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此人的一句话被误读千年,本是好话却成统治工具

2019-09-20 19:06 作者:孤寂寒光  | 我要投稿

喜欢历史可以关注up诙谐历史视频节目火热播出中

说到管仲,我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果你不知道管仲,好歹也知道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这里面的人物就是管仲和他的好哥们鲍叔牙。管仲相齐国,将齐国打造成一个“重商”的国家。在中华大地这个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圈子里,齐国可也算是另类。正是由于齐国经济的强大,才可以称霸春秋,笑傲战国。管仲,本来一句好话,“四民分业,士农工商”却变成了“重农抑商”的口号,那这一切都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慢慢道来。


对于管仲的经历不喜欢的看官可以直接跳开

说到管仲这个大名人,人家还是周王室的后裔。是周穆王一系的子孙,他的祖上在齐国做过官。但是,到管仲这里早就家道中落。所以,年轻时候的管仲也跟咱们一样,是个穷屌丝。好在有鲍叔牙这个好哥们,用管仲曾经回忆的话是这样说的:“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管仲有了鲍叔牙这个哥们,俩人合伙做生意。鲍叔牙知道管仲很穷,所以每次分红都多给管仲一点。后来,生意做得不好,鲍叔牙也没有抱怨他。管仲求官吃瘪,当兵逃跑,这样的人我想也真就是鲍叔牙能容忍他。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后来管仲还是在公子纠那里找到了工作。这个公子纠就是齐僖公的儿子,他还有两个兄弟,就是公子小白和太子诸儿。齐僖公死后,自然太子诸儿就继承了国君,就是齐襄公。这个齐襄公不愧是国君,有个跟段誉一样的爱好,喜欢了自己的妹妹。再后来,由于不走寻常路的齐襄公导致齐国发生了内乱。此时,早就在国外避难的两兄弟,在齐襄公死后,一看时机成熟,是要是时候赶回来夺取大位了。这个时候,管仲就已经表现出他的才能了,主动要求在小白归国的途中埋伏,先结果了小白,助公子纠登上国君的位置。不过事与愿违,管仲的草丛蹲的不够好,没有射死小白。小白装死,躲过一劫。而后,公子纠以为大势已成,所以晃晃荡荡的赶往齐国临淄。此时的公子小白,却日夜兼程,在公子纠来到国都时候,小白早就变国君了。所以,公子纠一行只得灰溜溜跑回了自己外公家鲁国。

那鲁国也不是好欺负的啊,毕竟在春秋初年,兼并战争才刚刚开始,鲁国其实并不比齐国实力差,在某种程度是要强于齐国的。毕竟齐国在当时,可是在边疆。他的东边就已经是东夷这些少数民族了。不过,天佑齐国,姜子牙的国家不是好惹的。齐国击败鲁国,还要求鲁国交出管仲和召忽。看来管仲是要死了,不!并没有,这是鲍叔牙的计策!鲍叔牙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好哥们死了。鲍叔牙推荐管仲为相,但是,如果明晃晃的就召管仲肯定是不行的。那就通过这种方式,以押解囚犯的要求索要管仲。毕竟鲁国已经吓得要死,不得已就只好交出了管仲。可能怕死也有好处,因为不怕死的召忽此时已经自尽了。就这样,管仲被带到齐国后,在鲍叔牙的力荐下成为了齐国国相。

成为国相的管仲,开始大规模改革齐国,毕竟管仲不只是一个靠关系上位的人,他在齐国做了很多改革但是一句话却误解了千年。

管仲成为齐国宰相,首先就是将齐国人民划了个特区,然后在特区里面分片区。这里面管仲有句话被后来误解了几千年,管仲的棺材板都压不住了。管仲说:“四民分业,士农工商。”原本这四个职业是指:士兵、农民、工匠、商贾。但是,传下来士就变成士族也就是官员了。虽然后来士的确演化成了文人这个士,但是人家管仲根本不是这个意思好吧。真是欺负古代人民读书少。

这个锅,管仲背了两千年。还有就是,管仲的四民分业所指是人民分专业。不同的专业干自己的事情,然后分乡,同一个专业的人在一起。根据《国语》所载,管仲规划士乡十五个,工商乡六个,每乡有两千户,以此计算,全国有专业军士起码三万人(这个数字会比较接近,因为一般每户出一个士兵就够了),职业的工商臣民一万两千人(这个就比较笼统,一般一户可以全家都干一个活,不过我们可以理解为户主)。剩余的就是农民,当时有四十五万户。但是这个分专业,到了后来就变成分等级,工商这个国家最需要的行业变成了末流。我就不理解,要是没有工匠,锄头哪里来的,用手刨吗?真是为了划分等级无所不用其极。本来管仲这么划分是有他的优越性的。就是大家干同样的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互相交流。还可以保持工作稳定,毕竟大家都有从众心理。只有这样,才能从客观条件保证“匠人精神”。所以齐国的丝织品受到列国青睐,临淄也是东周列国中数一数二的大都市。

齐国能够称霸离不开管仲对经济的改革,但是“士农工商”被曲解千年,要不是士族一直摁着棺材板,估计商人管仲早就气炸了。




此人的一句话被误读千年,本是好话却成统治工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