上支持泷川一益。泷川一益长期居于伊势,不太了解关东的情况。在这个时候,比起灭了德川家康,让其残党成为敌人,利用其力量平定关东显然明智得多。
明智宪三郎进一步诠释织田信长的计划:“将德川家康及其重臣齐聚一堂,把他们一举消灭后再攻入三河,就可以降伏失去指挥能力的德川军。”真的是这样吗?明智光秀从京都远征三河并不容易。当然,在途中的织田领地倒是能补给休息,然后可以再进
行闪电战。但是征讨德川家康的阴谋对织田家臣也是秘而不宣的,因此织田领地的家臣也不能给明智光秀军提供多少援助。
即使闪电战能够成功,师出无名仍是一个难堪的问题。明智宪三郎推测,织田信长可以宣称“德川家康企图谋反,所以我杀了他”。但如果在德川家康死后立刻侵占其领地的话,会有几个人相信织田信长之前的话呢?估计所有人都会觉得,织田信长早就想侵占别人的领地,所以才以谋反之名杀了德川家康。要是秀吉、柴田胜家都觉得“德川家康被冤枉了”“接下来就是自己了”,那么织田政权也就走到头了。
织田信长要杀德川家康,只是明智宪三郎的猜测。唯一的史料依据只有《本城惣右卫门觉书》。这是一个名为本城惣右卫门的武士的备忘录,当年他作为明智军的士兵参加了本能寺之变。宽永十七年(1640),他写下此书追忆往事。他在书中说,因为德川家康在京都,所以他想自己会不会是去袭击德川家康。弗洛伊斯在《日本史》(注3)中也写道,看到明智光秀的兵以临战之姿进击京都,他觉得很可疑,猜想是不是织田信长命令明智光秀去袭击德川家康。顺便提一句,所谓明智光秀大喊“敌在本能寺”,这个逸事也是后来的人编造的。
明智宪三郎强调明智光秀麾下的士兵认为“织田信长下令征讨德川家康”这点,并断言“织田信长征讨德川家康在战国时期是常识”。这种解释合不合理呢?明智光秀受织田信长之命援助秀吉,却挥师前往相反方向的京都。虽然明智光秀宣称是“为了接受织田信长的阅兵”,但旗下的士兵却满腹狐疑。以临战之姿进京,说明敌人在京都。需要上万大军讨伐的目标,不是织田信长就是德川家康了。征讨主君织田信长,可以说是超出了士兵们的想象,那么除了织田信长,就是德川家康了。他们并未仔细权衡灭掉德川家康的利害得失。
总而言之,士兵的证言并不意味着“不管是不是盟友,只要挡了路就格杀勿论,这是战国时代的常识”,只是传达了“造有恩于己的主公的反,在战国时代是不被接受的"。
纸上空谈
第二个疑点是,即使假设织田信长确实打算杀掉德川家康而实施者是明智光秀,那么明智光秀是如何使德川家康站在自己这边的呢?明智宪三郎对此的解释是,五月十五日到十七日,德川家康在安土逗留,明智光秀负责接待,就是在这里他们二人直接进行了对话。但是,正如藤本正行所指出的,安土完全在织田信长的掌握之中,德川家康与明智光秀二人密谈不仅非常困难,而且非常危险。
明智宪三郎写道:“只要告诉德川家康自己愿意帮助他,德川家康立刻就会与明智光秀结为同盟。”但明智光秀与德川家康并非深交,仅凭明智光秀一句“织田信长要杀你”,德川家康就能相信吗?杀德川家康这样的大事肯定属于高度机密,假设织田信长真有这个念头,那他应该是和明智光秀秘密商量的。而且也应该没有文字记录,只是两人口头交流。这样的话,明智光秀完全拿不出证据,说服德川家康近乎不可能。
正如本书多次指出的,实施阴谋的最大障碍是,为了秘密进行,必须限定参加者人数。反过来说,获得的支持者越多,秘密越容易泄露,反而容易使阴谋破产。铃木真哉和藤本正行曾批评道,支持黑幕说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漏洞百出,他们似乎认为支持者越多,阴谋越容易成功。
明智宪三郎主张:“目的是谋反的'成功’。'保密’不过是“成功’的手段。为了成功需要其他人支持的话,总有办法在不泄密的情况下得到支持的。”听起来没什么错,但是只要给不出"在不泄密的情况下得到支持”的具体方法,那么充其量只是在乐观地假设“应该有这种方法的”。
中途岛海战前的作战会议上,联合舰队司令部的宇垣缠参谋长询问第一航空舰队的草鹿龙之介参谋长:“攻击中途岛时,如果美国海军从侧面发动攻击,该怎么办(众所周知,这个假设成了现实,联合舰队损失了四艘航空母舰)?”草鹿龙之介答道:“想办法不让这种情况发生。”明智宪三郎的主张和草鹿龙之介的回答一模一样,完全是空谈。
明智宪三郎推测,明智光秀事前将谋反计划告知了细川藤孝。不料想细川藤孝出卖了明智光秀,密告秀吉,而正是因为秀吉知道了明智光秀的计划,所以才有了快如雷电的中国大折返。这样的推理完全建立在一个又一个的想象之上,难以令人信服。但明智宪三郎所说的明智光秀不该事前向细川藤孝吐露内情却很有意思。他一方面主张“只要想办法不泄密,谋求支持是没有问题的”,一方面又无意中承认了“支持者越多,越容易泄密”。
阴谋无法实现“完美犯罪”
明智宪三郎批评传统的本能寺之变研究始终纠结于明智光秀谋反的动机、而从未试图弄清楚他如何实施谋反计划。他主张明智光秀决定动手肯定是因为看到了成功的希望,那么就不该仅仅研究他的动机、也要弄清楚他的谋反计划是怎样的,又是如何实施的。像这样模仿犯罪搜查的方法逼近真相,与一般的历史研究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可谓一种更高水平的方法,明智宪三郞将其命名为“历史搜查”。
根据明智宪三郞的“历史搜查”、明智光秀的谋反一开始需要满足下列五个条件:第一、灭织田信长;第二、灭织田信忠;第三、压制畿内织田军;第四、压制东国织田家;第五、压制德川军。
由于织田信长和织田信忠只带了少量随从,第一条和第二条已经达成。细川藤孝和筒井顺庆应该会支持明智光秀,所以第三条也就不成问题了。至于第四条和第五条,如果明智光秀没有和愿间家康结为同盟,就无法让德川家康去攻击东国织田军。因此,明智光秀和德川家康肯定是共谋。这就是明智宪三郎所谓的“历史搜查”。
现有的历史研究肯定不是完美的,所以探究新的研究方法是一件受欢迎的事情。不过明智宪三郎的历史搜查,与其说是警察的犯罪搜查,倒不如说更接近推理小说所使用的技巧。实际上他本人也宣称:“与传统的本能寺之变研究不同,本人的作品读起来就像推理小说一样妙趣横生。”
实际的犯罪和推理小说中的犯罪是不同的。以著名的三亿日元抢劫案为例,如果它不是真实发生的,而是小说,那么一定会被批评“这种破绽百出的计划怎么可能成功”。
按明智宪三郎的说法,谋反失败就会株连九族,所以明智光秀一定会追求“完美犯罪”。不过所谓犯人策划实施“完美犯罪”,大侦探寻找难以察觉的破绽破案,只是小说家的创作罢了。了解三亿日元抢劫案的人就会明白,没有破绽的完美犯罪计划是不在在的,一定会有不确定因素。因此,无论是犯罪还是谋反,必须甘冒一定风险,否则就无法下手。
以明智宪三郎为代表的很多本能寺之变的阴谋论者只关心本能寺之变,而忽视了历史上其他阴谋,也因此产生了很多与现实背离的奇谈怪论。如果像本书一样,审视日本史上各种各样的阴谋,那么就很容易看出这些阴谋绝非一定是“完美犯罪”。
以第一章平治之乱为例。藤原信赖和源义朝的军事政变是为了消灭信西,但如果要追求完美,就应该也将平清盛铲除。用明智宪三郎的话来说,就是最好满足“压制平清盛军”这个条件。
而实际上,尽管平清盛只带了少数随从去熊野参拜,藤原信赖和源义朝并未追击。理由很简单,他们没有足够的兵力。当然,源义朝可以把在关东的家臣叫到京都来做这件事,但如此一来,政变计划就会暴露,从而导致全盘皆输(见前文)结果,尽管平清盛对他们来说是个危险的不安定因素,藤原信赖和源义朝仍然实施了军事政变。
下一章要详谈的关原合战也能看出同样的特点。举兵前,石田三成只跟大谷吉继、安国寺惠琼等少数人提过自己的计划。石田三成等人用武力拿下了大坂,然后半强制地将原本为了参加会津征伐而上京的西国大名编入西军。不用说,事前争取到的大名越多,成功的概率越大,但是举兵的意图也越容易暴露。可以说,不存在万无一失的阴谋,发动者必须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
没有共谋也可能拖住织田军
明智宪三郎认为,为了谋反成功,明智光秀要满足上述五个条件,不过各个条件的重要性并不相同。第一条(灭织田信长)和第二条(灭织田信忠)是必要条件,第三条到第五条则是最好满足,但不是无论如何都必须达成的条件。
如果能争取到德川家康当然是再好不过,但是藤本正行指出,这会使阴谋败露的危险增大。为了做到第四条和第五条而威胁到第一条和第二条的话,就是本末倒置了。
“为了阻止东国织田军和德川家康的反攻,必须与德川家康结为同盟”,明智宪三郎的这个前提本身就有问题。泷川一益、河尻秀隆等驻守旧武田领地的织田家武将,赴任不过两三个月时间,还未站稳脚跟。明智光秀可以自然而然地预测,织田信长要是死了的话,旧武田领地一定会陷入混乱。本能寺之变后,由于武田旧臣的叛乱,东国织田军受到很大冲击,这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历史事实。
另一方面,德川家康正忙于所谓的“神君跨越伊贺”,他从堺返回三河,正在设法争取甲斐、信浓的武士。虽说他对甲斐、信浓的领土确有野心,不过从他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自卫措施。若甲斐、信浓的武田旧臣有什么动作,一定会波及原属武田、现属德川的骏和。而明智光秀也应该很容易就能看出,德川家康在甲斐、信浓忙得不可开交,根本腾不出手来对付自己。
假设东国织田军能够顺利统治旧武田领的话,又会如何呢?即使这样,他们也不能为了讨伐明智光秀而上京。率军上京离开旧武田领,不只是上杉氏和后北条氏有可能乘虚而人,就连德川家康也有可能来抢夺地盘。
受织田信长知遇之恩而风生水起的明智光秀杀了织田信长,这是一个让很多人不能相信的事实,也许正因为这样,当时的人会认为明智光秀有同谋吧?另外,也有人听说明智光秀谋反后忐忑不安。就拿甲斐的河尻秀隆来说,他怀疑德川家康会抢夺甲斐,于是杀掉了德川家康派到甲斐的本多信俊。
这个道理在德川家康身上也说得通。毛利氏得到情报说:“津田信澄、明智光秀、柴田胜家共谋,杀了织田信长父子。”这个谣言应该也传到了德川氏的耳朵里。在当时敌友难辨的情况下,德川氏也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领地。
可见,织田家的武将和德川家康互不信任。而明智光秀也应该想到了这一点。对明智光秀来说,只要在自己以武力完全控制畿内之前,织田家的武将和德川家康不攻击自己就可以了。所以,共谋不是必需的。“某某(毛利氏、上杉氏、德川家康)与明智光秀共谋”,只要让相关方面有这样的疑虑,不轻举妄动的话,已经足够了。
没有帮手就无法阻止织田方面武将的行动,这不过是明智宪三郎的固执己见。再者,谁都不相信、想到哪里做到哪里的秀吉本身才是异类。
传统的历史研究认为本能寺之变有很大偶然、幸运的成分,对此,明智宪三郎持严厉批评态度,他认为战国武将并不期待偶然、幸运,绝不走没有把握的路。按照他的说法,战国武将依赖万全之策取胜,所以明智光秀也寻求了德川家康的援手,以万全之态起事。
若说明智光秀单独谋反是不可能成功的无谋之举,那么秀吉的中国大折返更应该被归入这一类当中。如果毛利氏追击,秀吉军队就会立刻乱掉阵脚,土崩瓦解。明智光秀大概也判断秀吉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撤军,才没有事前与毛利氏商议。
可以说,彻底颠覆了明智光秀战略的是秀吉的“出其不意”。坐视不管的话,天下将成为明智光秀的天下,秀吉带着这种危机感,孤注一掷。以安全、万无一失之策确保成功,这种想法在战国时代未免过于乐观。我倒是觉得过于小看战国武将的正是明智宪三郎本人。
容易受骗的织田信长
面对“当时织田信长不可能攻打德川家康”的批评,明智宪三郎认为“现代人根本无法理解织田信长的战略”,他强调在阴谋四起的乱世中保持不败的织田信长是天才,现代人仅凭常识根本无法理解织田信长。明智宪三郎觉得只有自己才理解织田信长的天才式的思考,这份自信值得钦佩,同时他的这种态度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本能寺之变黑幕说。那就是因为有“信长神话”。
黑幕说支持者无一例外地过分夸大织田信长的才能。他们认为织田信长这样的天才不可能因为掉以轻心而被明智光秀这种程度的人杀掉。但现实却是织田信长因明智光秀的阴谋而亡,于是这些支持者就需要解释“身为天才的织田信长却被骗了”这样一个矛盾,对此,明智宪三郎等阴谋论者常常提出一个局中局的说去,即骗人的人往往容易受骗。具体说来就是,织田信长也设下圈套,但没有留意别人给自己设下的圈套。
然而金子拓最近在《织田信长:笨拙的天下霸主》(2017)一书中强调,织田信长经常被信赖之人背叛。遭遇妹夫浅井长政的突然背叛而陷入绝境一事最为有名,而类似的事频频发生。当武田信玄突然放弃与织田信长的同盟,开始西上作战时,织田信长大吃一惊,勃然大怒。而面对荒木村重反叛,他开始根本就不相信。
就算对织田信长抱有好感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织田信长不擅长与人打交道。可以看出织田信长抱着“只要为某人做过什么事,对方就一定心存感激”的一厢情愿的态度。他拥有卓绝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这点毋庸置疑,但是他确实读不懂别人的心理。
织田信长绝不是万能的天才。他也有弱点,也会掉以轻心。明智光秀以一己之力征讨织田信长并不值得过于讶异。
注1:高柳说,即高柳光寿主张的“野心说”。高柳光寿在著作《明智光秀》(1958)中批判了旧说怨恨说,并以著名的“爱宕百韵”一事作为依据,认为本能寺之变源于明智光秀觊觎天下的野心。爱宕百韵,即本能寺之变四天前的五月二十七日,光秀前往京都的爱宕山参拜,在第二天与连歌师里村绍巴等举行了连歌会。
注2:《惟任退治记》是在光秀死后不久成书的军记物语,作者大村由己是丰臣秀吉的亲信,为了抬高秀吉而将光秀描绘为恶人。该书记载了著名的“爱宕百韵”一事中光秀所作和歌“ときは今、天が下しる、五月哉”。
注3:安土桃山时代长年在日本传教的耶稣会士路易斯·弗洛伊斯所著《日本史》,记载了从沙勿略赴日(1549年)到文禄之役(1593年)的日本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