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个人的毕业旅行】毕业时,我的旅行首站是哈尔滨,东方莫斯科

2023-08-13 10:04 作者:zZz不是ZZ-_-  | 我要投稿

2021年6月的最后一天,在和大家告别后,我的大学时光也走到了终点,在回忆四年间发生的点滴、变化之时,大学时光匆匆结束。怀着不舍的心情告别了生活四年的校园,与此同时,想到毕业后很难再回北方了,抓紧时间再看看这里的风景,和东三省告别。

离校前拍的最后一张照片

于是,就这样,我一个人,背着精简得不能再精简的背包,手拿续航崩塌的一加7pro作为唯一的拍摄设备,开启了一段穷游。不为了享受,只为了开眼界,游览风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暂时远离束缚和限制,享受自我。遍览东北三省的省会:哈尔滨、长春、沈阳,最后来到最后的终点长白山。在哈尔滨感受东方莫斯科的异域风情,在长春回味伪满治下的无奈和挣扎,见证共和国电影工业的萌芽,在沈阳会好友,追忆大学的美好回忆。最后,在长白山,与云雾赛跑,与膝盖较劲,只为抢先一步,独享天池的浪漫,与界碑照一张合影。这便是我的东三省毕业旅行,或许没有多少波澜壮阔,没有条件创造冒险体验,只为让自己在东北的四年画上一个不那么完美的句号吧。

大连站

哈尔滨·东方莫斯科

不同的人对哈尔滨的印象也许不同,喜欢历史的人,知道哈尔滨是老工业基地,喜欢文化的人,哈尔滨作为东方莫斯科的名声遐迩,如果关注时事,大概也知道哈尔滨是中国第一个人口掉出千万的大城市。虽然外界对哈尔滨的印象多是悲观的,但在哈尔滨走着,也许我并没有很鲜明的破败感。反之,干净的街道,不拥挤的人群,独具特色的建筑物,热情的东北人民给人无数好感。哈尔滨确实有独特的魅力,火车进站时,就能感受到不一样,其实东北三省都能给你带来这种感觉,独特的钢制站厅,站外的欧式红砖房,在国内的其他地方,可能确实很难看到吧。

哈尔滨火车站

哈尔滨·第一天

不知道哈尔滨人的一天怎么开启,一晚上没睡好的我一天从一碗牛肉面开启。在松花江边立着抗洪纪念碑,提醒人们铭记一段苦难的历史。1957年,哈尔滨突发特大洪水,水位一度达到120.3米,后来人民战胜了洪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功绩,哈尔滨抗洪英雄纪念碑矗立在松花江边,塔身海拔高120.3米,标志着那场洪水的最高水位。

哈尔滨抗洪纪念碑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标志,也是最能彰显哈尔滨异域风情的一条街。中央大街始建于1900年,不光是房屋具有异域风情,走在路上便能有所体验。走过邮政的奶茶店,忽然就意识到自己是在21世纪的中国。中央大街能够见到哈尔滨的代表元素,买一支马迭尔冰棍,在大列巴山面前掉了下巴。

马迭尔冰棍
中央大街路牌

东北的夏天很少下雨,但走着走着突然下起了小雨,起初还沉浸在下雨的浪漫风情中,在小雨中走到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刚来到哈尔滨的我,看到所有的洋葱建筑都想圣索菲亚大教堂,现在终于到了哈尔滨的地标。

圣索菲亚教堂

“圣索菲亚”在希腊语中意为“上帝的智慧”,世界上最早的圣索菲亚教堂是拜占庭皇帝建在新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在那之后,东罗马帝国逐渐将东正教作为主流宗教,与西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开始分隔。近代时期,沙皇俄国为了统一境内的人,也将东正教作为国内主要的粘合剂,于是俄国出现了大量洋葱头建筑。随着沙俄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也将这些建筑元素带到了中国。外国人在东北土地上按照自己的思路规划城市。这种行为最早是侵略,是残酷悲伤的回忆,而现在成为了一道独特的城市景观。

圣索菲亚教堂·远观

没想不到的是雨越来越大,在达到哈尔滨没多久,就受到了此种接待,一开始还能在苦中作乐,享受雨天,但随着瓢泼大雨的到来,只能暂别大教堂。

在宾馆短暂休整,补了一觉,出门就被哈尔滨的地铁站眼前一亮,进站口的设计就很复古,借鉴了欧式建筑的特色,配有吊顶,灯箱,欧式跨柱。在全国大基建的背景下,除了特大城市以外,我到过的大多城市地铁站设计都是连连看,除了青岛和哈尔滨的地铁站设计让我眼前一亮。 

哈尔滨地铁单程票

我是个对各种博物馆很感兴趣的人,黑龙江省博就在附近,无论是远看还是近看,都是一栋特别低调的建筑,可这栋建筑始建于1906年,新中国成立后收集了全国首批历史文物。如今,这栋房子的往昔荣光已不复存在,早早被现代施工技术生产的摩天大楼掩盖,但馆内到能让我简单了解黑龙江省的历史沿革,从远古的苦寒之地,到金朝、女真等游牧民族在此创造文明,再到俄国、日本侵略者的到来,为东北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发展,馆内对中东铁路进行了着重介绍,可见东北的辉煌的确适于此。

黑龙江省博物馆
俄式键盘打字机
省博专题展·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

来到果戈里大街,这里是一种更加恢弘大气的感觉。如果说中央大街展现的是古老的味道,那么果戈里大街就是现代与古典的结合,在中央大街,石板路窄窄的,街道两边充满文化的印迹。在果戈里大街,宽敞的柏油马上车水马龙,两边的人行道上是行色匆匆的人群,这都体现着果戈里大街和中央大街不一样,它不是为游客服务,它是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然而,街道边隔离带的样式,各样欧式建筑,秋林公司、俄罗斯游园,倔强地告诉路过的人,我可是如假包换的老哈尔滨。

果戈里大街路牌

如果要我在第一天就给哈尔滨留一个印象,那就是混搭,果戈里大街是现代与传统的结合,那么这里就是中国传统与外国传统的结合。来到中华巴洛克,这里似乎在修缮,建筑商铺都不开放。不过也没关系,本来也只是观赏这里的建筑,没有人倒也清净。中华巴洛克街区的建筑,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结合到一起,这些元素多出现在局部的点。不过,终究是选了一个不合时宜的时机来到这个地方,没有逗留多久便离开了。

中华巴洛克
中华巴洛克建筑
中华巴洛克建筑
中华巴洛克建筑

夜色将至,吃一顿哈尔滨特色熏酱饺子,骑车回到松花江边,闲逛一会,欣赏江景,又辗转回到中央大街,此时的中央大街与上午完全不是一种光景,人相当多,商业活动也频繁起来,看到了不少有趣的东西,更能体现异域风情,这一天与哈尔滨夜色的陪伴中结束了。。


秋林格瓦斯、巧克力、红肠、果仁大列巴
哈尔滨夜景

哈尔滨·第二天

嗨,你醒了吗。在哈尔滨的第二天早上实在漫无目的中消耗的,旅游的过程中,在街上闲逛,沉浸在当地的氛围中,看看路两旁的建筑和行人,彷佛自己此时就是哈尔滨人。

今天的第一站,偶遇街边的南岗博物馆,这还是我第一次参观区级博物馆,此地位于南岗区联发街1号。建筑始建于1904年,最初为中东铁路副局长的官邸,1929年后为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景惠公馆,也是到了这座博物馆,才认识到南岗区才是哈尔滨最初的起点,馆内陈述不少关于哈尔滨近代发生的那些事。馆内有原汁原味展示了当年布局的房间,还有我这个地图控最喜欢的哈尔滨历史街市图。总之,虽然这件博物馆不大,但却总能给人惊喜,让人停不下脚步,无论那座城市,总有一个未知的拐角能出现一处惊喜,哪怕在资本几乎可以驾驭一切的今天,所有历史街区都在朝网红两个字进发的时代,总有那么一处净土,那么不起眼,但却让我觉得不虚此行。

哈尔滨南岗博物馆

来到哈工大,被拒之门外,这是2021年不得面对的遗憾。在附近找到一家咖啡厅,点一杯咖啡,有点苦,加点糖吧,随后来到哈尔滨铁路博物馆,东三省最为中国近代铁路网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无数城市的兴盛和铁路都有紧密联系,哈尔滨是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的交汇点,自然和铁路有讲不完的故事。怀着十九分憧憬,又被一桶冷水浇到头顶,不开馆,好吧,旅途自然是充满遗憾的,本来想今日的计划就在此处结束,但不幸遇冷。

哈工大博物馆

夜幕下的哈尔滨,坚固牢靠的欧式建筑被周边的灯光众星捧月,格外亮眼,工业时代早期的石板路也扩宽成了沥青路面,宽敞整洁,纵横穿越的也已经不是慢吞吞的老爷车,摩登的LED灯、路灯突出了现代感。

哈尔滨夜景

在哈尔滨的短暂旅途还剩下一个主要的念想,就是哈尔滨的烧烤,东北人已经把烧烤写进了DNA,纵使哈尔滨这座城市有很多摩登的称号,有无数异域风情建筑,但一顿烧烤就能立马就能把人待会接地气的百姓生活。东北的烧烤绝对是我平生有幸体会到的最佳,炭火烤制,食材新鲜,调料下得恰到好处,既能增色,又不覆盖本位,最重要的事,价格也不算贵,让一个人穷游的我也能“豪横”一下。

烧烤吃完,想着这是在哈尔滨停留的最后一天晚上,贪婪的心驱使我想欣赏一下江边的夜景,可是低估了地铁站与江边的距离(此时哈尔滨地铁二号线没开通),高估了我骑车的速度。差点没赶上最后一班地铁。

东北烤肉

再见·哈尔滨 

再见哈尔滨,抱歉我只能停留短暂的一段时间,抱歉我只能再不合适的时间来,赶上了大雨,没有赶上冰雪大世界,没有受到冬雪的欢迎,很多想去的地方大门紧闭,不过,旅行的过程中,遇到意外总部奇怪,遗憾也是常事,人生也是这样。不过我想我还会再来的,到那时,我会填补我的遗憾。再见和哈尔滨,我的前方是长春。

哈尔滨西站(当敌人称哈西)


【一个人的毕业旅行】毕业时,我的旅行首站是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