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拉康笔记

2021-09-23 12:19 作者:Tinkie_Yang  | 我要投稿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有三种生活方式:

感性的生活——感性之善

政治的生活——名声之善

沉思的生活——理性之善、沉思至善

contemplation:沉思和凝视

没有哪一种善、快乐,不是基于好处的。

goods: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东西。

任何道德要求,都潜伏着对人的伤害。

任何合乎道德的行为,都含着人的痛苦。

索绪尔:任何语言都是由符号构成的。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二者的关系:任意性和消极性(因为其他的能指并不表示该所指,所以这个能指就可以指向)。所指是区分的结果,它不在能指的符号语境中。能指和所指的辩证互动,存在着差异性原则。

拉康颠倒了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能指就是能指,能指里没有所指。菲勒斯——永久的空无,纯粹的能指,没有所指的能指:没有所指的能指,在进入象征秩序的那一刻,所指就被彻底阉割掉了。拥有被切割掉的东西,叫作物thing,一个空洞的物,一个永远无法被表征和呈现的东西。

拉康:数学里的空集,没有任何所指的空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被表示了出来。陶罐就是一个表示空无的能指,人类生产的不是一个陶罐而是空无;海德格尔的壶:海德格尔强调的是在空无中装入和盛入什么,而拉康强调空无本身的创造性力量。人总是围绕着空洞旋转,但人类无法真正穿透它,一旦人类穿透了语言层,便会遭到毁灭。物是不可接近的,人只能围绕着它打转。这是安提戈涅的命运,抵达不可接近之物的失败。穿透意味着毁灭。

柏拉图认为,人可以抵达不可穿透之物,抵达至善。

希腊哲学中方浓郁的伦理色彩,导致希腊哲学中经常讨论善的问题。good:快乐的,幸福的,好的的,美好的,善的。什么行为、事物和人生是好的,不仅要体现好,而且要辅助于认识。追求至善,不仅单纯靠快乐,还要认识和分辨快乐,而分辨需要知识。

希腊人认为,世界上存在着至善和完美。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完美的。“理念”本意是形式,理式。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完美的理式。因为人分有了人的理式,所有谓之人。人生的完美的东西也是理式。至善和完美永远无法抵达,但却是实在的存在的。亚里士多德不承认柏拉图理式的实存。

柏拉图认为人要过一种至善的生活——快乐的、道德的生活。

拉康认为绝对和完美是个不可穿透的空无。精神分析学视角,一种生活越是合乎道德,越是不快乐。



拉康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