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丝,书屋,星期六》Chapter 8

8.《狗心》
“所以,布尔加科夫并没能活着见证他的作品,《狗心》,的出版吗?即使这部作品是如此的鞭辟入里,同时由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时代价值?”
我叹了口气,将几周前阅读完的《狗心》从书包中拿到书桌上,注视着正在研磨咖啡豆的黑发少女。
“是的。或许也正是因为它的入木三分,以及,不合时宜,使得于1925年诞生的它,在1968年才允许在杂志上连载,而在1987年才正式出版。此时,距离苏联解体已经不远了。”
“您知道吗,俄罗斯文学史上有着著名的‘黄金时代’,包括例如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契科夫等一系列文学巨匠。而紧随其后的,就是所谓的‘白银时代’。虽然总体而言不如前者,但也有着普宁,帕斯捷尔纳克等大家。同时,白银时代的文学创作流派也大大的得到了发展,魔幻现实和象征主义纷纷出场。但,这个时代并没有黄金时代那么一帆风顺。”
“鉴于历史原因,1920s的俄罗斯文学大多都是颂歌文学,而白银时代的作者们并没有被这种胜利的狂欢冲昏头脑。他们清醒而勇敢的成为了那个年代的异类,竭尽全力的去揭露种种时代的荒谬与人类的劣根性。也因此,他们不受待见,也饱受非难。当时,就连《狗心》的手稿也都被没收。长期的封杀使得某些作家郁郁而终,比如帕斯捷尔纳克——”
“但,拥有着精湛纯熟的艺术技巧和巧妙荒诞的艺术构思的它,还是突破了时代的桎梏。”
“我只是在想......作为一名作家,自己的作品被如此的批判与禁锢,自己的内心会有多么痛苦呢。”
“你知道吗,艾丝,我非常佩服这样的作者。他们能坚守着自己的准则,苦恼着,并高尚着的观察,批判着人性。对于社会改造,对于革命,对于人民所走的道路,他有太多东西想说了,也有太多东西驱使着他去说了。责任感,作家的责任感逼迫着他们站起来去对抗时代的荒谬与种种弊端。可能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小说被禁,反倒使得它成为了真正完整的作品。但作者呢?可能作者的痛苦与绝望,以及不断发声的勇气,是我们这些后人体会不到的。”
“我之前查资料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布尔加科夫在短短二十年文学生涯中(1940年病逝),创作了几千部小说、戏剧,以及大量的杂文,小品文等......他一生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畏强权,不惧清贫。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小说在作家生前大多遭到禁止出版,戏剧禁止上演的命运。’这个‘正是因为如此’,读来真的算是心酸。”
我躺在座椅上,注视着那台挂在墙上的早已停摆的钟。我问过艾丝,是否有需要找点工具来帮她修理一下,但被她以“这里不需要在意时间”而回绝了。沉默弥散在我们之中。这并非一种无需言语只需陪伴的默契,而是面对无可解决的问题的挣扎直至无言。
艾丝将研磨的恰到好处的咖啡粉倒入容器中,随后开始烧水。嗡嗡的运转声穿插在沉默之中。随后,她缓缓的开口。
“布尔加科夫在写给斯大林的信中提到,‘在苏联,我成为了文艺旷野上唯一一匹文学恶狼。有人劝我将皮毛染一下,这是一个愚蠢的建议。狼无论是染了颜色还是剪了毛,都绝对不会成为一只卷毛狗。’如果您想更多的了解这匹‘文学饿狼’的话......可以试试阅读他的《大师与玛格丽特》,算是他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不过在此之前,要试一下新调配的咖啡吗?”
花草水果的酸香味夹杂着坚果,巧克力的焦糖味,靠近之时,还能感受到淡淡的松脂香。
“咖啡粉可不能放太久,我先去温一下杯子吧。不过话说回来,今天居然是深焙吗?”
“想要调出口感更厚重的咖啡,所以试着提升了一下烘焙程度。希望能和您口味吧。”
深焙上扬的硫纯呛香在鼻腔中横冲直撞,为畏畏缩缩着,不敢太过张扬的焦糖甜香开辟道路。虽说这里的温度一直没有什么变化,但咖啡下肚,也确实能给人一种抵御寒冷的满足感。
“您看起来有些疲惫,是熬夜看书了吗?”
“熬夜倒不至于,不是临时赶工的话我一般都不会熬夜的......怎么说呢,文学部那边最近要交新书评了。我不是很想按照以前写赏析的样子写,毕竟写了大家都不是很喜欢看,他们喜欢看的我又不太屑于去写,所以呢就想着做一些突破,想着能不能换一个方式写书评,这几天就一直在纠结这种事情。搞得最后书的内容都在脑子中慢慢淡化了,书评还没怎么正式开始写。不过书评,还真的是要趁热打铁啊。虽说现在也没想到怎么去换一种写法。”
“嗯......您要不要试着去从作品的手法入手呢?以往都是在分析作品的深层意蕴,可能和文本的联系没有那么紧密?”
“从手法入手......荒诞手法?”
“是的,荒诞是一种通过过渡的反常和不协调,反映人类存在的空虚感,恐惧感和一种进退维谷的尴尬状态的创作手法。通过将人异化,采用违背自然的可能性而不违背内在的可能性的策略,创造出怪异的艺术形象,从而反映现实的弊端和病态以及精神世界的扭曲和贫乏。因此,荒诞算得上是现代主义手法的一种。如果想要进一步研究荒诞相关的理论的话,可以试着阅读一下凯泽尔的《美人与野兽》。不过回到这个话题,您要不要试着分析一下哪里荒诞呢?”
“嗯......那首先情节肯定是荒诞的。一条流浪狗能通过一个手术变成人类,这个人类甚至得到了周围环境的认同,还当上了‘莫斯科公共卫生局清除流窜动物科科长’,成为了一名公务人员,最后还能变回一条狗。可以说整个故事都是不太符合进化论啊之类的自然逻辑的。”
“但比起情节的荒诞,叙述视角的荒诞应该更有代表性。作者从狗的视角出发,借狗的视角展现人的处境,强迫读者用另一个视角去观察原本熟悉的事物。而且因为没有人会向一条狗掩饰自己的行为,反倒使得这些事物背后所掩盖的卑劣和混乱更加真实可见了。”
“而且从狗变成人,以及从人变回狗的转变,也算是文章最荒诞而最具讽刺性的地方。当沙里克还是流浪狗的时候,虽有些势利感,但生活穷苦,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它也尚懂得何为感恩何为忠诚。而且它能够一定程度上读懂人类的文字,猜出哪个是肉店的标牌。聪明,善于思考,能够明辨事理而又富有同情心。但当它变成人类‘沙里科夫’的时候,反倒开始欺诈,诬告,背叛教授,厌恶学习,举止粗鲁而智商低下了。可此时,他的生活反倒过得非常优越了。最后变回狗的时,它的同情心和善良又仿佛从天而降,开始在它的身上闪烁了。‘以狗心揣测人心,以人心体验狗心,’这里的反差和荒诞是极具力量的。”
“那您有想过,为什么要采用荒诞手法吗?”
“嗯......更具文学感染力?表现力更强?”
“采用荒诞手法,是因为荒诞手法适合。故事的另一个主角,菲力波维奇教授,是有着作者自己的影子的。他衣着得体,学富五车,技术精湛,虽脾气不太好,但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严谨的学术态度。在作者看来,他拥有者‘七个房间的住宅’是合情合理的,而房屋管理委员会主人施万德尔要求的不顾对象,不考虑实际情况的机械化的平均主义则是完全不合理的。文中不止一次的借教授之口嘲笑了暴力革命,借沙里科夫的形象表达了对于一般无产者的不信任,以及对于革命的悲观态度。当然,作者也不留余力的批判了教授的顽固不化和对自然发展规律的不屑。而当我们将一切整合起来的时候,可以发现作者的内心的纠结与矛盾。他一方面和所有人一样渴望改革,却又觉得现有的改革并非正确道路。他崇尚知识,担忧知识匮乏的无产阶级能会走向反方向,却又认为老旧知识分子会阻碍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无法承载作者自己都捋不清理还乱的思绪,只得通过荒诞的写作方法,将对革命前生活的缅怀,对社会现实的焦虑和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担忧统合在一起。荒诞的手法是作者内心的荒诞的展现,也是对人类荒诞的存在形式的映射。”
“往往,与荒诞相生相伴的手法是象征。《狗心》写于苏联刚刚建立的时候,社会情况较为复杂,各方势力交替角逐,内忧外患,形式异常复杂。而列宁为维护统治,公开宣称展开‘红色恐怖’,给予肃清委员会不经审判便可枪决的权利,导致社会一篇恐慌。《狗心》中,作者借菲力波维奇之口说出,‘恐怖对于动物毫无作用......他们想错了,一位恐怖可以帮他们成功。不,不,恐怖不管白色的,红色的,甚至褐色的,都帮不了他们......恐怖只会引起精神的紧张麻痹和社会的恐慌。’以此为例,能发掘出《狗心》中处处的隐喻。”
“虽然这些隐喻直到1980s才被人们重新捡起来,抚摸擦拭之后,这部作品才闪耀着属于它的光彩,并再一次为人们提供建议.......说了太久了,咖啡似乎都冷了呢。但是,有些咖啡冷下来之后,反倒会有些独特的绿茶清香。”
不过显然,这杯咖啡并不属于这个范畴。
在纸上随意的写这些东西,想着整理一下作为新的书评。虽不知反响如何,也算是做了新的尝试。
“下次,要不要试一下‘教父’这款咖啡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