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6.1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2022-06-08 10:17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艾思奇主编 · 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第六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进一步揭示了旧事物si亡和新事物产生的规律,并且说明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螺旋式、波浪式前进上升的性质。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的方面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方面,而否定的方面则是促使它灭亡的方面。这两个方面作为两种对立的力量互相斗争着。斗争的结果,否定的方面战胜了肯定的方面,取得了支配的地位。这时旧的事物就被否定而为一种新的事物所代替。因此,所谓否定就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就是质变。引起否定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

  任何事物都具有内部矛盾,因此任何事物都是要被否定的,都是要走向自己的反面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曾写道:“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王夫之说:“乱极而治。”[i]这都是说明事物会否定自己,走到它的反面。一切事物在它产生之时,已经孕育了否定自己的因素。新事物对于旧事物的否定,就是事物内部这种否定的因素发展的结果,而不是起因于某种外力的作用。外部的条件总是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起作用的。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例如在植物的正常发展中,种子总是要被植物所否定的,这种否定是种子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又如在社会领域中,一个社会形态为另一个社会形态所否定,这种否定是前一个社会形态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

  任何东西的si亡都是转化为另外一种事物,而不能化为绝对的无。辩证法的否定决不是简单地宣布没有。数学上的“零”是对任何定量的否定,但从辩证的观点来看,它具有丰富的内容。恩格斯指出:“作为一切正数和负数之间的界限,作为能够既不是正又不是负的唯一真正的中性数,零不只是一个非常确定的数,而且它本身比其他一切被它所限定的数都更重要。事实上,零比其他一切数都有更丰富的内容。”[ii]

  否定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环节,不否定旧事物,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一切现实存在的东西,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出来的,因此对它所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来说,有它存在的理由,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它就会逐渐丧失其存在的理由,变成了阻碍发展的消极的东西,只有新的东西起来否定它,事物才能继续向前发展。在生物界的发展中,一个物种转变为新物种时,该物种的某些特征消失了。这些旧特征在原有条件下,有维持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积极作用。当条件变化以后,它们就成为消极的方面,使生物不能适应于新的条件,它们必然要被适应于新条件的新特征所否定。一种生产关系在一定的时候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等到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这种生产关系就变成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消极东西,它就要被否定,为另一种适应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新事物是对于旧事物的否定,因此,它和旧事物之间有着本质差别。但是一切新事物又都是从旧事物的内部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和旧事物之间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和旧事物没有任何联系的新事物是没有的。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指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并不是把旧事物内部的一切因素全盘抛弃。辩证的否定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保留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正如质变的形式是多样的一样,否定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以社会生活为例,资本主义社会否定封建社会是一种否定形式,*社会否定资本主义社会是另一种否定形式。资本主义社会和封建社会都是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社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可以在封建社会腹内孕育成熟。在资本主义社会否定封建社会的时候,对封建社会的制度、传统保留得很多,例如在法律方面往往“把旧的封建法权形式的很大一部分保存起来,而在这种形式中加进资产阶级的内容,甚至在封建的名称下干脆偷偷地换上资产阶级的意义”。[iii]*社会是没有剥削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的生产方式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产生。*社会在否定资本主义社会时,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意识形态上都同资本主义社会实行彻底的决裂。但就在*社会中,也仍然保留了并改造了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以往社会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一切积极成果。可见,虽然否定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是不论哪一种形式的否定都是既克服又保留。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则与辩证的否定观根本不同,在它看来,否定就是简单抛弃、一笔勾销,其中没有任何的保留和继承。例如,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哲学就是采取形而上学的否定,当他否定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时,连同他的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也不加分析地一并抛弃了,这就好像倒洗澡水时,连盆里的婴孩也一起倒掉一样。恩格斯批判了这种简单的否定,他说:“费尔巴哈打破了黑格尔的体系,干脆把它抛弃了。但是宣布这个哲学是错误的,这不等于制服了这一哲学。像这样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是决不能靠简单地置之不理的办法就可以排除的。应该从黑格尔哲学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用批判方法消灭它的形式,而救出它所获得的新的内容。”[iv]马克思、恩格斯在否定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时,同时救出了它的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在否定费尔巴哈哲学的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时,又继承了他的唯物主义。只有辩证地否定,才能把哲学唯物主义推向新的阶段。

  当旧事物被新事物否定时,渐进过程中断了,新旧事物之间有一条确定的界限,这就是发展中的非连续性;同时,旧事物的否定又是该事物的渐进过程发展的结果,它表现着新旧事物之间的一定联系,表现着发展中的连续性。否定就是这种非连续性和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它既是从旧事物向新事物变革的环节,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的原理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由于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所以我们对待一切旧事物的态度,就应该是一方面同它彻底决裂,另一方面从其中吸取了一切可以吸取的东西,加以革命地改造。例如对待文化遗产就应该采取这种态度。我们要建设和发展*的文化,首先必须和过去时代的旧文化决裂。因为*的文化是*社会中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不能搬用奴隶制社会的文化、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但是*文化在同旧文化实行决裂的同时,又必须利用以往一切时代的文化中的积极成果。因为*的文化并不是从空中掉下来的,如果脱离了过去时代积累起来的思想资料,它就无从建设和发展起来。列宁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发展的必然结果。”[v]教员在谈到继承我国的历史遗产的必要性时曾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隔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vi]他又指出,在继承以往的文化遗产时,“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而必须有区别有批判地继承,必须把过去的文化“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排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历史上每一种新的文化在实质上都不可能是对过去文化的全盘继承,也不可能是对过去文化的全盘抛弃。至于批判什么,吸收什么,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阶级,都有自己的标准。

  既然批判和继承是辩证的统一,因此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思想:一种是肯定一切,另一种是否定一切。肯定一切的错误在于它根本否认了事物的发展,抹煞了新事物和旧事物之间的界限,只要继承,不要变革。在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上,复古主义、国粹主义就是属于这种错误。持这种观点的人,抱残守阙,拾古人的余唾,对于封建性的糟粕大加颂扬,企图以此来抵制民主的、*的新文化的发展。否定一切的错误在于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历史联系,只看到变革,看不到继承。对文化遗产的虚无主义就是属于这种错误。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的“无产阶级文化派”认为一切以往的文化遗产都是糟粕,无产阶级必须完全抛弃它,在空地上建立*的文化。这种观点表面上看起来很“革命”,但是如果真的按照这种观点办事,*的文化建设就根本无法进行,因而实际上就是取消了*的文化建设。这种观点被列宁彻底粉碎。[--]。


注:

[i]《思问录》外篇。

[ii]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19页。

[iii] 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3页。

[iv] 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2页。

[v]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载《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54页。

[vi]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2版,第522页。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6.1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