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阅读笔记九(心理入门第三章)

2022-12-16 00:06 作者:百无一趣  | 我要投稿

波长的光,而低饱和度的红色可能反射多种波长的光。当孩子用海报颜料中的红色颜料绘画时,涂在纸上的颜料看起来像纯红色,而如果

 


。虹膜可以改变瞳孔的大小,调节进曲率,从而改变眼睛中的焦点。

角膜之后是一层透明的水状液体,被称为房水。这种液体能够不断补充,为眼睛提供营养。视觉图像反射的光通过瞳孔进入眼睛内部,瞳孔位于虹膜的圆形肌肉中。虹膜可以改变瞳孔的大小,调节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这有助于聚焦图像。有时,人们会通过眯眼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虹膜后面是晶状体,由肌肉支撑,可进行灵活的屈曲,负责完成开始于角膜的聚焦过程。通过视觉调

(visual accommodation),晶状体可以变薄或变厚以改变形状,聚焦近处或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厚度的变化使得它能在视网膜上投射出清晰的图像。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会逐渐变硬,人们会失去视觉调节的能力,即老花眼。近视的人可能会出现视觉调节,但由于眼睛形状的改变,导致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而对于远视的人而言,焦点落

虽然视网膜负责吸收和处理光信息,但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才是视网膜的工作端。视网膜实际上接收光的光子并将其转化为大脑的神经信号,将它们发送到双极细胞,然后是神经光做出反应的特殊感受器细胞,即光感受器或感光细胞。

虽然视网膜负责吸收和处理光信息,但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才是视网膜的工作端。视网膜实际上接收光的光子并将其转化为大脑的神经信号,将它们发送到双极细胞,然后是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的轴突组成视神经。双极细胞是一种中间神经元,之所以用“双极”这个词,是因为它们的一端有树突,另一端有轴突【连接

学习目标2.1】。

由于视杆细胞在光线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也能良好地运作,因此它们也是促使眼睛适应低水平光线的细胞。从明亮环境进入黑暗环境时,眼睛会恢复其视觉能力,这源于暗适应

(dark adaptation),

,人在晚上开车或在黑暗的房间走动时会出现明显的视力障碍。有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服用维生素A等补充剂可以逆转或缓解这

前文提到视锥细胞用于感知色觉。世界上有这么多种颜色,有检测每种颜色的视锥细胞吗?还是所有的视锥细胞都能检测所有的颜色?

虽然相关专家研究颜色及其本质已经有很多年了,但直到现在,关于视锥细胞在色觉中的作用仍然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三色说

 关于人们如何看待颜色有两种理论,它们最初是在19世纪被提出的。第一种叫

 

对立加工理论

 乍一听,三色说似乎足以解释人们如何感知颜色。但这个理论无法解释另一个有趣的现象(见彩图4):假如你盯着美国国旗的照片看一会儿,比如30秒到一分不同;而不同的视锥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率也不相同。

对立加工理论

 乍一听,三色说似乎足以解释人们如何感知颜色。但这个理论无法解释另一个有趣的现象(见彩图4):假如你盯着美国国旗的照片看一会儿,比如30秒到一分钟,然后看向一面空白的白色墙壁或一张白纸,你会“看到”照片的残影。这就是视觉后像

(afterimage),它发生在视觉刺激持续一小段时间后,即使刺激被移除了。此外,你很快会注意到残影中的照片颜色都是错的——绿色成了红色,黑色成了白色,黄色成了蓝色。加工理论认为存在4种原色:红色、绿色、蓝色和黄色。这些颜色成对排列,每一对颜色都是相对的。

那么这种配对是如何产生视觉后像的呢?从视网膜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水平一直到丘脑,再到大脑的视觉皮层,一些神经元或神经元群会受到来自视觉光谱一部分光的刺激,同时受到来自光谱另一

为什么大多数色觉缺陷的人都是男性?

色觉缺陷是以伴性遗传的模式遗传的。色觉缺陷的基因是隐性基因。如果遗传隐性特征,通常需要两个基因:父母双方各提供一个【连接

学习目标8.3】。色觉缺陷的基因附着在一条特殊的染色体上,即性染色体。

耳朵的结构:跟随振动

 耳朵包括一系列的结构,每一个结构都会发挥作用,如彩图6所示。

外耳 耳郭

(pinna,又称耳廓)是耳朵的外部可见部分,起集中器的作用,能将声波从外部汇集到耳朵的结构中。耳郭也是耳道

(auditory canal)的入口,耳道是通向鼓膜或耳膜的短通道。当声波撞击鼓膜时,会导致中耳的3块小骨振动。

中耳

 中耳有3块小骨,分别叫作锤骨、砧骨和镫骨,每块骨头的名字都源于其形状。它们被统称为听小骨,是人体内最小的骨头。这3块小骨的振动会放大鼓膜的振动。位于听小骨链最后的镫骨会引起覆盖在内耳开口处的一层膜的振动。

内耳

 内耳开口处有一层膜,这层膜叫作前庭窗,它的振动在内耳中会引发连锁反应。内耳呈蜗牛状的结构叫作耳蜗

(cochlea),里面充满了液体。前庭窗的振动会导致耳蜗中的液体振动。这种液体围绕在穿过耳蜗中间的膜,叫作基底膜。

基底膜是柯蒂氏器的基座,上面有听觉感受器细胞。基底膜的振动会带动柯蒂氏器振动,导致覆盖在其上的一层膜运动。柯蒂氏器上有特殊的细胞,叫作毛细胞,它们就是听觉感受器。当这些听觉感受器相对于其他膜运动而发生弯曲变形时,它们就会产生神经信息,通过听神经

(auditorynerve)传递至大脑,大脑的听觉皮层会对这些声音进行“解读”,即

 

 

动,导致覆盖在其上的一层膜运动。柯蒂氏器上有特殊的细胞,叫作毛细胞,它们就是听觉感受器。当这些听觉感受器相对于其他膜运动而发生弯曲变形时,它们就会产生神经信息,通过听神经

(auditorynerve)传递至大脑,大脑的听觉皮层会对这些声音进行“解读”,即

经信息。外部世界的声音越大、振动越强烈,引起形变的毛细胞越多,大脑会将其解读为声音强。

刚讲的这些都是在解释大脑如何感知外界声音的强弱,那么,我们是如何听到不同声音的呢,如高低音?

音高

3.8 概述大脑处理音高信息的3种理论

声音的高低即音高

(pitch)。例如,在墙壁上敲打的音是低音,两岁小孩的尖叫声是高音。关于大脑是如何接收音高信息的,目前有以下3种主要理论。

位置理论

 3种理论中最古老的一种是位置理论

(place theory),

频率理论 频率理论

(frequency theory)是由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于1886年提出的,该理论指出,音高与基底膜的振动频率有关。基底

那么,这两个理论哪一个是正确的呢?结果证明,每个理论在特定情况下都是正确的。研究人员发现,当基底膜的振动不均衡时,位置理论是正确的,满足此条件的声音频率需要在1 000Hz以上。而当与毛细胞相连的神经元随着基底膜的振动快速反应时,频率理论是正确的,满足此条件的声音频率需在1 000Hz以下,因为神经元本身的激活频率不会超过1 000Hz,而由于不应期,神经元的最大放电频率约为1000Hz。

齐射理论

 频率理论适用于低音调,位置理论适用于中高音调,那么中间部分的声音呢?它是由第三种理论来解释的,被称为齐射理论

(volley principle)。该理论是由欧内斯特·韦弗(Ernest Wever)和查尔斯·布雷(CharlesBray)提出的(Wever,1949;Wever & Bray,1930),它似乎能解释约400~4 000 Hz的音调。该理论认为,听神经并不会全部马上反应,而是轮流在一个叫作齐射的处理过程中做出反应。如果人听到声音音高大约为3 000Hz,这意味着有3组神经元轮流向大脑传递信息:第一组传递前1 000Hz,第二组传递中间1

我感觉我在给自己治病.....无语了

3.9 确定听觉障碍的类型及治疗方案

听觉障碍指的是听力困难。人的听力可能部分受损或完全受损,听力受损的治疗因受损原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传导性听觉障碍

 传导性听觉障碍是指外耳或中耳的机械性问题,此时声音振动不能从鼓膜传递到耳蜗,原因可能是鼓膜受损或由感染引起的中耳骨骼受损。这种损伤往往可以得到治疗,如戴助听器可能对恢复此种听觉障碍有一定的作用。

神经性听觉障碍

 神经性听觉障碍的问题要么出在内耳,要么出在听觉通路或大脑皮层。这是最常见的永久性听力损伤。正常的老化会导致耳蜗毛细胞的损失,毛细胞暴露在噪声中会受损。有些人会出现耳鸣,它是用来形容令人极其讨厌的声音在耳朵里不停地回响,它可能是由感染或声音过大造成的,包括戴耳机大声听音乐。长时间暴露在嘈杂的噪声中会进一步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和听力损失,所以最好将立体声或个人音乐播放器的声音调小。

由于损伤是针对神经或大脑的,因此戴普通的助听器通常对神经性听觉障碍无助,或者说仅仅戴助听器是不够的,因为助听器基本上

 

 

味蕾

 味蕾是味觉感受器细胞的通称,是口腔中负责味觉的特殊神经元。大多数味蕾分布就是说,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会选择某些食物而不是其他食物,都源于这些经历(Beauchamp &Mennella,2011;Mennella & Trabulsi,2012)。

味蕾

 味蕾是味觉感受器细胞的通称,是口腔中负责味觉的特殊神经元。大多数味蕾分布于舌头上,少数味蕾则分布于上颚、脸颊、舌下和咽喉处。人对各种口味的敏感程度取决于味蕾的数量:有些人只有约500个,而有些人差不多有10 000多个。后者叫作超级味觉者,与味蕾较少的人相比,他们只需轻轻一尝就能知道食物的味道(Bartoshuk,1993)。

当我们仔细看舌头时,能看到一些小突起,这些就是味蕾吗?

不是,这些小突起叫作??状突起,味蕾围绕着它们排列(见图3-6)。

 

每个味蕾约有20个感受器,与突触接收神经元上的受点很相似【连接

学习目标2.3】。事实上,二者的工作原理也非常相似——接收各种物质的分子,并与之结合,就像钥匙插进锁孔。

一般来说,味觉感受器负担很重,每10~14天就要更换一次(McLaughlin &Margolskee,1994)。当舌头烫伤后,受损细胞无法继续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细胞会被替换,味觉会逐渐恢复。

,当你感冒时,食物尝起来很淡?一切都变得平淡无味,因为你只能品尝到甜味、咸味、苦味、酸味和鲜味;另外,由于感冒引发鼻塞,你感觉不到所有来自嗅觉的气味变化。

分布有嗅觉感受器细胞,其面积只有6~7平方厘米。每个鼻腔包含约1 000万个嗅觉感受器细胞。

嗅觉感受器细胞

 每个嗅觉感受器细胞都有约6~12根嵌入鼻腔内的细毛,被称为纤毛。与味蕾一样,纤毛上也有很多受点,当受到气味分子刺激时,它们就将信号传递到大脑。

?大肠杆菌细胞哈哈哈

嗅球

 嗅球位于大脑两侧额叶的正下方、鼻腔的正上方(见图3-8)。嗅觉感受器将神经信号直接传递到嗅球上,绕过丘脑——其他感觉信息的中继站。嗅觉信息随后从嗅球传递

 

 

此外,每5~8周,新的嗅觉感受器细胞会将旧的细胞替换掉。然而与味蕾不同的是,嗅觉感受器不止5种,实际上至少有1 000种。

和疼痛的体验

皮肤同样是一种器官,其面积约有1.86平方米,它不仅负责吸收和排除体液和细菌,还可以从外界接收和传递信息到中枢神经系统,

皮肤由几种处理疼痛、压力和温度的细胞组成。其中一些细胞被包裹在皮肤上的毛发末端,它们对触摸毛发本身很敏感;另一些细胞位于表皮附近,还有一些位于皮肤表层下方。

是的。内脏器官中存在痛觉神经纤维和压力感受器,要不然人们怎么会感觉到胃痛和腹痛,又怎么通过感觉压力得知自己吃得很饱或膀胱已经充盈了呢?

,即躯体痛。躯体痛是对身体的一种警告,提示身体的某个部位可能已经受损或即将受损,而且这种损伤正在加剧。另一种躯体痛是由较小的神经纤维控制的,痛感比较缓慢,也比较轻微,它也是对身体的一种警告,通过让人感觉到身体已经受损来防止身体受到更大的伤害。

疼痛:阀门控制理论

 对痛觉机制的一种解释是阀门控制理论,

疼痛感受器细胞受到刺激时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叫作P物质,当它被释放到脊髓中后,会激活其他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会将痛觉信息传递到阀门

&Jensen,2001;Woodhouse,2005)。50%~80%的截肢患者会有各种感觉:烧灼痛、放射痛或截肢部位的刺痛。人们一度认为这是一种心理问题,而现在一些人认为,它是由截肢时对神经的创伤而造成的(Ephraim et al.,2005)。其他研究表明,幻肢痛可能是由于适应不良的神经可塑性导致,或由于躯体感觉皮层某些区域的重组导致(Flor etal.,1995;Karl et al.,2001;Raffin et al.,2016)。也有人认为,幻肢痛可能不是患者疼痛的原因,至少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如此(Makin et al.,2015)。

 

影响知觉的其他因素

 人类对世界的知觉显然受到文化和对线索的误解等因素的影响,但不止于此。以下是其他一些因素。

人们经常误解他人对自己说的话,因为人们希望听到别的话。人们倾向于以某种方式知觉事物,因为人们受以。

影响知觉的其他因素

 人类对世界的知觉显然受到文化和对线索的误解等因素的影响,但不止于此。以下是其他一些因素。

人们经常误解他人对自己说的话,因为人们希望听到别的话。人们倾向于以某种方式知觉事物,因为人们受以前的经历或期望的影响,这种倾向叫作知觉定势

(perceptual set)或知觉期待

(perceptual expectancy)。尽管期待在解释某些刺激时可能有用,但它们也会将人们引向错误的道路。你看到的取决于你期待看到的。

如果某人以前从来没有拼过图,或者他把图纸弄丢了,他可能会从小部分开始拼,然后逐渐拼接,直到出现可以辨认的形状。这种对较小特征的分析和对完整感知的构建叫作自下而上加工

(bottom-upprocessing)(Cave &Kim,1999)。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知觉期

图3-18的图形通常被称作“魔鬼三叉戟”,欧洲人和北美人总是将这个图形看成三维的,所以他们在观看时存在障碍,因为如果用三维角度去看,这种图形是不可能存在的。

 

研究还表明,学生会经常报告自己使用学习策略,如主要关注教材中的粗体

字或斜体

字(Gurung,2003,2004),或过度依赖凸显

等策略。这些方法对记忆材料的整体积极影响较小,尤其是与更强有力的学习和记忆策略相比

 

 

本章总结

感觉概述

3.1 描述将外界信息输入大脑的方式

・ 感觉是基于眼睛、耳朵、皮肤、鼻腔和舌头的感受器的激活。

・ 感受器是神经元的特殊形式,由不同的刺激激活,如光和声音。

3.2 描述差别阈限和绝对阈限 最小可觉差是指有50%的概率察觉到的导致感觉差异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

・ 韦伯定律指出,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可觉差总是恒定的。

・ 绝对阈限是指有50%的概率察觉到的最低刺激水平。

3.3 解释感觉信息被忽略的原因

・ 阈下刺激刚好位于意识水平以下,人们并未发现它会对日常行为产生影响。

・ 当大脑忽视某个恒定刺激时,就会产生习惯化。

・ 当感受器对恒定刺激不再起反应时,就会发生感觉适应。

视觉:如何“看见”的科学3.3 解释感觉信息被忽略的原因

・ 阈下刺激刚好位于意识水平以下,人们并未发现它会对日常行为产生影响。

・ 当大脑忽视某个恒定刺激时,就会产生习惯化。

・ 当感受器对恒定刺激不再起反应时,就会发生感觉适应。

视觉:如何“看见”的科学

视觉:如何“看见”的科学3.4 描述光穿过眼睛不同部位的方式

・ 光波的振幅反映的是明度,波长反映的是颜色。

・ 饱和度是对波长的心理解释:波长相同的光,其饱和度高;波长差异很大的光,其饱和度低。

・ 光线进入眼睛,通过角膜进行聚焦,之后穿过房水,再通过由虹膜肌肉控制的瞳孔。

・ 晶状体将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然后通过神经节细胞和双极细胞来刺激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3.5 解释光信息到达视觉皮层的途径

・ 视觉通路=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丘脑外侧膝状核由虹膜肌肉控制的瞳孔。

・ 晶状体将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然后通过神经节细胞和双极细胞来刺激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3.5 解释光信息到达视觉皮层的途径

・ 视觉通路=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丘脑外侧膝状核→光辐射→初级视觉皮层。

・ 来自右视野的光线投射到每个视网膜左侧;来自左视野的光线投射到每个视网膜右侧。

・ 每个视网膜颞侧的轴突投射到大脑同侧的视觉皮层;每个视网膜鼻侧的轴突投射到大脑对侧的视觉皮层;视交叉是交叉点。

3.6 比较两种主要的色觉理论,解释色觉缺陷发生的原理

・ 视杆细胞负责检测明度变化,但无法分辨颜色,也无法在低明度条件下很好地工作。它们对不同的颜色无法做出反应。除了视网膜中心即中央凹外,视杆细胞分布在视网膜其他的所有部位。

・ 视锥细胞对颜色很敏感,且在明亮的条件下能很好地工作;它们还负责视觉信息的清晰度。视锥细胞位于中央凹。

・ 三色说认为存在3种视锥细胞:红色视锥细胞、绿色视锥细胞和蓝色视锥细胞。所有的颜色感知都是这3种视锥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

・ 对立加工理论认为存在红色、绿色、蓝色和黄色等4种原色。4种颜色是成对排列的,当一对颜色中的一种颜色被激活时,另一种就会被抑制。

・ 色盲是指完全缺乏色觉,而色觉缺陷是指色觉主要局限于黄色和蓝色或红色和绿色。

听觉:现在你能听到我吗

3.7 了解声音的本质及其在耳朵中的传播方式

・ 声音有3种属性:音高(频率)、音量和音色(纯度)。

・ 声音经由耳郭传入,通过鼓膜进入中耳,然后刺激3块听小骨。

・ 镫骨作用于前庭窗,导致耳蜗和基底膜随声音发生振动。

・ 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包含听觉感受器,当听觉感受器发生振动时,它们会将声音信息传递给大脑。

3.8 概述大脑处理音高信息的3种理论

・ 位置理论认为,不同频率的声音会激活柯蒂氏器上不同部位的毛细胞。该理论适用于频率在1 000Hz以上的声音。

・ 频率理论认为,声音频率不同,基底膜振动的速度也不同。该理论适用于1 000Hz以下的声音。

・ 齐射理论认为,神经元轮流对400~4000Hz之间的声音做出反应。

3.9 确定听觉障碍的类型及治疗方案

・ 传导性听觉障碍是由于外耳或中耳结构受损引起的,而神经性听觉障碍是由于内耳或大脑中的听觉通路受损引起的。

・ 助听器可用于传导性听觉障碍的患者,

出反应。

3.9 确定听觉障碍的类型及治疗方案

・ 传导性听觉障碍是由于外耳或中耳结构受损引起的,而神经性听觉障碍是由于内耳或大脑中的听觉通路受损引起的。

・ 助听器可用于传导性听觉障碍的患者,而人工耳蜗可使神经性听觉障碍患者恢复部分听力。

化学感觉:尝起来很好,闻起来更好

3.10 解释味觉的工作原理

・ 味觉是对味道的知觉。舌头上的味蕾接收物质的分子,这些分子能与感受器结合。

・ 味觉是一种化学感觉,包括检测溶解在唾液中的化学物质。

・ 5种基本味道分别是:甜味、酸味、咸味、苦味和鲜味。

3.11 解释嗅觉的工作原理

・ 嗅觉是对气味的知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之上,能接收物质的分子并产生神经信号,然后传递到额叶下的嗅球。

・ 嗅觉是一种化学感觉,包括检测悬浮在空气中的化学物质。

其他感觉:身体知道什么

3.12 描述触摸、压力、温度和疼痛的体验

・ 皮肤感觉是躯体感觉的一部分。

・ 环层小体能对压力做出反应,毛囊终端覆盖着的神经末梢能对疼痛和压力做出反应,游离神经末梢能对疼痛、压力和温度做出反应。

・ 痛觉的阀门控制理论指出,当激活痛觉感受器时,神经递质P物质会释放到脊髓中,通过开启脊髓的“阀压力做出反应,毛囊终端覆盖着的神经末梢能对疼痛和压力做出反应,游离神经末梢能对疼痛、压力和温度做出反应。

・ 痛觉的阀门控制理论指出,当激活痛觉感受器时,神经递质P物质会释放到脊髓中,通过开启脊髓的“阀门”来激活其他痛觉感受器,并向大脑传递信息。

3.13 描述负责身体平衡、位置和运动的系统

・ 运动觉让大脑“知道”身体的运动。

・ 本体感觉,或关于身体及其各部位与地面关系的信息,来自对关节和肢体运动做出反应的特殊感受器的活动。

・ 前庭觉通过耳石器官和半规管的激活帮助躯体感知空间方向。

・ 晕动病可以通过感觉冲突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眼睛信息和躯体感觉发生了冲突,从而引起恶心。

知觉概述活动。

・ 前庭觉通过耳石器官和半规管的激活帮助躯体感知空间方向。

・ 晕动病可以通过感觉冲突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眼睛信息和躯体感觉发生了冲突,从而引起恶心。

知觉概述

3.14 描述知觉恒常性和格式塔知觉组织原则对共同知觉体验的解释原理

・ 知觉是对感觉的解释和组织。

・ 大小恒常性是指人总是将某物体的大小知觉为恒定,无论它离得远近。

・ 形状恒常性是指人总是将某物体的形状知觉为恒定,即使该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发生了改变。

・ 明度恒常性是指人总是将物体的明度知觉为恒定,即使外界的明度发生了变化。

・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了几种知觉原则来解释视觉刺激。这些原则分别是:图形-背景关系、邻近性、相似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发生了改变。

・ 明度恒常性是指人总是将物体的明度知觉为恒定,即使外界的明度发生了变化。

・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了几种知觉原则来解释视觉刺激。这些原则分别是:图形-背景关系、邻近性、相似性、封闭性、连续性、接近原则和同域原则。

3.15 解释通过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感知深度的原理

・ 深度知觉是指对三维空间的观察能力。

・ 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包括线条透视、相对大小、遮挡、空气透视、纹理梯度、运动视差和调节。

・ 深度知觉的双眼线索包括辐合和双眼视差。

3.16 举出常见的视错觉的例子及其感知影响因素

・ 错觉是与现实不符的知觉,或视觉刺激紊乱。

・ 知觉定势或知觉期待指的是由于先前的经验,人以特定的方式

 


阅读笔记九(心理入门第三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