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像
一。混响伪像
超声垂直射到平整的界面(胸壁和腹壁),超声波在探头和界面之间来回反射,引起多次反射。形态呈等距离多条回声,回声强度依深度递减。
较弱的混响,可以使胆囊、膀胱、肝、肾等器官的浅表部位出现假回声,较强的混响多见于含气得肺和肠腔表面,产生强烈的多次反射伴后方声影,俗称“气体反射”。
识别混响的方法:
适当侧动探头,使探头勿垂直与胸壁或腹壁,可减少这种伪像。
加压探测,可见多次反射的间距缩小,减压探测又可见间距增大。
适当降低近场增益或利用水囊扫查,可以改善胆囊,膀胱前壁的图像质量。
二。部分容积效应(切面厚度伪像)
病灶尺寸小于声束的束宽,或虽然大于束宽,但部分处于声束内,则病灶回声与正常组织回声重叠,产生部分容积效应。(超声束形态特殊而且波束较宽,即超声断层扫描时断层较厚引起)。比如小的肝囊肿内出现一些小的点状回声(来自小囊肿旁的部分肝实质)。
三。旁瓣伪像
由主声束以外的旁瓣反射造成。在结石、肠气等强回声两侧出现的“披纱征”或“狗耳征”图像即旁瓣伪像。
四 。声影
在常规深度增益补偿(DGC)正补偿调节后,在组织或病灶后方所显示的条带状无回声区。系声路中较强衰减体所致。高反射系数物体(如气体)和高吸收系数物体(骨骼、结石)后方常具有声影。边界清晰的声影对识别瘢痕、结石、钙化灶和骨骼很有帮助,边界模糊的声影常是气体反射或者彗星尾征的伴随现象。
五。后方回声增强
在超声扫描成像中,当声束通过衰减甚小的器官组织或病变时,其后方回声增强。这是由于深度增益补偿系统对于衰减很少的液体依旧在起作用的缘故。该效应出现在胆囊、膀胱、囊肿后壁。利用显著的后方回声增强可以鉴别液性和实性病变。
六。侧边声影(回声失落)(全反射)
大界面回声具明显角度依赖现象。入射角较大时,回声转向他侧不复回探头,则产生回声失落现象。回声失落时此界面不可能在屏幕上显示辨认。囊肿或肿瘤其外周包以光滑的纤维薄包膜。超声常可清晰显示其细薄的前、后壁,但侧壁不能显示。此由于声束对侧壁的入射角过大而致使回声失落。
七。镜面伪像
声束遇到深部的平滑镜面时,反射回声如果测及离镜面较接近的靶标后,按照入射途径反射折回探头。此时咋声像图上所显示者为镜面深部与此靶标距离相等,。形态相似的图像。镜面伪像必须在大而光滑的界面产生,常见于横膈附近。
八。声速失真伪像
超声诊断仪屏幕上得厘米标志,是根据人体平均软组织声速1540cm|s来设定的,通常对肝脾子宫等进行测量不会产生明显的误差。
对声速过低的组织(如较大的脂肪瘤)就会测值过大。对声很高的组织(如胎儿股骨长径的测量)必须注意正确的超声测量技术,否则会引起测值过小。
九。多次内部混响和振铃效应
超声束在器官组织的异物内(如节育器、胆固醇结晶内)来回反射直至衰减,产生特征性的彗星尾征,称内部混响。
超声束在若干微气泡包裹的极少量液体中强烈的来回反射,产生很长的条状回声干扰,为振铃效应。在胃肠道内相当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