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城故事多:限制房价下跌,一场爱恨交织的利益博弈

2022-06-24 11:01 作者:蓝白argentina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蓝白。


“限跌令”又来了。


6月20日,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发通知,其中提到:


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商品住房时,实际销售价格不得超出备案价格上下幅度的15%,在办理价格备案时,须同时在商品住房价格备案表上进行承诺,对超出规定幅度的,不予办理网签、备案。


我查了具体的细节,新办的预售房源,要参考2021年均价作为基准价。


这个基准价有多高呢?


通知里有两个明确的数字:


中心区13163元/平方米、次中心区8427元/平方米。


看来,平潭改名之后,省直管的待遇就是不一样,当年刚设区的时候,平潭算是全国炒房的先行之地,均价直接翻几倍搞到了上万。


问题是,平潭,没有厦门的命。


整个县的常住人口还不到40万,300多亿的GDP。


羸弱的基本面、巨量的供应、投机者的涌入与离去,中间几经起伏,从翻倍到腰斩,发限跌令,也是理所当然。


房价“限跌”,不是什么新鲜事,我快一年没听过这个词了。


去年9月份的时候,大批城市都已经发过限跌令了。


湖南岳阳,规定商品房销售的实际成交价格不得低于备案价格的85%。


昆明提出,房企若恶意降价将被约谈,情节严重者将停止网签;


沈阳提出尽量避免以价格优势吸引购房者达到销售目的;


唐山约谈10家房企负责人别再降价。


长春现金补贴进城农民和大学生买房,成交价格应不低于商品房备案价格的85%。


长三角小城江阴提出:严禁低价(如低于成本价、变相降价等)倾销、打价格战。


还有惠州、桂林,限制房价下跌的城市,越来越多。


被拿出来说的,只是开会、发通知,博得了舆论关注。


隐藏在暗处的,只做不说的,多如牛毛。


这些地方,要么,是2016年以后,被棚改货币化推高房价的中西部三四线小城市。


要么,是东北、西南的二线省会,人口、产业、基本面无法跟沿海强势相媲美,目前处于价值回归的过程。


平潭扛到现在发限跌令,不是因为它有多强,而是潮水褪去后,所有具备共性特征的城市,脆弱的一面暴露出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与各地严令房价下跌幅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开发商对降价的渴望。


前几天,财新网报道说,广东省地产商会近期发给广东住建厅一份文件。


商会建议,调整当前“一刀切”式的限价管控,各城市应根据实际市场情况放宽“限价令”,以利于企业采取合理的降价促销自救行动。


广东省地产商会已经确认,文件属实。


关键词是:自救。


不到万不得已,开发商绝不会用降价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给自己续命。


一边是迟迟无法回暖的销量,另一边是扎堆爆雷违约。


5月份,百强房企的全口径销售金额是5192亿。


看起来,5000多亿挺多的,但同比下降幅度,达到了60%。


这已经不是腰斩,马上就斩到膝盖了。


前五个月,除了越秀、仁恒、华润的销量降幅在20%以内,哪怕是招保万金,降幅也都是断崖式的。


一边是房子卖不动,另一边,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巨量债务压顶。


2022年前五个月,房地产已展期境内债共22笔,时间线再向前推半年,展期境内债达到了46笔。


克而瑞的统计,6月至7月,200家核心房企境内外债务到期规模约1755亿元,约占下半年到期量的61%。


其中,民营房企最近两个月,整体到期债务达到了1178亿,占总规模的67%。


开发商的强烈降价冲动,并不是良心发现,而是生存或毁灭的无奈选择。


当然,也不是没有好消息。


6月的高频数据显示,TOP30城市前两周的成交量,突破了今年以来的新高。


典型的代表,有前期疫情压制比较凶,买房需求延期释放的北京和上海。


还有不断放松购房门槛的苏州、杭州、南京,成交很明显在恢复。


比如苏州,4月放松了限售和公积金,5月新房限售从3年调整到2年,二手房不再限售,外地人6个月社保就能买。


5月成交同比还跌了45%,6月中旬同比已经飙到了91%。


问题,恰恰就出在这。


这些回暖的城市,放在全国开发商的大盘子里,影响微乎其微。


华创宏观张瑜的数据,2021年,把TOP30城的销售面积加一起,是1.84亿平米。


而去年,全国销售面积超过了18亿平米。


这些城市,只占全国商品房销售10%左右。


从样本特征来看,这30个城市里,一二线城市销售面积占比接近80%。


三四线,才是现在房地产里沉默的大多数。


这些地方,恰恰是发布限跌令最集中的区域。


在开发商疾呼取消限跌令,与地方频繁发布限跌令的背后,是地方与房企之间,一场爱恨交织的利益博弈。


开发商,尤其是在三四线全力扩张的民企开发商,考虑的是生存问题。


降价不一定有用,不降价,一定没有好果子吃。


但地方上,自始至终,对楼市的考量只有一个:


稳定。


土地市场要稳定,新房市场也要稳定。


民生,更要稳定。


在地价、房价稳定的基础上,能多卖出去高价地,能多一些税收,那自然更好。


但如果连稳定都无法保证,那就不单单只是房地产领域的问题了。


降的太多,交房货不对板,品质缩水。


降的太多,老业主打砸售楼部。


降的太多,更会对一个城市的土拍、消费、民生乃至信心的重大打击。


举个例子,去年恒大还没雷的时候,在全国范围内打75折,甚至半价卖房。


比如在山东菏泽的三个盘,楼面价都5000块了,售价直接击穿4000块。


直接引来住建局发函,说涉嫌不正当竞争。


降价,可能会完成自救,也可能是垂死挣扎。


但对各个地方来说,谁知道你这是不是跑路前再圈一波钱?


用超低价房源割一波,入坑的购房者越多,停工烂尾之后的隐患就越大。


降的太多,已经上车的有房族财富缩水,银行商贷按揭价值、经营贷抵押品价值,都会下降。


当整个社会的房产市值,甚至低于房贷额度,也就是“资不抵债”的时候,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断供。


当企业放在银行的抵押物,不足以偿还银行给的贷款额度时,工厂、商铺、公司的抽贷、断贷风险,就会暴露。


更让地方上无法接受的后果是:


地价下降,土地流拍。


肆意让开发商降价,在新房市场,也就是二级市场形成抛售潮,只会弱化一级市场的土地价值。


刘郁的报告说,土地财政,有三个维度。


一是通过卖地获得收入。


在扣除土地收益基金、农业土地开发资金,计提教育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后,得出的数字,就是土地出让价款。


二是通过建筑业和房地产,带来的税收增加。


三是以土地作为抵押物,获取债务收入。


所以,在地方眼里,房地产的良性循环是:


拆城中村,把土地拿出来招拍挂。


开发商借钱融资去拍地,地方上有了财政收入。


可以拿这些钱发工资、修路修地铁高架、建医院学校,搞城市建设。


地拿到之后,开始施工,带动房地产投资和建安工程。


拿到预售证卖房,银行发贷款,居民加杠杆买房,人口加速集中到城市。


房子竣工后,还能再带一波下游的家具家电消费。


至此,经历了一轮完整土地货币化过程。


但这个循环的前提,是房价要稳定,销量要稳定。


房价降的比地价都低,只能说明这个地方的土地没价值,开发商宁可亏钱抢着逃命都来不及,谁还去拍地?


从土地到房子,中间商不干了,链条就断了。


小城市的财政本来就很艰难,防微杜渐,蝴蝶效应,往往从不起眼的地方开始。


换做任何一个城市,当然会对大幅降价严防死守。


开发商和城市,表面上是一场关于房价跌幅的博弈。


实际上,是在楼市多事之秋,一对曾经甜蜜的伴侣,大难临头各自飞的窘境写照。


不管是限涨,还是限跌,对房价的管控,背后是地方上对房地产市场稳定的渴望。


换个角度,“地方限跌”和“房企降价”之间的矛盾,是承接了杠杆的居民端,出问题了。


沈建光的文章里提到,两大“负向循环”,制约了居民消费复苏。


第一大负循环:“企业困难—就业恶化—收入放缓—消费低迷”。


上游大型企业的的利润在改善,但小型企业PMI新订单指数,连续13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下,订单不足是最大的问题。


第二大负循环:“预期转弱—居民去杠杆—消费低迷”。


最典型的表现,是大家不爱贷款,爱存钱了。


今年前五个月居民新增贷款1.3万亿,是近十年来新低,短贷只有1927亿,创出2009年以来新低。


中长贷,也就是房贷只有1.3万亿,创出2016年以来的新低。


但跟贷款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今年前五个月居民新增存款78561亿元,创出历史新高。


增加的部分主要是定存,比2021年同期增加超过2万亿,创出历史最高水平。


活期存款反而在下降,减少了将近500亿。


这只能说明,大家一边在减少手里的“活钱”,精打细算过日子,另一边减少贷款负债,不买房、不买车、不进行大额消费,把钱存到定期里。


这种降低欲望的日子,更安心。


关键词:安心。


是的,开发商违约爆雷、限跌令、房贷减少、库存暴增、卖地收入下降。。。


在楼市诸多问题的背后,其实是经历了高杠杆年代的人们,对未来不可测的恐惧,对“安心”生活的渴求。



资料来源:


福建平潭《关于进一步规范实验区商品房销售市场秩序的通知》


财新《“限跌令”影响房企降价自救 广东省地产商会建议调整政策》


【中信建投地产】5月房企销售融资点评


丁祖昱《偿债潮来了,6-7月房企到期债券约1800亿》


【华创宏观】30城地产销售有异动,怎么理解?


沈建光《复苏消费,需打破两大“负向循环”》

小城故事多:限制房价下跌,一场爱恨交织的利益博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