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同县山自造地点旧石器研究

2022-01-14 09:15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大同县山自造地点旧石器研究

《人类学学报》 1992年01期

李趙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任秀生(北京大学地理系,北京100871)

内容提要

本文对1983和1987年在山西省大同县发现的66件石制品进行了研究。石制品的特征与下川、薛关和虎头梁的类似。根据地貌部位、地层和文化遗物的特征来分析,石器地点的地质时代可能为晚更新世;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一、石器地点的地理位置及地质概况

山自造旧石器地点位于山西省大同县山自造村东北约700米处,距大同县约10公里,西距大同市约50公里,地处丰稔山西缘。石制品出自山自造村东北古烽火台(标高1299米)北侧黄土冲沟的南壁(图1)。地理坐标为40。05,09,穴,113。42'44"£。海拔高度约1280米,相对高度约120米。

丰稔山是大同盆地中部的一座低山,是古大同湖的北岸。山体主要由太古代的桑干片麻岩组成,并有中生代的伟晶花岗岩岩体穿插其中。

由于长期遭受风化、剥/蚀夷平作用,丰稔山山体圆浑,顶部平缓,大部基岩裸露。山麓地带及沟谷低洼处为黄土堆积所披盖。本文所述之石制品即出自山麓黄土覆盖区。有些出自黄土层的上部地层中,有些则釆集于黄土冲沟的坡面上(图2)

地层剖面自上而下为:

3.表土层:含植物根系及腐植质,颜色略呈暗灰褐色。母质为黄土。厚度20—25厘米。时代为全新世O

2.黄土:根据黄土岩性及其所含之古土壤特征与邻区标准地层对比,本区黄土堆积还可细分为马兰黄土和离石黄土。

(1)马兰黄土:颜色浅黄一浅棕黄色,质地较疏松,块状构造。其附近金山(大同火山群中一火山锥名)玄武岩流与早期马兰黄土堆积同期异相,热释光年龄距今约98 000年(Li Huhou”al.,1984),属晚更新世。石制品出自马兰黄土上部,距地表约1.6米深处。在石制品出处马兰黄土厚度约5米;其下伏的离石黄土在这里出露的厚度仅可见1一2米,二者接触关系清楚——假整合或不整合。本区马兰黄土总厚可达14米。

(2)离石黄土:颜色棕黄,其顶部一层古土壤的顶面受到黑山(火山锥)溢出的玄武岩流的燃烤,烘烤层热释光年龄为距今14.86±0.74万年(裴静娴,1981)。本区厚度可达28米,直接披盖在古老的片麻岩之上;与上覆马兰黄土接触界面清楚,局部常可见薄层砂或细砾。

1.基岩:太古代桑干片麻岩。

二、文化遗物

本文研究的石制品66件,石核和石片40件占总数的60.6%,石器26件占总数的39.4%。有11件标本出自地层,其它为釆集品。石制品原料有脉石英26件,石英岩25件,蛋白石8件,石英砂岩7件。

1.石核类8件,占石制品总数的12.1%。最重的59克,最轻的5克,一般的在9一25克之间。最大的一件是两极石核,长45、宽28、厚13毫米,最小的一件为柱状石核,长21、宽15、厚13毫米。石核的一般长度为28-42毫米;宽度为24-30毫米;厚度为13-23毫米。石核的台面角最大90°,最小76°,-般的在81°-88°之间。石核上最大的台面长42、宽36毫米,最小的长12、宽9毫米。石核上石片疤最多有三层,计16个片疤,最少的为一层,有4个片疤,一般的为一层,计5-8个片疤。石核上石片疤最长的为27毫米,最短的为3毫米。最宽的疤为15毫米,最窄的2毫米。多数标本长在15毫米左右,宽在10毫米左右。石片疤的形状主要为三角形和长方形。从石核上石片疤连续的分布与绝大多数的石核未保留砾石面来分析,石核的利用率是很高的。8件标本分为石核和细石核两种类型。石核可再细分为单台面石核和两极石核。

(1)单台面石核2件,这种石核是在台面的周边进行剥片。P.6497号(图版I之1)出自地层,重59克,长42、宽36、厚35毫米。石核台面角为81°左右。台面长42、宽36毫米。石核的台面缘呈弧形,台面为有疤台面,其上有四个石片疤。核身周围石片疤排列连续,有一层疤,计8个石片疤,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三种,以前两者居多数。最长的一片疤为长方形,长19、宽8毫米,最短的为正方形,长8、宽8毫米。石核上未保留砾石面。这石核外形呈楔状,但核身遗留的石片疤是不规则的,因此,我们把它归在单台面石核内进行待研究。P-6498号(图版I之2)形状不规整,重25克,长42、宽30、厚23毫米。石核台面为有疤台面,台面缘呈不规则形。台面角在80°-90°之间,打击点集中。石片疤分布连续,其上为一层疤,共有5个,形状为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石核上保留有长24、宽7毫米的砾石面。

(2)两极石核4件。原料全为脉石英,在石核一端或两端因砸击而呈类似刃状,有的两端砸痕都比较锐,有的一端锐一端钝。在石核的两面多有长而窄的石片疤,有的石片疤形态不甚规整,两端石片疤不相连,很有可能是砸击初期的石核。标本P.6499号(图版I之3)是一件一端锐一端钝的石核,形制不太规整,重17克,长35、宽24、厚17毫米。在石核两面有二层石片疤,但两端的石片疤都不相连,估计也是一件初期的砸击石核。

细石核又细分为半锥状石核和柱状石核两种。

(1) 半锥状石核1件。标本P-6500号(图版I之4)是出自地层,重18克,长28、宽27、厚19毫米,不保留自然面。台面进行过修理,台面缘呈弧形,其上有5个修理疤,打击点集中,台面角为88°左右。在半圆形的台面上,沿一个方向进行打片,石片疤分布连续,其上留下了一层疤,计6个片疤。片疤规整,长而窄,呈长方形和三角形。

(2) 柱状石核1件。P.6501号(图版I之5)出自地层,原料为蛋白石。重5克,长21、宽15、厚13毫米。石核的两个台面角为88。左右。台面缘为不规则的圆形。台面做过修理,其上的疤细小而浅平。由两端进行剥片,石叶疤分布密而连续,其上有两层疤,一端为短而宽的8个石叶疤,另一端为长而窄的8个石叶疤,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和长三角形。

2.石片类共32件,占石制品的48.5%。最重22克,最轻不足1克。最大一件长48、宽26、厚9毫米,最小的长10、宽4、厚1.6毫米。长度一般在18—35毫米之间,宽度一般在H-38毫米,厚度一般为3-12毫米。石片角最大的为135。,最小的84。,一般的在95。一130。之间。32件标本分为石片和石叶两种类型。

石片依台面性质再可分为素台面石片、有疤台面石片、线状台面石片、刃状台面石片和缺台面石片五种,简述如下:

(1)素台面石片6件。石片台面为人工打制。最重1件为22克,最轻为1克。最大的长48、宽38、厚13毫米,最小的长18、宽11、厚3毫米。石片角最大的130。,最小的84。。P.6502号(图版I之6)是最大的一件石片,重19克。台面平,打击点不太明显,石片角为130%腹面半锥体平,打击泡微凸。远端呈三角形。在石片背面左侧靠近台面处,有因多次向一个方向打击而形成的三层阶梯状的小疤。石片上未保留砾石面。P.6504号(图版I之8)重10克,是一件石英岩的素台面石片,长55、宽19、厚12毫米。台面长9、宽6毫米。背面有向一个方向打击的片疤。腹面上的半锥体和打击泡为平的。石片角约116。。标本P.6509号(图版I之13)也是一件素台面石片,是此类最轻最小的一件,台面平,打击泡微凸,外形呈三角形。石片角为106。。背面有向一个方向打击的层状片疤。

(2) 有疤台面石片4件。这种石片的台面不只一^片疤,局部地方有零星小疤的分布,这些疤不是在修理台面时形成的。此类石片最重的8克,最轻的不足1克。最大的一件是长35、宽24、厚11毫米,最小的是长20、宽13、厚3毫米。石片角最大为135。,最小的110%石片远端有凸的、直的和三角形的。P.6503(图版I之7)重8克,长35、宽24、厚11毫米。打击点明显,半锥体和打击泡为微凸。石片呈三角形。P.6508号(图版I之12)出自地层,重3克,长20、宽23、厚7毫米。台面上有两个片疤,打击点清楚,半锥体和打击泡微凸。背面有从两个方向打击的片疤。石片外形为不规则的多边形。石片角约122。。

(3) 线状台面石片1件。P.6507号(图版I之11)重2克,长31、宽12、厚10毫米。台面呈曲线状。半锥体不明显,打击泡微凸。背面有向一个方向打击的片疤。石片形状呈三角形。

(4) 刃状台面石片又称两极石片2件。标本P,6505号(图版I之9)原料为脉石英,重7克,长34、宽20、厚9毫米。两端都有砸痕,一端厚,一端薄。P.6506号(图版I之10)重4克,长28、宽17、厚4毫米。两端为刃状,砸痕很清楚。在背面的上端部分有因砸击而形成的三层小疤,下端有二层微疤。腹面的上端有二层小疤,下端有一层微痕。在右侧靠近下端的地方有一条长15、宽4毫米的片疤。

(5) 缺台面石片18件。这种石片缺失台面,个体较小,重量轻,多数标本在1—3克之间。

石叶在发现的石制品中,仅有1件石叶。P.6510号(图版I之14)是一件细小的蛋白石石叶,重不足1克,长10、宽4、厚1.6毫米。台面微小,背面有多条平行的细小石叶疤,较完整的两条分别为长10、宽2毫米和长7、宽1毫米。腹面打击泡微凸。

3.石器类计26件,占石制品总数的39.4%。加工石器的素材有石块3件,石片23件。最重的石器59克,最轻的1克,一般在2—19克之间,但最集中22件是在2—10克。石器长度一般为17—35毫米;宽度13-30毫米;厚度5-21毫米。石器的刃角,一般为45°—80°之间,但最集中的是在45°—65%石器加工的方式有三种,向背面加工的

18件;向腹面加工的3件;异向加工的5件。石器刃缘的长度,最长的刃缘82毫米,是一件长身圆头刮削器(它的缘长度比原来器型长,多出22毫米,这是根据长身圆头刮削器的实际刃缘测量出的,所以比原来器型的长度要长)。最短的刃缘6毫米,一般在10-66毫米之间,其中10-55毫米有22件;刃缘的宽度,一般在3-12毫米之间,其中3-5毫米宽的17件。石器的加工痕迹,一层修疤的9件;二层的13件;三层的4件。依据刃缘数量,分单刃、双刃和多刃刮削器三种类型,如下:

(1) 单刃刮削器计16件。根据刃缘的形状此种类型又可分为单直刃、凹刃、凹缺刃、凸刃和单刃双凹五种。A.单直刃刮削器,8件。P,6515号(图版II之5)出自地层,重6克,长28、宽21、厚13毫米,用长而厚的石片制作,将其一侧边向背面加工成刃。刃口比较陡,刃角约75。。刃缘长25毫米。标本P.6519号(图版II之9)出自地层,用宽薄型的石片向背面加工而成,重2克,长20、宽20、厚6毫米。刃角为48°左右。在石片的右侧边进行加工,有两层修疤。刃缘长15毫米,宽2-3毫米。B.单凹刃刮削器,5件,主要用脉石英制成。P.6522号(图版II之12)重2克,长22、宽15、厚5毫米,用长薄型石片制作。刃角约45。。在一侧边向腹面加工。刃缘的长13、宽2毫米,加工精细。C.单凹缺刃刮削器,1件。P.6517号(图版II之7)重2克,长23、宽13、厚5毫米,用长薄型的石片向背面加工而成。刃角约48。,刃缘长10、宽4毫米,在紧挨近端的侧边进行加工,形成一凹缺刃口。D.单凸刃刮削器,1件。P.6514号(图版II之4)重6克,长32、宽21、厚7毫米,用宽薄型石片制作,向背面加工,有两层修整痕迹。刃角为55。。刃缘长29毫米,宽3—5毫米。加工精细,刃缘平齐,呈弧形。在近端有多次打击而形成的细疤,但不是第二步加工,而是在剥片前多次打片未成功所产生的碎疤。E.单刃双凹刮削器,1件。这种石器是单刃,但在刃口有两个凹的刃。标本P.6511号(图版II之1)是石器中最重、最大的一件。用杂色的石英岩厚石片加工而成,长60、宽48、厚27毫米。它系异向加工制成。刃角在50°-60。之间。大的凹刃向腹面加工,小的凹刃向背面加工。刃缘长54毫米,宽3-5毫米,加工较细。石器上保留部分砾石面。

(2) 双刃刮削器1件。P.6516(图版II之6)出自地层,用长厚型石片制作,重4克,长25、宽12、厚10毫米。刃角约75。。在两侧边向背面精细地加工成两个直刃。一个刃缘长22毫米,另一个刃缘长22毫米,宽6毫米。

(3) 多刃刮削器9件。这种类型的石器有三个以上的刃口,可分为两种:A.长身圆头刮削器,3件。此种石器的特点器身长度大于宽度。P.6512号(图版II之2)出自地层,重10克,长33、宽24、厚14毫米。用长厚型石片,在两侧边和远端向背面进行加工。刃角约62。。刃缘是石器中最长的,为82毫米。加工精细,刃缘匀称。石器上尚保留长11、宽6毫米的砾石面。P.6513号(图版II之3)重8克,长35、宽24、厚9毫米。用长薄型石片异向加工而成。刃角约55。。刃缘长66毫米,宽3-8毫米。远端和左侧加工精细,右侧加工粗糙。B.短身圆头刮削器(也称拇指盖状刮削器),6件。这种石器的特点是器体小,器身宽大于器身长,或器身宽和器身长相等或接近。P-6518(图版II之8)是用脉石英加工而成,重4克,长22、宽21、厚7毫米。在远端和两侧边向背面加工。远端刃角50。,两侧边约70。。刃缘长40毫米,宽5-7毫米。P.6520号(图版II之10)重2克,长19、宽18、厚7毫米。在远端和两侧边向背面加工。刃角约50。。刃缘长42毫米,宽3—5毫米。刃口的加工比较粗糙。P.6521号(图版II之11)出自地层,用石英岩石片制作,重2克,长19、宽16、厚5毫米。这是异向加工的短身圆头刮削器,远端向背面加工,两侧边向腹面加工。刃角在25。一45。之间。刃缘长42毫米,宽2-4毫米。远端和左侧边的刃缘平齐,右侧边刃缘呈锯齿状。

三、结论与讨论

1.石制品的一般性质

综上所述,大同县山自造村地点的石制品具有以下特点:

(1)石制品的原料主要为脉石英和石英岩,其次是蛋白石和石英砂岩。

(2)从石制品中的石核与石片来分析,推测打片技术釆用直接和间接法两种。

(3)加工石器主要的素材是石片(占全部石器的88.5%),其次为石块(占总石器的11.5%)0这是一种以石片石器为主的石器工业。

(4)石器组合单一,全为刮削器,以单刃为主,占石器总数的61.5%,其次是双刃和多刃,共占石器总数的38.%。

(5)石器以小型为主,长度在13—35毫米的25件,占石器总数96.2%。仅有一件长度为60毫米,占石器总数的3.85%。

(6)石器加工方式多样,以向背面加工为主,占石器总数的69%,其次为异向加工和向腹面加工,占石器的31%0加工的疤从一层到三层,其中二层疤的比较多。由此分析石器的第二步加工比较细。

(7)在石制品中,有一些细石器的成分,如柱状、半锥状石核和石叶,但数量极少,分别有1件标本。

2.关于山自造旧石器地点的时代

山自造村石器地点的时代,由于未发现哺乳动物化石,现只能根据石器地点所处的地貌部位、地层和石制品本身的特征进行分析。大同县金山玄武岩与上覆马兰黄土的底部直接接触,部分与马兰黄土初期的堆积同期,该玄武岩热释光年龄98000年(图2)(Li Huhou et al.,1984)O山自造村的旧石器出自马兰黄土的上部,地层未见扰动,没有明显的流水搬运作用的痕迹,表明石制品是原生的,因此,从地层关系上看,其时代要晚于金山玄武岩测定得年代数据。从石制品本身分析,也具有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特征,因此初步确定石器地点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后一阶段,即考古学年代旧石器时代晚期。

3.文化关系的初探

山自造村的石制品与朔县峙峪和大同市小站的相比,从打制技术、石器的类型和大小等方面都相当近似(贾兰坡等,1972;李超荣等,1986),但也有不同,即在山自造旧石器地点发现用间接法剥片的技术,产生有锥状、柱状石核和石叶。山自造与下川、薛关和虎头梁有着甚为密切的关系(王建等,1978;王向前等,1983;盖培等,1977)0这些地点都釆用锤击法、砸击法和间接法来产生石片和石叶。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楔状、柱状、锥状石核和各种圆头刮削器在这些地点都有数量不一的发现。石器都是以小型者为主,但从石器类型和组合上看,都有自己本身的某些特点,似乎说明在文化内涵上又有小的差异。因材料有限,难以作出全面对比。

在野外工作中,得到大同县文化局和文化馆的支持。张杰同志为本文摄制了图版照片,特致谢意。

大同县山自造地点旧石器研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