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安三万里》的史料问题
且不论影视改编的范围该怎么定义,该协会口中所谓的史实也有异论:
1、关于杜甫
杜甫的确出生于河南巩县,祖籍湖北襄阳。但电影中从未提及其出生于何地。电影中杜甫的台词是“杜甫,京兆人氏”,高适的回应为“原来是京兆杜家”。唐人通常以郡望代指归属,如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这一点在影片中也有所提及。杜甫出身京兆杜氏,名门望族,是魏晋名将杜预之后。在其文学作品中也有自称是京兆杜甫。如“维唐广德元年岁次癸卯犯九月辛丑朔二十二日壬戌,京兆杜甫,敬以醴酒茶藕鲫之奠,奉祭故相国清河房公之灵”——出自《祭故相国清河房公文》;“维年月日,外孙荥阳郑宏之、京兆杜甫,谨以寒食庶羞之奠,敢昭告于外王父母之灵”——出自《祭外祖祖母文》。电影中自称京兆人氏有何不可。况且后世白居易在《读邓鲂诗》中写道“京兆杜子美,犹得一拾遗。”是不是也要向白居易发律师函呢?


2、关于李杜相见
该协会称电影故意将李杜初次见面的地点从洛阳安排到长安,然而电影中相关片段分明是为了刻画杜甫《饮中八仙歌》描绘的情景——“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电影中李杜二人根本没有对话,何谈刻意安排二人相识的情节。另外,所谓李杜二人初次见面于洛阳的依据是杜甫《赠李白》诗中一句“二年客东都”,这句诗中是怎么能看出来是二人初次相识的,同时也没有具体的史料明确记载二人初识于洛阳。虽然有后人考据出二人初识于洛阳,但也有不同观点。如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李白研究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郁贤皓在论文《李杜交游新考》中认为“李杜初次见面的地点绝不在洛阳,而在梁宋间”。
3、关于一日三绝
该协会声称援引《唐朝名画录》中记载,称吴道子的画,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在洛阳城内“一日之内,获睹三绝”,时人称为“一日三绝”,借此批评电影将一日三绝的情节安排到扬州而非洛阳。然而,根据《新唐书 文艺传》记载,唐代三绝由唐文宗向全国诏书御封,即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两部书中记载三绝有所不同,史实尚且不能确定,何谈违背史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