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ather
对于困在时光里的父亲(The Father)这一电影,不妨也写一篇类似的碎片风格测评,虽然我的叙述也往往不怎么连贯,不过我这个本质上就是思维上的逻辑欠缺和表达上的语病。
说到碎片化,我想纯粹的随机碎片大多是难以理解的。想让观众视角的人,生活在连续信息视角的人,去理解自己身处碎片之中,对这些碎片信息感到混乱,产生紧张感,又不能失去熟悉感,以致于自己也彻底不知道到底在哪里了。所以必须还是要维系一条线索,展现诸多冲突。我们站在的叙述者本人(安东尼)视角是碎片化的,他的碎片化体现在:他不知道自己在哪(哪个公寓),哪一段时间,他所看见的那个人到底是谁。尽管对于诸多事情,作为观众也非常混乱,但是有一些我们是自始至终可以体验到的,父亲时刻在被某些事情逼迫:担心自己的东西被偷,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女儿,咄咄逼人的詹姆斯... 父亲始终生活在面对支离破碎的世界导致的不安之中。通过共享他的混乱视角,我们理解了这个人物的强硬和软弱,从这种矛盾的人物外在,对他不安的内心产生了通感。这是这部电影向我沟通的信息,想了想之所以是沟通,是因为是混乱中我们逐渐达成的共识。
我要纯扯淡了:看电影的过程,不知道有没有人产生一种,更像在看舞台剧的感觉(错觉)。给我的印象里,电影是更加动态的,而舞台剧中,我们的“座位”是固定的,因此我们看到的布景是定格的。电影的一次次场景,像极了戏剧里的一幕幕演出。在一幕幕演出中,其实每一幕的布景都非常相似。我们的观看视角,基本都定格在房间的某个位置,只能看到几个固定的视角。当然,这其实也方便我们进行幕间对比。最印象深刻的肯定是,父亲走向“自己房间”的那段长长的走廊。客厅的话主要的三个视角:朝向厨房,朝向壁炉和画,朝向门这三个最主要的视角。每个视角之间的割裂感也很强,以至于我们不知道角色从哪里进,从哪里出。相对于公寓的里,外的场景很少。父亲两次(也许是三次)从窗看到的,呆呆望着钻石之后走出 Nurse Home (回想了一下,应该是养老院,未求证)。每一次都是非常“真实”的场景。我们对真实与虚假非常难以区分,因为看不到两者明显的界限,尽管知道存在虚假,也不知道哪边才是。面对身处混乱这一矛盾,舞台剧也许可以用声乐、灯光等方式去展现。电影中是不存在配乐的,音乐作为一个单独的元素出现了(父亲所戴的耳麦),我完全不懂这种处理在电影中的手法、作用,这两首选乐我也不懂,我感受到的是那种生命逐渐走向无力的感觉。房间的色调在变化,是不是也有点像是舞台上的灯光呢(笑),不过这里并不是心情的渲染,主要是体现那种空间的错位感和混乱感。
主人公是一个老人,无法像一个青年一样,很快发现自己身处的境地,无法有力地反抗。不提反抗,甚至像是在幸福中、自我认可中、甚至自我认知中死去都做不到。想要表达这种悲剧感,我觉得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应该就是电影了。电影中,我们看不到很多东西,我们看不到老人不安的内心描写,从人物的语言中看不到直接的故事全貌,安东尼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很多在语言上表达他的不安和他的处境。我们看到的是身患失忆症的老人所处的世界。从混乱的空间,混乱的事件,混乱的形象,映在我们眼前的房间的布局、色调,和我们对话的人的交错,我们所处于的混乱的时空。在最后一刻,我们没有得知这个过程中安东尼想些什么,但看到那个老人如同哭着请求母亲的孩子,我们完全理解他所处的世界,他所处的悲哀。甚至可以说,我很难比这样的认知过程得到更加有力、深刻、真实的同感了。超越了台词和文本,发自于人性本源的共识,所获得的身临其境的同感,大概就是(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最有魅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