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花家务·化学】1-4-03物质在水里的溶解性——『数理化自学丛书66版』
【阅前提示】本书由于是大半个世纪前的教材,很多概念已经与如今迥异,因此不建议零基础学生阅读。但很适合像我这样已接受过基础教育但很不扎实的学酥重新查漏补缺。 另外,黑字是教材原文,彩字是我写的备注。
第四章溶液
§4-3物质在水里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
我们知道,各种固体物质在水里溶解的情况是很不相同的,有些物质(例如食盐和蔗糖)很易溶解,但也有一些物质(例如玻璃)看来好象是完全不能溶解的。其实,任何一种固体物质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溶解在水里,即使那些最容易溶解的物质,也不是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水里的;相反,那些看来好象是完全不溶解的物质,也不是绝对的不溶解,只是它所溶解的量很少,一般不能为我们直接感觉得到罢了。例如我们一般认为银是完全不能溶解于水的,但有人做过实验:浸过银匙的水,可以杀死某些细菌。这就是因为有极微量的银溶解在水里,所成的溶液,对人来说是完全感觉不到的,但对某些细菌已经能够发生毒性,因而把它们杀死。由此看来,各种物质在水里溶解的能力,实际上只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我们现在把一种物质在水里溶解的能力,或者说,一种物质均匀地扩散在水里的能力,叫做物质(在水里)的溶解性。
根据固体物质在水里溶解性的大小,可以把它们粗略地分成易溶、能溶、微溶和几乎不溶等四类。完全不溶于水的物质是没有的。但对那些溶解性非常小的物质,例如银、玻璃、大理石等,我们习惯上仍称它们为“不溶解”物质。当然,这里的不溶解是应该加上引号的。
不同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但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相同。例如,碘在水里的溶解能力很小,但在酒精里的溶解能力却很大。因此,物质的溶解性跟溶质和溶剂的本性都有关系。我们这里研究的对象限于水溶液,因此,这里所谈到的物质的溶解性,指的就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除和溶质和溶剂的本性有关外,还和外界条件(主要是温度)有关。关于这个问题,在下面将详细地讨论到。
习题4-3(1)
1、什么叫做物质的溶解性?
【山答】一种物质在水里溶解的能力,或者说,一种物质均匀地扩散在水里的能力,叫做物质(在水里)的溶解性。
2、举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和溶质的本性有关,而且还和溶剂的本性有关。
【山答】碘难溶于水,但易溶于酒精。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如果在一定温度下,在烧杯里盛入一定重量的水后,慢慢加入蔗糖,同时用玻棒不断搅动。在开始时,加进去的蔗糖很快就溶解了,接着,溶解的速度逐渐减慢,最后看来好象不再溶解了。这是因为蔗糖溶解在水里,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当溶液里溶解蔗糖的量,已经达到这个限度时,如果再加入蔗糖,无论我们怎样搅拌,也不会再溶解。我们说这时溶液已经“饱和”了。在一定温度下,溶液里所溶解的某种溶质如果不能再增加,这样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反之,溶液里如果还能继续溶解更多的这种溶质,这样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不要认为饱和溶液一定很浓,或者认为不饱和溶液一定很淡。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我们说它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总要比不饱和溶液浓些,那是完全正确的。但对不同溶质的溶液,我们就不能这样说了。因为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看来,溶液是饱和或者不饱和,关键在于它能不能溶解更多的溶质,而不在于溶液的浓或淡。由于各种物质的溶解性不同,有些物质(例如碳酸钙)的溶解能力很小,即使它的饱和溶液,仍然是很淡的(在18℃时,100克水至多只能溶解碳酸钙0.0013克)。与此相反,有些物质(例如蔗糖)的溶解能力很大,即使它的溶液已很浓,但也还不是饱和溶液。例如在20℃时,当100克水里已经溶解了200克蔗糖,应该说是很浓的了,但它并不是饱和溶液,因为它还能溶解更多的蔗糖。
在饱和溶液的定义里,为什么一定要指出“在一定温度下”呢?这是因为物质的溶解性,是要受到温度改变的影响的。例如,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够溶解蔗糖203克。但在30℃时,100克水里最多能够溶解219.5克蔗糖。因此,在100克水里溶解蔗糖203克所成的溶液,在20℃时是饱和溶液,但在30℃时就是不饱和溶液了。由于这样的缘故,我们说某物质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或者是不饱和溶液,总要注明它是在什么温度下,这样才有确切的意义。
习题4-3(2)
1、什么叫做饱和溶液?什么叫做不饱和溶液?
【山答】在一定温度下,溶液里所溶解的某种溶质如果不能再增加,这样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反之,溶液里如果还能继续溶解更多的这种溶质,这样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用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区别下面三种液体:(1)水;(2)蔗糖的不饱和溶液;(3)蔗糖的饱和溶液。
【山答】首先通过味道判别出(1)水,然后在剩下的两种溶液中继续加入蔗糖,还能溶解的就是(2)蔗糖的不饱和溶液,另一杯就是(3)蔗糖的饱和溶液。
溶解度
根据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可以把物质分成易溶、能溶、微溶和几乎不溶四类,但这只是物质溶解性的一种十分粗略的表示方法。在科学上,还要求从数量上精确地表示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就是这里所要讲的溶解度。
我们知道,在一定温度下,物质在一定重量溶剂(通常是水)里所能溶解的重量是有一定的。这个数字,可以利用来精确地表示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化学上把在一定温度下,由100克溶剂(通常是水)所制成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里溶有该物质的克数,或者说,在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水)所能溶解某物质最多的克数,叫做该物质在这一溶剂(水)里的溶解度。例如,20℃时,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5.9克。那就是说,在20℃时,由100克水所成的食盐饱和溶液里,溶有食盐35.9克。或者说,在20℃时,100克水最多能够溶解食盐35.9克。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的表示。
在学习了物质溶解度这个名词以后,我们就能对上面提到的易溶、能溶、难溶和几乎不溶等含义不够明确的名词,比较确切地表述出来。现在一般是这样规定的:在室温下,溶解度在10克以上的,称为易溶物质;在1~10克之间的,称为一般能溶的物质;在1克以下的,称为微溶的物质,在0.01克以下的,称为几乎不溶的物质。
当我们使用溶解度这个名词的时候,应该注意下列各点:
第一,在谈到物质溶解度时,必须指明在什么温度下。因为物质的溶解度在不同温度时是不同的。例如,我们应该说氯酸钾在20C时的溶解度是7.3克,而不应简单地说氯酸钾的溶解度是7.3克。因为只有在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才是7.3克,而在其他温度下都不是这个数值。
第二,讲物质的溶解度,指的一定是饱和溶液。因为只有在饱和溶液里,一定量溶剂在一定温度下溶有溶质的克数才是一定的。
第三,这个定义里所说的100克,指的是溶剂,而不是溶液。
第四,物质的溶解度是以100克溶剂所成的饱和溶液中溶有溶质的克数来表示的,因此溶解度的单位是克(或者是克/100克水)。
根据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可知:如果溶剂的重量刚好是100克,在它所成的饱和溶液里所溶解的溶质的克数,就是该溶质在这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即:

用比例式表示,得,溶剂克数:100克=溶质克数:溶解度(单位:克),即,溶剂克数×溶解度(单位:克)=溶质克数×100克,或,溶解度(单位:克)=100克×。
这就是溶解度的数学式。利用这一数学式,可以从一定重量溶剂所成的饱和溶液里所溶解的溶质的克数,求出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从物质的溶解度求出由一定重量溶剂所形成的饱和溶液里所溶有溶质的克数。下面是有关溶解度的一些计算问题。
例1.在20℃时,250克水至多能够溶解食盐90克。求20℃时食盐的溶解度。
【解题分析】题中所给条件(即已知条件)是:20℃时,250克水所成的饱和溶液里溶有食盐90克。
题目所要求的是:20℃时食盐的溶解度,也就是20°℃时,100克水所成的饱和溶液里溶有食盐的克数。
把未知项假设为:.列出比例式,就可解出未知项。
【解】设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x克,即100克水所成饱和溶液里溶有食盐x克。
根据题中所给数据,可以列出比例式:
250克:100克=90克:×克,x==36(克)。
即在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如果我们直接代入前面溶解度的数学式,也可得到相同的结果:
溶剂(水)克数=250克,溶质(食盐)克数=90克,
食盐的溶解度(20℃)=100克×=100克×
=36克。
答:在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例2.取出在10℃时呈饱和状态的硝酸钠()溶液50克,把它蒸干,得硝酸钠晶体22.3克。问10℃时硝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多少?
【解题分析】溶液的总重量是溶质重量和溶剂重量的总和。由题意可知,硝酸钠饱和溶液50克中,含有溶质(硝酸钠)22.3克,含有溶剂(水)50-22.3=27.7克。这就是说,在10℃时,27.7克水至多能够溶解硝酸钠22.3克。
题目所要求的是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也就是10℃时100克水至多能够溶解硝酸钠的克数。
把未知项假设为x。列出比例式,就可解出未知项。
【解】设10℃时硝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x克,即100克水至多能够溶解硝酸钠x克。
从题中所给数据,可以列出比例式:
(50-22.3)克:100克=22.3克:x克,
27.7克:100克=22.3克:x克,
x==80.5(克)。
答:在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80.5克。
如果直接代入溶解度的数学式,所得结果相同。读者可以自行计算。
例3.已知20℃时蔗糖的溶解度是203克。问在20℃时20克水至多能够溶解蔗糖多少克?
【解题分析】已知条件是20℃时蔗糖的溶解度是203克,即20℃时100克水至多能够溶解蔗糖203克。
题目要求20℃时20克水至多能溶解蔗糖克数。
把未知项假设为x。列出比例式,就可解出未知项。
【解】设20℃时20克水至多能够溶解蔗糖x克。从题中所给数据,可以列出比例式:
100克:20克=203克:x克,
x==40.6(克)。
答:在20℃时,20克水至多能溶解蔗糖40.6克。
如果直接代入溶解度公式,所得结果相同。读者可以自行计算。
例4.已知20°C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问20℃时150克的食盐饱和溶液里溶有食盐多少克?
【解题分析】已知条件是,20℃时食盐溶解度是36克,即20℃时100克水所成食盐饱和溶液里溶有食盐36克,也就是在100+36=136克的食盐饱和溶液里溶有食盐36克。
题目要求20℃时150克食盐饱和溶液里溶有食盐的克数。
把未知项假设为x。列出比例式,就可解出未知项。
【解】设20℃时150克食盐饱和溶液里溶有食盐x克。从题中所给数据,可以列出比例式:
(100+36)克:150克=36克:x克,
136克:150克=36克:x克,
x==
=39.7(克)。
答:在20℃时150克食盐饱和溶液里溶有食盐39.7克。
如果应用溶解度的数学式。其中:食盐的溶解度(20℃时)=36克,150克饱和溶液中溶解的溶质(食盐)克数可以假设为x克,溶剂克数=(150一x)克代入溶解度数学式,得:
36=100×,
36(150-x)=100x,
5400=100x+36x,
x==39.7(克)。
习题4-3(3)
1、什么叫做溶解度?“溶解度”和“溶解性”这两个名词有什么区别?
【山答】化学上把在一定温度下,由100克溶剂(通常是水)所制成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里溶有该物质的克数,或者说,在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水)所能溶解某物质最多的克数,叫做该物质在这一溶剂(水)里的溶解度。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的表示。
2、为什么讲到物质溶解度时,必须注明“在一定温度下”,并且所指溶液必须是饱和溶液?
【山答】①因为物质的溶解度在不同温度时是不同的。②另外只有在饱和溶液里,一定量溶剂在一定温度下溶有溶质的克数才是一定的。
3、已知20℃时溴化钠(NaBr)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0.5克。问在20℃时50克水至多能溶解溴化钠多少克?【山答】45.25g。
4、已知10℃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5.73克。问如果把50克在10℃为饱和的食盐溶液蒸干,将得食盐晶体多少克?【山答】13.17g。
5、已知20℃时碘化钾(KI)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6克。问在20℃时100克碘化钾的饱和溶液里含有水和碘化钾各多少克?【山答】40.65g/59.35g。
6、在20℃时将70克碘化钾溶解于多少克水中,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碘化钾的溶解度见上题)【山答】47.95g。(课后标准答案是48g)
固体物质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溶解度曲线
大家都知道,热水溶解他种物质的能力常比冷水要大。一定量热水所能溶懈蔗糖的量要比等量冷水所能溶解的多得多。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增加的。表4·2是一些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的具体数字。

从下表这些数字可以看出:
第一,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但它们增加的程度很不一致。温度改变对食盐溶解度的影响很小(可以说几乎不发生什么影响),但硝酸钾的溶解度却因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加。
第二,少数固体物质(例如消石灰)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微有减少。还有一些物质(例如石膏)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以前,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但在这一温度以后,温度增加溶解度反而减小。
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我们现在还找不出它们之间定量的数学关系式,只好通过实验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然后在“直角坐标系”里,找出它们相应的坐标点,再用一条平滑的曲线把这些坐标点连接起来,所得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所谓直角坐标系,就是在平面内作两条相互垂直的数轴:水平的数轴叫做横轴或X轴,垂直的数轴叫做纵轴或Y轴。两轴交点称为原点或O点。在坐标系所在平面内的一点,它和横轴的垂直距离称为该点的纵坐标;和纵轴的垂直距离称为该点的横坐标,直角坐标系把平面分成I、Ⅱ、Ⅲ、Ⅳ四个象限,在溶解度曲线里,我们只取直角坐标系里的第1个象限部分。

在直角坐标系里,横轴一般代表温度,纵轴一般代表溶解度。把横轴自左而右地分成若干相等的小段,每一小段代表温度增高10°C(也可以代表其他度数);把纵轴自下而上地分成若干相等的小段,每一小段代表物质溶解度增加10克(也可以代表其他克数,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例如在绘制消石灰、石膏的溶解度曲线时,纵轴上的每一小段,只代表溶解度增加0.02克;又在绘制蔗糖的溶解度曲线时,为了方便起见,它的起点可以不从0开始,而从150克开始)。

图4-3是一些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近似地找出某一指定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方法是:(1)在横轴上找出相应于指定温度所在的一点,通过这点所作的垂线(和纵轴平行),就是坐标系里代表这一温度的直线。(2)找出该物质溶解度曲线和这一直线的相交点。(3)自该相交点作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该直线和纵轴的相交点所代表的溶解度,就是这一温度时该物质的溶解度。

例如,要从硝酸钾溶解度曲线找出40℃时硝酸钾的近似溶解度,先自横轴上相当于温度40℃处作一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再自该直线和溶解度曲线的交点a处作一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它和纵轴交于b点。由纵轴表示的硝酸钾溶解度的数据可以估计出相当于b点处是64克,即硝酸钾在40℃时的溶解度大约是64克(图4-5)。
同样,可以找出60℃时硝酸钾的近似溶解度是110克。

习题4-3(4)
1、温度的改变对固体溶解度有什么影响?哪些物质(举两例)的溶解度因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加?哪些物质(举一例)的溶解度在温度升高时仅微有增加?哪些物质(举一例)的溶解度在温度升高时反稍有减小?
【山答】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微有减少。还有一些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以前,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但在这一温度以后,温度增加溶解度反而减小。①硝酸钾、明矾;②食盐;③消石灰。
2、物质溶解度曲线是怎样画出的?根据蔗糖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的值(参看表4-2),画出蔗糖的溶解度曲线。
【山答】在直角坐标系里,横轴一般代表温度,纵轴一般代表溶解度。把横轴自左而右地分成若干相等的小段;把纵轴自下而上地分成若干相等的小段。连接各温度下溶解度的点而成曲线,即为物质溶解度曲线。
3、怎样根据溶解度曲线近似地找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试根据图4-3,近似地找出:
(1)25℃时,明矾、硫酸铜、食盐、硝酸银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各是多少?
(2)当氯化氨、硝酸钾、明矾、硫酸铜、氯酸钾的溶解度为30克时的温度各是多少?
4、把在30℃时为饱和的硝酸钾溶液250克冷却到20℃,问有多少克硝酸钾()结晶析出(已知20℃时
的溶解度是31.6克;30℃时是45.8克)?
[提示:在30℃时(100+45.8)克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冷却到20℃时将有45.8克-31.6克=14.2克结晶析出]
【山答】24.35g。【山注,可能会有小伙伴计算的结果是78.53-60.03=18.5g。错误的原因是,20°C时,溶液的总质量就不是250g了,而是溶液加析出的硝酸钾总量是250g。这道题中溶液的不变量是溶剂的质量,因此应该求出溶剂的质量,然后再计算结果。】
5、在20℃时,把15.8克溶解在75.5克水里,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要使这一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有两个不同方法:(1)蒸发溶剂的方法,即把溶剂(水)蒸发掉一部分。问须蒸发掉多少克水后,溶液才能变成饱和?(2)冷却溶液的方法。问必须冷却到什么温度,溶液才能变成饱和?[提示:(1)已知20℃时
的溶解度是31.6克(见第4题),即100克水至多能够溶解
31.6克。现在把
溶液里的溶剂(水)蒸发掉一部分,但溶液里溶质(硝酸钾)并没有减少,仍旧是15.8克。解这个问题时,可以先求出在20°C时,多少克水所成的饱和溶液里溶有
15.8克。(2)冷却至某一温度溶液变成饱和,即在此温度时75.5克水至多能够溶解
15.8克,根据这个数据,可以求出该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即100克水至多能够溶解
的克数)。在求出硝酸钾溶解度后,从它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找出相应的温度]【山答】25.5g;20.92g课后标准答案对应10°C。
6、在30°C的硝酸钾饱和溶液100克里,加水10克(已知30°C时的溶解度是45.8克,即145.8克的饱和溶液里溶有
45.8克),然后把它冷却,问须冷却到什么温度,溶液重又变成饱和?【山答】39.95g课后标准答案对应26°C。
液体在水里的溶解性
除固体外,许多液体也能溶解在水里。例如,醋是醋酸(一种无色的液体)的水溶液;酒主要是酒精的水溶液。
液体溶解在水里,溶质和溶剂都是液体,它们只能说是相互溶解,而不能肯定哪一种液体溶解在哪一种液体里。例如,酒精和水相互溶解而成的溶液,我们既可以说是酒精溶解在水里,也可以说是水溶解在酒精里。对于这一类的溶液,溶质和溶剂只有相对的意义。通常我们把其中数量较多的那一种液体称做溶剂,较少的那种液体称做溶质。例如在由30克酒精和70克水相互溶解所成的溶液里,我们把酒精认作是溶质,水认作是溶剂,因此,我们说它是酒精的水溶液。与此相反,在由70克酒精和30克水相互溶解所成的溶液里,我们把酒精认作是溶剂,水认作是溶质,说它是水的酒精溶液。至于在由水和酒精各占一半的溶液里,那就没有一定的规定了,我们说它是酒精的水溶液,或者说它是水的酒精溶液都可以。
各种液体和水相互溶解,可以有三种不同情况:
1、能按任何比率相互溶解
例如酒精、甘油等液体能以任何比率和水相互溶解。在100克水里加入1克酒精或者1克水里加入100克酒精,结果都能相互溶解,不会分成两层。
2、在一定范围内能相互溶解
大部分的液体在水里都有一定的溶解度。例如在17℃时,乙醚在水里的溶解度是8.3克,那就是在100克水里加入乙醚如果不超过8.3克,它就能溶解在水里,如果超过了8.3克,那就不能完全溶解,将使液体分成两层【乙醚俗名“以脱”,是一种用作麻醉剂的挥发性的液体】。大部分液体在水里的溶解度也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
3、几乎不能相互溶解
例如植物油和石油在水里的溶解度都很小,可以认作几乎不溶。
习题4-3(5)
1、为什么说液体溶解在液体里时,溶质和溶剂只有相对的意义?
【山答】因为溶质和溶剂都是液体,它们只能说是相互溶解,而不能肯定哪一种液体溶解在哪一种液体里。
2、把乙醚和水混和,结果分成两层。因为乙醚和水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相互溶解,因此上层和下层都是由这两种物质相互溶解后生成的饱和溶液。问在上层饱和溶液里溶质、溶剂各是什么?在下层饱和溶液里溶质、溶剂又各是什么(乙醚的比重比水小)?
【山答】上层中乙醚是溶剂,水是溶质;下层中乙醚是溶质,水是溶剂。
气体在水里的溶解性
我们知道,许多气体也是能够溶解在水里的。例如在第三章里,我们曾经讲过二氧化碳能够溶解在水里。在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能够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空气也能溶解在水里。一般鱼类没有用来呼吸空气的肺,它们体内所需的氧,就是从溶解在水里的“空气”中获得的。
各种气体在水里的溶解度是很不相同的。有些气体在水里的溶解度非常大。例如氯化氢气体在1毫升水里能够溶解442毫升(在20℃时)。氯化氢的水溶液,就是我们经常用到的盐酸。氨(,俗称阿摩尼亚,是一种有刺激性尿臭的气体)在水里的溶解度比氯化氢还要大,在常温下,1毫升水大概可以溶解700毫升的氨。但是,氢气、氧气和氮气都只能极微量地溶解在水里,在1毫升水里所能溶解的这些气体都还不到十分之一毫升哩!
气体的溶解度也和温度有关。几乎没有例外,一切气体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的。这在加热天然水的时候很容易看出来。当我们在锅里烧水的时候,水还没有沸腾,就有许多小气泡从锅底向上冒出。同时,在锅子的内壁上,也附有许多微小的气泡。这些气泡,就是原先溶解在水里的空气。因为加热时温度增高,溶解在水里的气体的溶解度跟着减少,从水里逸出。
一般说来,把水煮沸,能把溶解在水里的气体全部逐出,把金鱼养在冷开水里,不久就会死去。就是因为溶解在水里的空气,在煮沸的过程中,已被全部逐出,金鱼在冷开水里,由于得不到氧气,因而不能生活。
气体的溶解度不仅和温度有关,而且还和压强有关。增加气体的压强,气体的溶解度就会增大。这是因为气体的压强增大后,水面上气体的密度也就增大,从而和水面接触的气体分子数目也就增多,气体溶解在水里的机会也就增加了。因此气体的溶解度是随着气体压强的增加而增加的。在第三章里我们讲过,制造汽水时,要用压力把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在水里。打开汽水瓶盖,由于瓶中压强减小,二氧化碳在水里的溶解度也就减小,因此,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就从汽水里冒出。
由于称量气体的重量是很不方便的。因此,气体的溶解度常不用一定重量的水所能溶解的气体的重量(克数)来表示,而是用1毫升水能够溶解气体体积的毫升数来表示(对于那些溶解度很小的气体,有时用1升水能够溶解气体体积的毫升数来表示)。例如,在20℃时,氯化氢气体在水里的溶解度是442,那就是说,在20℃时,1毫升水至多能够溶解氯化氢气体442毫升。下表列出了某些气体在0℃和20℃时的溶解度(单位:毫升/1毫升水):

习题4-3(6)
1、气体的溶解度和固体的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山答】固体溶解度是用100g溶剂中溶解的溶质克数来表征;气体溶解度则是用1毫升溶剂中溶解的溶质毫升数来表征。
2、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怎样?
【山答】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低;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约高。
3、为什么金鱼在煮沸过的冷水里不能生活?
【山答】水在煮沸过程中,空气的溶解度急速降低,以致于水中溶解的空气量极低,而冷却后,空气难以在短时间重新大量溶解入水中,因此金鱼因缺氧而难以生存。
4、锅炉里用的水,常利用下面两种方法,把水里含有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排除出去:(1)先把锅炉用水放入贮水箱里,然后从箱里抽出空气。(2)往锅炉用水里鼓入热蒸气,试解释它们的理由。
【山答】从水箱中抽取空气,会减少水箱压强,从而降低水中气体的溶解度,从而将水中气体排出。而鼓入热蒸汽,则会增加水箱中水的温度,从而降低水中气体的溶解度,从而将水中气体排出。

山话嵓语
才意识到,煮水过程中早期出现的气泡,不是因为受热不均产生的局部沸腾,而是水中溶解的气体因为温度提高,溶解度降低,从而排出的气体气泡。这个气泡与沸腾时的气泡完全不是一个作用机理。以前读书太不认真,这些道理我是此时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