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减肥药行业分析:驱动因素、升级趋势、产业链及相关公司

2023-10-31 10:23 作者:行业研究君  | 我要投稿

近年来,减肥问题备受关注,因为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转变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深陷肥胖困境。肥胖不仅对个人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还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被视为健康的“罪魁祸首”。在这样的背景下,减肥药作为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吸引着众多消费者和医疗专业人士的兴趣。目前,美国和中国相继批准了多款减肥药物,这引发了人们对减肥药市场的广泛关注。减肥药市场预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具有强劲的消费属性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业界值得特别关注。


01

驱动减肥药发展的因素


1、肥胖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健康问题

肥胖是体内脂肪过多的一种慢性疾病。国内外通常用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这个指标定义超重或者肥胖。WHO将BMI≥25定义为超重,BMI≥30定义为肥胖;在中国,通常将BMI≥24定义为超重,BMI≥28定义为肥胖。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以及中国糖尿病学会的建议,使用腰围(cm)来诊断中心性肥胖,通常男性腰围≥90cm即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女性腰围≥80cm或85cm即可被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从肥胖的成因上看,除了遗传因素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行为发生变化,构成肥胖的重要诱因。2022年中国网民健康体重调查中,体重超重原因TOP5包括:生活作息习惯(48.8%)、喜甜食/油炸食品(47.3%)、暴饮暴食(36.6%)、三餐不定(35.5%)和内分泌失调(27.9%)。各种食物供给的丰富、快餐文化的兴起、零食饮料的诱惑,生物钟的紊乱、心理压力增大带来的“报复性进食”,以及工作机械化和自动化带来的体力劳动减少、机动车出行增多、家务劳动减少、电子产品的盛行带来的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等各种因素叠加,使得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群的能量代谢天平存在失衡的风险,肥胖成为一类值得社会关注的健康问题。

2、肥胖率持续上升,药物减重是大势所趋

国内超重/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超重/肥胖人数不断增加。根据LancetDiabetesEndocrinol,国内成人超重/肥胖率持续增加,2019年中国成人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预计至2030年,中国成人超重/肥胖合并患病率将达到65.3%。

肥胖导致多种慢性病风险增加,减肥药物受到重视。肥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卒中、部分肿瘤等多种慢性病的风险,逐渐受到重视。

2022年艾媒咨询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瘦身网民在选择瘦身方式时,效果是他们的首要考虑因素,占比为54.3%;其次是安全,占比为52.4%;反弹不明显、花费精力和费用也是中国网民在选择瘦身方式时的考虑因素,占比分别为46.7%、34.4%和34.3%。强烈的减肥目标和进步的消费水平使得花费精力、费用这两个考虑因素在中国瘦身网民的考量中重要性居于后位。目前诊疗指南中规定的肥胖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比较三种减重方式的效果,可以看到,生活方式行为干预的减重效果相对比较轻微,6个月内减重仅4%左右;减肥手术可以减重本身体重的20%-30%,减重效果好但适用范围较窄;药物减重效果优于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而且较减肥手术受众更广,药物减重是大势所趋。

3、全球肥胖治疗市场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现有药物的技术迭代提供空间

全球肥胖患者高发,根据诺和诺德公告,全球大约有6.5亿人群受到肥胖的困扰,其中仅有10%的人会寻求治疗,约2%的人(1300万人)会使用减肥药。从这一数据来看,全球肥胖治疗市场的渗透率较低,仍存在着大量未被激活的临床需求,在吸引后来者加入竞争的同时,也为现有药物技术上的迭代,以进一步释放需求提出了要求。

4、国内减肥意愿提升,潜在消费者有望驱动减重市场消费需求释放

根据2013年中国网民健康体重调查,中国网民展现出较强的主观减肥意愿。在参与调查的10657名调查网民中,近8成网民认为自己体重偏胖需要减肥;而在体重正常及过低的参与者中,也有36.2%的参与者依然认为自己偏胖需要减肥,31.3%的人认为自己总体虽然不胖,但是想针对局部减肥。经过近十年发展,我国主观认为自身超重人群数量仍然居高不下,2022年艾媒数据显示,超过8成网民自感体重超重。

2020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在校大学生中间开展的系列相关研究发现,对自己身材、体型的不满是当今大学生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只有少数大学生(女性:12.6%;男性:13.5%)对自身的体型满意。有72.8%的受访女生希望有一个更瘦的身体,这个数值在男生中为46.2%。

能够认为这一部分有较强减肥意愿、但体重处于正常范围的人群也可能是未来减重市场的潜在消费者。

02

GLP-1已成为主流减肥药


1、减肥药获批历程梳理

目前美国市场现存5款获批减肥药物,中国市场现存3款。1999-2001年的3年内,奥利司他在中美两国相继获批;2012-2014年美国先后批准芬特明/托吡酯复方制剂等三种新药;2021年司美格鲁肽减重适应症在美国获批,2023年利拉鲁肽减重适应症、贝那鲁肽在国内获批,诺和诺德旗下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处于上市申请中。能够发现,中美市场现存的减肥药物来源于三次集中获批,每次间隔10年左右,体现出技术突破成为新药上市的核心驱动。

2、GLP-1R是减肥药物主流研发靶点

目前的减肥药物主要是围绕抑制胃肠道吸收、抑制脂肪合成、增加能量消耗、抑制食欲等机制进行药物研发。

减肥药物靶点涉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促胰岛素多肽受体(GIPR)、人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等,其中GLP-1R是减肥药物主流研发靶点。

3、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占据减肥药主要市场份额

目前全球获批的GLP-1R新药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其中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因不良反应较小和减重效果较好被开发用于肥胖症治疗。

根据诺和诺德2023年一季报,截至2023年2月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已经占据全球抗肥胖药物89%市场份额。

相比其他减肥药物,GLP-1RR 类减肥药的优势在于:

(1)安全性较高,心血管、神经系统等严重副作用逐步去除

1950-1960年代以前,绵羊甲状腺提取物等有一定减重功效的化学成分因致死性副作用、快速退出市场;1970-2000年代,芬氟拉明、安菲他明等减肥药物先后获得FDA批准,但因心血管或神经系统副作用,也逐渐被市场淘汰。值得注意的是,医药和临床诊断技术的进步,加速了药物副作用的识别和归因,中美等药物严监管的国家对强副作用的药物通常采取禁产禁售措施,因而获批时间从前至后的芬氟拉明、安菲他明、麻黄碱、西布曲明、利莫那班的生命周期分别为24年、24年、约20年、13年、2年,呈大幅缩短态势。

GLP-1相关产品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或有助于降低超重肥胖群体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安全性优势进一步凸显。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原为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根据专门研究利拉鲁肽对心血管的影响程度的国际权威试验LEADER于2016年得出的试验数据,利拉鲁肽用药组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相较安慰剂组降低了12%-17%;同年,LEADER试验带头人StevenP.Marso亦发布了针对司美格鲁肽的试验数据,显示司美格鲁肽用药组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相较安慰剂组降低了23%-33%。由于两种药物在保持有效成分不变的基础上,可通过不同剂量配比来延拓至减重适应症,因此对比以往因心血管副作用退出市场的减肥药物,二者的安全性优势进一步凸显。

(2)药物有效性提升

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在抑制食欲中枢的基础上,叠加了延缓胃内食物排空的机制。纳曲酮/安非他酮复方制剂、芬特明/托吡酯复方制剂等传统减肥药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进食中枢,而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在此基础上,通过抑制胃肠蠕动、减少胃酸分泌,延缓胃内食物排空,进而降低食物吸收和转化速度,提升药效。

详细的作用机理为: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均为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GLP-1是由人体自身肠道L细胞产生的激素,其受体广泛分布于全身重要脏器,接受GLP-1后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中与减重相关的GLP-1受体分布于大脑和胃肠道中,其接受GLP-1后分别产生食欲下降及抑制神经中枢的奖赏行为机制、以及减缓胃肠蠕动的效果。GLP-1类似物与人体自产GLP-1因极高的生物序列同源度,因而作用效果相近。

但由于人体自产GLP-1的半衰期较短且浓度较低,难以实现持续、高效的减重机制。人体自身GLP-1在分泌后1-2min内即被体内的DPP-4酶分解,作用时间极短;同时自身GLP-1只能达到生理级浓度,即实现血糖控制的主要功能所需的浓度,效果不足。

因而需要GLP-1受体激动剂来“代行”GLP-1的功能,技术关键突破口则在于延长其半衰期以及增大其浓度,由此产生两种技术路径,包括:(1)进行结构修饰产生GLP1类似物(例如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避免被体内DPP-4酶分解,延长半衰期至13小时(利拉鲁肽)甚至7天(司美格鲁肽),且可以提升至药理级浓度;(2)抑制DPP4酶的活性,仅能一定程度上改善GLP-1半衰期太短的问题,而不能解决低浓度问题。

因此,GLP-1受体激动剂的减重效果明显优于DPP-4酶抑制剂。对比利拉鲁肽和DPP4酶抑制剂代表性药物西格列汀的减重效果,用药26周后,100mg西格列汀组仅减重0.83kg,而1.2mg利拉鲁肽组减重2.71kg,1.8mg利拉鲁肽组减重3.29kg,虽此数据以Ⅱ型糖尿病患者为样本,但降糖药和减肥药的起效成分一致,故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3.0mg建议用药量下利拉鲁肽减重百分比可达9%左右,2.4mg建议用药量下司美格鲁肽减重百分比可达16%左右,横向对比来看,药效亦位居前列。固定用药时间1年左右,司美格鲁肽剔除安慰剂效应后可实现约12.5%的减重百分比,药效高居榜首;若未剔除安慰剂效应,则其减重百分比约15.6%,粗略相当于体重100kg的患者服药1年后减重15.6kg。利拉鲁肽用药52周后减重百分比约9.1%,剔除安慰剂效应,其药效亦优于奥利司他与氯卡色林。

4、GLP-1R靶点潜力大,药物向蓝海领域不断拓展

GLP-1R相关激动剂药物适应症也从降血糖/减重逐渐向慢性肾病、NASH、阿尔茨海默症等蓝海领域快速推进,看好以上大量未满足需求领域临床不断突破下,GLP-1R激动剂市场空间和CDMO需求的增长弹性。


03

GLP-1减肥药升级趋势


1、长效化/优效化

长效化发展趋势:日用利拉鲁肽-周用司美格鲁肽-月用AMG133

日注射利拉鲁肽(2014年FDA批准肥胖适应症上市):诺和诺德开发的GLP-1类似物,通过谷氨酸在第26位赖氨酸Ɛ氨基经酰化连接含16个碳的脂肪酸侧链。修饰后具有较高稳定性,可每日一次皮下注射。

周注射司美格鲁肽(2021年FDA批准肥胖适应症上市):在利拉鲁肽基础上,赖氨酸侧链上增加了两个羟乙基乙二胺,并把棕榈酸换成了十八烷二酸,将第8位丙氨酸换成了2-氨基异丁酸。可每周注射1次。

月注射AMG133(临床II期):安进开发的抗体多肽偶联药物,在抑制GIPR的单克隆抗体上偶联了GLP-1类似物。可以在激活GLP-1受体的同时抑制GIPR的活性,从而调节与肥胖症和代谢失调相关的多个信号通路。

减重效果方面,司美格鲁肽的减重效果显著优于利拉鲁肽。根据公司官网,司美格鲁肽与利拉鲁肽的头对头临床试验研究数据,在平均基线体重为104.5kg肥胖患者中,经过68周治疗后,司美格鲁肽患者的平均体重下降17.1%,显著优于利拉鲁肽组患者体重下降6.6%。

市场销售方面,司美格鲁肽减重适应症年销售额快速增长。根据诺和诺德2022年年报,2022年司美格鲁肽销售额达109亿美元,同比增长约75%,成为全球首个年销售额破百亿的GLP-1R类药物。其中减重适应症年销售额8.8亿美元,同比增长约586%,市场潜力巨大,仍有望延续快速放量趋势。

2、剂型便捷化,从注射到口服

口服司美格鲁肽:首个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2019年9月,口服司美格鲁肽获批,成为全球批准的首个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药物。口服司美格鲁肽使用N-[(2-羟基苯甲酰)胺基)]辛酸钠(SNAC)与生物药物非共价结合,通过加强肠上皮细胞膜的流动性和药物及载体的跨膜运输,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但由于SNAC为小肠吸收促进剂,口服司美格鲁肽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导致口服剂量比注射剂量大得多,催生更大API需求。

减重效果媲美注射剂型,依从性更高:根据OASIS1试验数据,接受口服司美格鲁肽50mg治疗的患者在68周时体重降幅达到17.4%,而安慰剂组患者的体重降幅为1.8%。与STEP1试验中注射2.4mg Wegovy肥胖患者的减重效果相当。且口服制剂依从性更高,市场前景值得关注。

3、多肽VS小分子口服药

针对肥胖及糖尿病等慢性病,若能口服将获巨大优势,目前GLP-1类口服药物研发从成分类型上分类,能够分成小分子和多肽两类:

(1)多肽类药物

现有的GLP-1受体激动剂均为大分子多肽药物,与小分子药物相比,多肽药物因其高选择性与高效性已在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药代动力学与有限的生物屏障渗透性等问题,多肽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其通常通过胃肠外途径给药。

优化药物设计:各大药企在药物设计策略上通过不同的化学修饰对GLP-1进行结构修饰,从而达到持续激活GLP-1受体的作用。例如,脂肪酸酰化、手性翻转、氨基酸替换等修饰方式的运用,来延长半衰期,优化药代动力学特性。

口服多肽改造成本高:诺和诺德口服司美格鲁肽片在原有司美格鲁肽分子基础上加入了吸收促进剂SNAC,即N-(8-[2-羟基苯甲酰基]-氨基)辛酸钠,能提高胃内局部pH值,减少胃蛋白酶对司美格鲁肽分子的降解,又能促进司美格鲁肽跨细胞转运来实现该分子的胃内吸收,使得口服给药后的司美格鲁肽生物利用度大大增加,但同等效果下口服需要的剂量很大,需关注产能和成本问题。

司美格鲁肽发布了OASIS 1试验和PIONEER PLUS试验两项重磅III期临床研究结果,在治疗2型糖尿病及减重上口服司美格鲁肽都有亮眼表现。OASIS 1试验是针对超重或肥胖症人群(BMI≥30,或BMI≥27伴有体重相关并发症/合并症的成人(均未伴有2型糖尿病))的I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司美格鲁肽口服治疗(50mg;每日1次)的患者治疗第68周体重平均降低了17.4%,而安慰剂组平均降低了1.8%。安全性方面,司美格鲁肽50mg剂量口服治疗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2%,安慰剂组为86%,整体安全性良好。PIONEER PLUS试验是针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评估更高剂量(25mg或50mg;每日一次)司美格鲁肽口服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的III期临床。分析结果显示,第52周时,接受50mg剂量司美格鲁肽口服治疗的患者HbA1c水平平均降低2.2%。对于肥胖人群,口服司美格鲁肽也具有良好减重效果,50mg剂量治疗52周后患者体重平均降低了9.2%。

(2)小分子药物

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对于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而言口服给药的方式能够大大提高依从性。

小分子药物的生产成本远低于生物技术品,生产工艺相对成熟。

小分子GLP-1需要在安全性方面做的更好。多肽通常是起源于内源性物质,也就是生物体本身产生的分子,例如胰高血糖素,所以安全性相对可控。从全球研发来看,多肽管线产品未能通过临床1期研究的情况极为罕见。而小分子药物通常从头设计,在人体内容易产生何种反应不得而知。

2023年6月24日,礼来制药在ADA会议上公布了Orforglipron肥胖适应症Ⅱ期临床结果,36周时,Orforglipron最高剂量组(45mg)减重14.7%。目前,Orforglipron肥胖适应症已处于临床Ⅲ期。Danuglipron & Lotiglipron为辉瑞研发的两款小分子口服药,其中Danuglipron需要每天两次口服给药,已处于临床Ⅱ期。根据2022年EASD年会辉瑞公布数据,Danuglipron在2型糖尿病临床上有显著的降糖减重效果,单就减重效果看,Danuglipron120mgBID治疗16周后,可显著降低受试者体重4.6%。Lotiglipron只需每天口服一次,然而由于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患者转氨酶升高,6月26日辉瑞宣告将暂停Lotiglipron管线开发,专注于开发Danuglipron。Danuglipron在1400人临床中尚未发现转氨酶升高,但小分子口服药更大样本的安全性数据仍需重点关注,这可能是小分子口服药未来能否成功突围的关键因素。

4、多靶点,追求优效化

GLP-1R单靶点赛道百舸争流。GLP-1R单靶点国产新药方面仁会生物、先为达、恒瑞医药、石药集团等均有布局,仿制药方面华东医药、双鹭药业、万邦医药等均布局利拉鲁肽仿制药。

以GLP-1R为基础的双靶点/多靶点药物潜力大。伴随单靶点GLP-1重磅产品陆续上市、专利到期,以GLP-1R为基础的双靶点和多靶点药物在减重领域逐渐火热,包括GLP-1R/GCGR、GLP-1R/GIPR、GIPR/GLP-1R/GCGR等。全球来看,礼来替尔泊肽已经进入NDA阶段;retatrutide,信达Mazdutide,诺和诺德CagriSema已经进入临床III期。从已公布临床结果横向比较,双靶点药物具有更优减重效果(非头对头比较),潜力较大。

替尔泊肽GLP-1R/GIPR双靶点药物: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是一种42个氨基酸的肽,由主要位于小肠近端的肠K细胞产生并释放。与GLP-1类似,GIP在营养摄入后分泌,通过激活胰腺β细胞中的同源GIP受体(GIPR),增强餐后胰岛素分泌。临床前研究表明,下丘脑中GIPR+神经元的中枢遗传激活可以减少食物摄入并促进体重减轻。替尔泊肽是礼来研发的每周注射一次的GLP-1R/GIPR双受体激动剂,可有效激活人体内的GLP和GIP受体,同时减少食物摄入并增加能量消耗从而降低体重。根据SURMOUNT-1(非糖尿病成年患者)临床结果,与安慰剂(2.4%,2kg)相比,72周时,Tirzepatide受试者平均体重降低了16.0%(5mg组,16kg)、21.4%(10mg组,22kg)和22.5%(15mg组,24kg),减重效果优异。

Mazdutide(IBI362)GLP-1R/GCGR双靶点激动剂:胃泌酸调节素(OXM)是一种肽类激素,在餐后状态下从肠道释放,激活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和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可产生减少食物摄入,增加能量消耗的作用。mazdutide的作用被认为是通过GLP-1R和GCGR的结合和激活介导的,与OXM具有相似作用机制,因此预计其可以改善葡萄糖耐量并减轻体重。除了GLP-1R激动剂具有的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和减轻体重等作用外,mazdutide还可能通过GCGR的激活具有增加能量消耗和改善肝脏脂肪代谢等效应。2022年6月,信达生物披露了Mazdutide在中国肥胖受试者中的II期临床研究中低剂量队列(3.0mg、4.5mg和6.0mg)受试者的结果,在为期24周的临床研究中,248例受试者接受3.0mg、4.5mg、6.0mg的Mazdutide或安慰剂,每周一次皮下注射给药。24周后,3.0mg、4.5mg、6.0mg组受试者相比于安慰剂组,体重分别下降8.3%、11.6%、12.6%。

04

GLP-1减肥药产业链分析


GLP-1减肥药上游为原材料供应商-中游CDMO服务商-下游创新药/仿制药。上游为原材料供应商。公斤级别以上多肽API商业化生产涉及项目包括耗材相关、纯化环节、多肽原料药采购等。相关企业有诺泰生物、圣诺生物、九洲药业、翰宇药业、奥锐特、普利制药、蓝晓科技、昊帆生物等。产业链外包服务看,国内CDMO公司有合全药业,凯莱英,九洲药业等,搭建多肽团队及平台,提升GMP级别多肽产品交付能力。下游为药企,国内包含信达生物、恒瑞医药、华东医药、通化东宝、石药集团、甘李药业等。未来随着原研GLP-1药物专利到期,国内仿制药多点布局及多靶点创新药不断推进在研进展。

1、多肽药物

据统计,截至2017年全球共上市80余种多肽类药物,其中超过60种主要通过化学合成方法进行生产,化学合成法快捷灵活,但放大生产时成本较高。

多肽的合成方法可以分为化学合成+生物合成:

多肽化学合成包含:液相合成+固相合成。液相合成法:发展较早,主要分为逐步合成(从多肽链的C端逐步添加连接氨基酸直至整个多肽链完成)及片段缩合(先合成各个所需片段,再将各片段缩合,合成目标多肽);固相合成法:第一个氨基酸的C端预先固定在不溶性载体树脂上,通过缩合反应将该氨基酸脱保护的N端与羧基已活化的第二个氨基酸进行连接,重复操作(缩合→洗涤→脱保护→洗涤→下一轮缩合),达到所要合成的肽链长度,逐步连接氨基酸,延长肽链,直到多肽链完成,接着进行切肽、修饰、分离纯化,最终获得目标多肽。

多肽生物合成包含:包括发酵法、基因工程法、酶解法等。其中发酵法是商业端应用较多的方法,优势是物料成本较低,但前期设备投入较大,且提纯较为复杂,工艺放大难度较高(放大后单位体积菌液收率可能下降)。

目前,诺和诺德的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采用半合成法,即采用基因重组法得到多肽主链,再通过化学合成法进行修饰;礼来的替尔泊肽则采用全化学合成。

2、多肽CDMO

多肽CDMO(包括糖尿病、减重等所有可拓展适应症)市场望成为下一个重磅CDMO细分。根据PolyPeptide 2021年报,多肽API市场估计占多肽药物市场的5%至8%,其中约65%为外包市场。随着更多更优多肽创新药物上市、更丰富的适应症领域拓展及放量,多肽CDMO市场有望持续扩容。

3、创新药/仿制药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减重创新药不断实现迭代升级:长效化、优效化、口服化,国产减创新药/仿制药也将进入收获期。

目前华东医药全资子公司杭州中美华东旗下的利拉鲁肽注射液已于2023年7月获批减重适应症,启动上市;上海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亦于7月获批上市。中期而言: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礼来的Tirzepatide当前处于上市申请中,临床进展方面,信达生物的IBI-362等三款药物处于Ⅲ期临床试验阶段,预计将带来更好的给药体验、从而促进行业发展。展望未来:多数三靶点药物仍处临床早期,有望进一步提升未来减重效率优化的可能性。

05

相关公司


1、药明康德:多肽CDMO龙头,国际化能力望助益获单

积极布局新分子(TIDES)业务,处于快速放量阶段。药明康德是小分子化药CXO龙头企业,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前瞻性布局PROTAC、寡核苷酸药、多肽药、偶联药物、细胞和基因治疗等新分子类型的服务能力。公司新分子(TIDES)业务(以寡核苷酸和多肽为主)处于快速放量阶段,23H1收入13.30亿元(+37.9%),截至23H1末,TIDES业务在手订单同比增长188%,23全年收入增长有望超过70%。

多肽药物一体化CRDMO平台布局完善,产能持续提升。WuXi TIDES是端到端CRDMO平台,能够为寡核苷酸、多肽及相关化学偶联药物,提供覆盖药物发现、CMC研究及生产的一站式服务。公司持续提升多肽产能,随着23H1子公司合全药业投产两个2000升多肽固相合成釜,WuXi TIDES多肽固相合成釜总体积已超过10000升,预计24年末有望达32000升。

继续加大产能投入。2023年4月6日,药明康德子公司合全药业宣布在常州基地,投产两个2000升多肽固相合成釜以及大规模连续流纯化设备,进一步提升了WuXi TIDES平台的能力和产能。

2、凯莱英:化学大分子业务快速增长

凯莱英位于天津的化学大分子药物平台拥有超过100名经验丰富的研发/分析人员,配备了1200平米的研发实验室、装备有多条生产线的2000平米GMP生产车间和600平米装备有符合OEB5等级隔离器的GMP高活实验室;拥有固相/液相合成、色谱分离、膜浓缩/纯化、冻干和喷雾干燥等多肽技术平台,并基于连续反应和生物转化实现了绝大多数高质量复杂非天然氨基酸关键原料的供应。

基于固相/液相合成以及组合技术,公司可以提供5~40个氨基酸链状多肽、环状多肽、天然多肽修饰、含二硫键线状/链状多肽、环状订书肽/硫醚肽等从毒理批到NDA验证生产的研发分析和克级到十公斤级生产服务,服务项目项目覆盖GLP-1、抗病毒、抗菌、抗肿瘤、老年黄斑等治疗领域。公司目前已经和超过30家国内外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在多肽领域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2022年公司化学大分子业务(包括多肽、寡核苷酸、毒素-连接体和辅料等)实现收入3.73亿元(同比+138.71%),年内累计开发新客户超过40家,承接新项目68个,推进至Ph2之后的项目合计超过25个。

3、九洲药业:首批多肽产品顺利下线,多肽能力搭建完成

持续做大做强小分子业务,加快新兴领域业务布局。2021年下半年九洲药业开始布局多肽业务,在瑞博杭州完成研发团队的搭建,并在2022年承接业务。根据2022年年报,公司已建成多肽药物、偶联药物研发技术平台,团队核心成员具备超过15年的多肽研发和管理经验。已承接并交付多个新药研创公司的定制肽和多肽新药IND委托研发业务,同时承接了客户高活性偶联药物的研发和生产。

首批多肽产品顺利下线,多肽CDMO能力搭建完成。根据投资者关系纪要,2023年4月瑞博苏州多肽中试车间投入使用,首批多肽产品顺利下线,标志着公司多肽CDMO能力搭建完成。

已有订单超千万,新客户持续推进。根据公司披露,从项目情况来看,除了现有客户的多肽项目(单个项目订单金额超千万)外,新客户的业务加快推进中,预计未来多肽业务将给公司带来新增量。

4、诺泰生物:国内多肽药物研发生产领先企业

深耕多肽药物十余载,产品布局丰富全面。诺泰生物成立于2009年,创立伊始即确立了以多肽药物为主、兼顾小分子化药的发展方向,以原料药为起点,向下游制剂产品延伸布局。公司已搭建了丰富的产品管线,涵盖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依替巴肽、醋酸兰瑞肽等知名品种,还可提供多肽原料药的定制生产服务,以及少量客户定制肽的研发生产服务。此外,公司也在多肽创新药领域积极进行研发布局,在研的GLP-1受体单靶点激动剂1类新药已获批临床试验。

突破长链多肽药物规模化生产壁垒,达到行业先进水平。长链多肽药物的规模化大生产技术壁垒极高,目前行业内绝大多数厂家仅能达到单批量克级、百克级的水平。经过多年自主研发,公司成功建立了基于固液融合的多肽规模化生产技术平台,具备了侧链化学修饰多肽、长链修饰多肽数公斤级大生产能力,如利拉鲁肽、艾博韦泰等长链修饰多肽药物的单批次产量已超过5公斤,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多肽原料药车间技改项目有望23年底完成,有利于提高生产能力,抓住GLP-1市场爆发机遇。公司“106车间多肽原料药产品技改项目”正在推进实施,主要用于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为主的多肽原料药大规模的生产,有望于2023年10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5、圣诺生物:“CDMO+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布局

圣诺生物成立于2001年,成立之初主要为国内多肽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多肽类药物CDMO服务,并逐步建立起包括GMP级原料药和制剂生产线在内的全流程研发管线和全产业链平台。

截止2023H1,多肽创新药CDMO方面,公司累计为国内新药研发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40余个项目的药学研究,其中1个品种获批上市,18个多肽创新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多肽原料药及制剂方面,公司已拥有16个自主研发的多肽类原料药品种,国内市场共11个品种取得生产批件/激活备案,包括恩夫韦肽、卡贝缩宫素等国内首仿品种;海外市场利拉鲁肽等9个品种获得美国DMF备案,8个品种处于激活状态可直接引用申报,其中艾替班特为首家提交此品种美国DMF备案的仿制原料药,比伐芦定国外客户成为美国第二家获批的仿制药制剂生产商。

公司现有多肽年产能400kg,处于满产状态,募投项目“年产395千克多肽原料药生产线项目”预计于2023年底投产;2023年7月,公司公告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资用于“多肽创新药CDMO、原料药产业化项目”,规模化生产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6、翰宇药业:“制剂+原料药”规模化生产企业

翰宇药业成立于2003年,公司以多肽药品为核心,布局妇产生殖、消化止血、减重降糖和抗感染四大治疗领域,主要产品包括多肽原料药、客户定制肽、美容肽、多肽制剂药品、固体制剂药品、医疗器械和多肽护肤品等多个系列。

截止2023H1,公司拥有26个多肽药物、9个新药证书、24个临床批件;仿制药方面,共计15个产品通过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含10个多肽注射剂和5个小分子固体制剂;多肽原料药方面,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格拉替雷、阿托西班、特利加压素、加尼瑞克、去氨加压素、亮丙瑞林、奥曲肽、卡贝缩宫素、利那洛肽、特立帕肽等多个原料药,目前已有18个美国DMF、5个欧盟DMF、5个欧盟CEP、14个中国DMF。

公司按中国与欧美GMP标准建有“多肽原料药生产基地”,是全国最大的多肽原料药生产基地之一,设计年产能约1000公斤多肽原料药;2023年8月,公司公告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资用于“翰宇武汉产能改扩建项目、司美格鲁肽研发项目”,有望进一步扩大公司多肽药物管线和生产规模。

7、昊帆生物:全球领先的全系列多肽合成试剂企业

昊帆生物是全球领先的全系列多肽合成试剂企业。昊帆生物成立于2003年,深耕多肽合成试剂20年,是全球为数不多的能够提供全系列多肽合成试剂研发与产业化的公司之一。公司持续拓展产品管线,形成了以多肽合成试剂为主,通用型分子砌块和蛋白质试剂为辅的产品体系,客户覆盖国内外1900余家医药研发与生产企业、CRO、CDMO公司,包括BachemAG、OlonS.p.A等跨国药企龙头,以及药明康德、凯莱英、康龙化成等国内知名CXO企业。

多肽合成试剂在酰胺键合成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市场空间有望跟随化药和多肽市场持续扩容。酰胺键是多肽、众多小分子化药的基本结构,约有1/4的上市药物和2/3的候选药物含有酰胺键。多肽合成试剂对于提高酰胺键合成效率、产品纯度和产物收率有重要作用,市场规模有望随着下游化药以及多肽药物市场的增长而持续增长,预计2027年全球/中国多肽合成试剂市场有望达到91.5/32.9亿元。

自产产能有望提升,带动业绩持续增长。公司23上半年营收利润均承压,主要系目前自产产能比例较低,较多采用委托加工和外协采购方式进行生产,产能存在不足。但公司积极进行产能扩建,随着安徽昊帆后续自产产能的建成及投产,有望进一步保障订单的承接和执行,带动业绩持续增长。

8、信达生物:产品管线丰富,商业化产品快速放量

产品管线丰富,坚定全球创新。信达生物成立于2011年,2018年在港交所上市。产品管线丰富,聚焦肿瘤领域,战略布局心血管及代谢、自身免疫、眼科等慢病领域;涵盖35个创新分子研发,其中8个产品已上市,3个产品已提交NDA,5个产品进入关键性临床。自研创新平台,提供研发引擎。国清院已搭建差异化ADC技术平台,其中IBI-343(CLDN18.2ADC)已进入国际化临床。加强国际化合作。公司已与礼来、赛诺菲等国际药企达成战略合作,坚定全球创新发展。玛仕度肽(IBI-362)GCGR/GLP-1R双重激动剂临床疗效优异,目前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

商业化产品快速放量,现金流充足。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5.56亿元(+6.7%),其中产品收入在受疫情及达伯舒医保价格调整影响下仍实现41.39亿元(+3.4%),得益于商业化产品组合的持续放量及新产品市场覆盖率的提升。2022年末公司现金流及短期金融资产约为91.66亿元,其中包括与赛诺菲战略合作收到的3亿欧元的股权投资,财务状况稳健。

9、恒瑞医药:GLP-1管线丰富,临床推进加速

代谢疾病领域是恒瑞医药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糖尿病和减重适应症是恒瑞重视的两大领域,目前有多个单方和复方制剂处在研发后期阶段。在GLP1RA领域,公司管线中有诺利糖肽(GLP1RA,糖尿病及减重适应症)、HR17031(GLP1RA/胰岛素复方制剂,糖尿病适应症)、HRS-7535(口服GLP1RA,糖尿病适应症)、HRS9531(GLP1RA/GIPRA,糖尿病及减重适应症)、SHR-1816(GLP1RA/GCGRA,糖尿病适应症)处在临床阶段。

诺利糖肽:恒瑞医药与豪森药业合作的GLP-1受体激动剂诺利糖肽国内临床II期治疗肥胖(非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已完成,期待临床数据读出。

HRS9531:HRS9531注射液是GIPR/GLP-1R受体激动剂,已处于Ⅱ期临床阶段,根据ADA2023公布的一期临床数据,5.4mg剂量组治疗36天可减重8.0kg。

10、华东医药:利拉鲁肽类似物减重适应症望最早上市

华东医药在糖尿病/减重领域形成了完善的产品和管线布局,从阿卡波糖等传统口服降糖药,到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再到单靶点、多靶点的GLP1RA,均有产品在研或已获批上市。公司的利拉鲁肽是首个获批减肥适应症的国产GLP-1RA,并且通过合作引进或控参股的方式获得多个产品:司美格鲁肽(重庆派金/参股)、TTP-273(口服GLP-1PA,从vTv引进)、HDM1002(口服GLP-1PA,自研)、DR10627/DR-10628(GLP-1R/GIPR,道尔生物/控股)、HDM-1005(GLP-1R/GIPR,自研)、DR-10624(GLP-1R/GIPR/FGF21R,道尔生物/控股)。除了管线的丰富布局,华东医药在糖尿病领域的商业化能力强,阿卡波糖、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等都成为10亿以上销售的大单品。

06

未来展望


1、未来有望形成多价格带格局

从过往来看,奥利司他价格带较窄,市场竞争已较充分,一定程度上也给予了未来减肥药物较大的创新空间。

考虑到以上已经整理出的国内未来多款产品有望陆续获批上市,拟参考海外已上市产品经验,进一步对比目前几款主要减重新药的产品价格、使用体验,以期研判国内减肥药物中期竞争格局。

海外市场以每周用药金额来测算,海外利拉鲁肽减重适应症产品的周花销金额略低于司美格鲁肽相应产品。诺和诺德凭借利拉鲁肽(Saxenda)和司美格鲁肽(Wegovy)已在全球减肥药市场实现89%的市占率,故以此为例,结合其海外均价、药品规格和用药频次,根据产品官方文件,Saxenda在用药5周进入剂量稳定期后,以稳定期用药量来测算,每周平均实际花销为334美元,每月约1335美元;Wegovy由于不同剂量的注射笔的单价一致,故每周平均实际花销为358美元,每月约1430美元(需要指出的是,此处仅以现阶段产品价格为例,并未考虑未来两款产品价格的变化)。

而在国内价格体系下,预计中期来看,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泰注射液以及后续多款产品,有望形成不同价格带的错位竞争,共同满足国内多消费层次的市场需求。当前利鲁平(利拉鲁肽类似药)在阿里健康大药房的线上售价为286-328元/盒,每盒含一支注射笔(18mg/3ml),测算得利鲁平用药后期的每周实际花销约200元,测算稳定用药状态每月约花销800元,当前由于司美格鲁肽产品尚未上市暂无法做月消费金额的直接对比,但从定位上有望参照海外,两款产品形成一定的差距,同时结合国内消费者在月均为减重愿意支付的金额呈现多层次的状态,能够认为行业在未来供给扩容的情况下,或有望形成价格带的错位竞争。

2、未来空间展望

在展望竞争格局过后,假设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和未来或将持续获批的减肥药物,针对不同消费能力的人群、有望形成价格带的错位竞争,综合超重和肥胖两类受众人群,以及考虑未来新药持续上市带来的产品使用量的持续扩容,预计至2030年,超重和肥胖两类受众人群共同构成的GLP-1R类减肥药物市场空间有望在中期达到400亿以上的终端销售规模。


减肥药行业分析:驱动因素、升级趋势、产业链及相关公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