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

2023-07-07 01:30 作者:涂空  | 我要投稿

导引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经典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之论述,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成就。在这段经典论述里,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关系是最为突出的,但如果不考虑到其中诸如“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必须时刻把这两者区别开来”(p339)这类小心地表述,就会成为恩格斯所说的“……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否则把这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就会比解一个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p341)这实际上为我们指明了两点。第一,尽管历史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生产和再生产,但经济因素却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换言之,这只是一个结构,而我们应注意其中的复杂性,不要搞教条主义。第二,经济因素居于首位,不意味着对一切非经济因素的描述都应屈就于经济史,不要搞本本主义。这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可以这样展示:经济决定一整个生活方式,但文学与整个生活方式相关联,而非只是经济。

尽管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次伟大胜利,但与之同时,它也宣告了马克思所预言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之失败。如果说自十九世纪便开始涌动的工人运动终于在二十世纪初迎来了苏俄结出的果实,那么这果实的光辉则使资本主义感到了深深的恐惧。因此,在二十世纪初因张扬跋扈而面临着巨大危机的资本主义,却在之后几十年以谦虚谨慎的姿态完成了再生。这种再生是卓有成效的。无论是消费社会还是福利社会都改善了工人的生存处境,因而扭转了他们的精神状态。工人还想要革命吗,这个问题甚至也无关紧要,换言之,革命逐渐成为不可能之事。而在作为资本主义重镇的英国,这几乎已是现实。

雷蒙·威廉斯(1921-1988)是铁路信号员的儿子,早年在村办公立学校学习,后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晚年被选为院士,任剑桥教授。他自14岁参加工党活动,1939年加入英国共产党,1945年开始系统研究西方文化、并转向马克思主义。除了教育与政治生涯,他还曾应征入伍,主办过左派杂志《政治与文学》。《文化与社会》出版于1958年,是威廉斯的成名作,它延续了《政治与文学》杂志时期“以现代人的体验来重新探讨和诠释‘文化’一词所描述的传统”这一目的。

按威廉斯自己的说法,“本书试图说明文化观念及其各种现代用法是如何及为何进入英国思想的,同时探讨文化观念从开始到当代的演变过程。”他的方法则是梳理英国近两百年的思想家(小说家、政治家等)在其论述中对于某些关键词的处理,分析这些词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从而触摸到感觉结构的变迁。“探讨的框架是全盘性的,但具体的方法是研究实际的个人论述及贡献”。这是一种历史主义的研究,一如英国马克思主义一贯的学者式研究方式,实际上他们正是一批关注劳工史的历史学者。这些关键词是“工业industry”“民主democracy”“阶级class”“艺术art”和“文化culture”。在此,“工业”可说是一个动因,而“文化”则是一个反应的综合体。“‘文化’原来意指心灵状态或习惯,或者意指知识与道德活动的群体,现在变成也指整个生活方式”。这可以说是本书的一条主线。在最终,则“不是对这个传统作判断,而是试图从某些意义与价值的方向上扩大这个传统。”

 

传统

一大半篇幅的罗列和评述所涉及的传统都让我云里雾里,其原因在于我并非这个传统中的角色,对于其传统的、民族的读者或许能清晰些,这倒与文化研究的理路暗合。对于这一整个传统,我只能抓取一二印象,零散地、感想式地记录一下。

 

文化的发生很大程度关联于工业主义给予的强大压力。在工业主义的威胁下,“不自然”是最大的问题。伯克—脉的保守贵族向往于一个“有机社会”,由少数精英缓慢地带领大多数人过一种良好的生活。相反,科贝特一批则支持工人运动,希望以前进而非后退的方式对抗工业主义。作为讨论的开端,他们都有“对病下药,而不是对病名下药”好姿态。

在工业主义时期的小说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觉结构。尽管小说家们怜悯、同情工人运动,但其暴力性却给他们带来了困惑和恐惧,以致他们以移民这类逃避客观的想象作为结局。

文化、民族国家的概念逐渐成型。一个“共同体”的概念生发出来。这基于与工业文明对立(or对应)的普遍人性,与个人主义对立的爱和关系,与政治经济学对应的想象(或与市场/专业生产对立的艺术)。“人类普遍完美的观念与艺术的实践和研究联系在一起。”

对莫里斯来说,社会主义机器也可能导向不平等的社会,而政治经济变革却可能导向真正的社会主义意识。

王尔德 “人类的真正理想是‘自我文化’;而且只是‘人类经验的传递’才使文化成为可能,而‘只有批判的精神’才能使人类经验臻于‘完美’。”

吉辛有一种“消极的认同”,即在某一刻认识到所谓热血不过是边缘人的偏执,被排除者抓住了工人这个事业,他不是接受了某种主义,而是把自己当成了某种主义说给别人。

托尼 “文化只有扩大才有可能得到保存”

艾略特 文化作为整个生活方式

 

如上,没有及时记录,很混乱。阅读的松紧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过松则抓不住,过紧则滞涩,其实也抓不住。引以为诫。

 

 

结论

“我们所说的文化的意义就是对这样一些事件的反应”

“文化观念是针对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中一个普遍而且是主要的改变而产生的一种普遍反应……文化观念的形成是一种慢慢地获得重新控制的过程”

“群众往往是其他人,我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的其他人。然而在我们这种社会中,我们一直都看到这些其他人,看到无数形形色色的其他人……对于其他人来说,我们也是群众,群众就是其他人。”

“实际上没有群众,有的只是把人看成群众的那种看法”

“新机构并不是劳动人民自己生产出来的。新机构是其他人为劳动人民生产出来的,而且往往是为了谋取有意识地政治与商业利益而生产出来的。”

“地方报纸……的传播基础就是一个共同体……全国性的报纸是为一个市场而生产的,而这个市场是用‘大众’标准来解释的。”

“传播不仅仅是传送,而且还是接受与反映”

“我们对共同体的思维方式通常都与支配方式有关”

“在任何层次上,共同的文化都不是平等的文化……机会平等的要求,是建立在要求不平等的基础上的”

“在我们的社会中,不能把‘工人阶级文化’理解为现在存在的少量‘无产阶级’的著作和艺术……各代人作为其传统文化而接受下来的知识与想象作品往往不是、而且必然不单单是一个阶级的产物……一个文化的范围,它似乎常常是与一个语言的范围相对陈,而不是与一个阶级的范围相对称……”

“只要一种文化仍然还在生活中被人们实践着,就不能把它简化为人工制品”

“然而文化又不只是一批知识与想象的作品而已;从本质上说,文化也是一整个生活方式”

“工人阶级文化……而是基本的集体观念,以及从集体观念而来的机构、习俗、思想习惯和意图”

对于文化的共同体:团结观念战胜服务观念,遵循生命平等的原则,即扶持文化自然生长


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