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类父母,更容易养出心理疾病的孩子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但是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如果父母教育得好,家庭氛围好,那么孩子也会成长得更好,会有以父母家庭为支撑的底气去面对未来的冒险;但如果是这几类父母,就很可能养出有性格缺陷甚至心理疾病的孩子:
第一种就是“为你好”型父母。这类型的父母经常会用“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还不是为了你”这类型的话去催眠自己的孩子,所以即便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受到了委屈、甚至是内心有愤怒,也会在这种“道德绑架”下哑口无言,成为只听父母的话、什么都按照父母说的做的“乖孩子”。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养成内向敏感的性格,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会一直活在别人的目光和评价中,活得很累。并且因为长期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情绪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更容易患上抑郁。
第二种就是语言暴力型,这类型父母时常无意识的用粗暴的言语去伤害自己的孩子,比如“你怎么这么笨?”、“养你有什么用?”、“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好?”等等。在父母言语暴力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从根本上上对自己是否定的,容易自卑、自责,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得到父母的夸奖,总被指责、打击,没有建立起自信心,被父母鸡蛋里边挑骨头,所以这种人长大了之后,他们真实的自我处于最底层,会把自尊放得很低,不敢轻易反驳别人,受了委屈也不敢反抗,因此也更易受到伤害。
第三种类型就是控制欲极强的父母,这类父母喜欢掌控孩子的全部,比如说该上什么学校,该读什么专业,该做什么工作,和谁结婚等等,父母都会全权安排。长期活在他人控制下的人,一方面是很容易没有自我,得过且过,对生活和未来丧失信心和动力;另一方面很可能更加叛逆,内心有仇恨和暴躁的情绪,时常会做出一些冲动的、不计后果的行为,以此来表示自己的反抗、摆脱父母的控制。
第四种就是身体虐待类型的父母。比如因为成绩下降、惹了祸就会对孩子大打出手的父母,信奉“棍棒式”教育,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因此对孩子过分严苛。殊不知打骂并不能解决问题,用暴力的方式去控制孩子、试图纠正孩子的错误、让孩子长记性,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能够记住的只有身体上的疼痛和心灵上的创伤。即便孩子长大成人了,依旧会留有童年时的阴影,会对父母的一些行为产生应激反应,并且与父母之间很难再建立起信任,不再期待父母的关心和爱,甚至是对其他的亲密关系也保持对抗的态度。
最后一种就是不断吵架的父母,倘若一个家庭中长期没有围坐在一起温暖的饭菜,一家人外出的假期,彼此交流沟通的记忆,有的只剩无止境的争吵、抱怨,那么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也有极大可能养成冷漠、偏激、内向、悲观的性格。
其实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尤其是对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影响真的很大。在精神科门诊就很容易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那些出现心理问题甚至精神疾病的小患者,往往都有着一个不太美好的原生家庭。这些孩子受到的原生家庭的苦各有各样,最终却都殊途同归,转化为病态的情绪攻击孩子的健康,所以孩子出现焦虑、抑郁、双相甚至精分。
那么你属于哪一类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