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的人,注定会被这个问题困扰一生,解决办法只有一个
众所周知,人类赖以生存的四大基本要素是:阳光、空气、水以及磁场。然而很少有人会意识到:“爱”,同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元素之一。
如果说阳光、空气、水和磁场为人类肉体的存活提供了必须的养分,那么,“爱”则是人类精神存活所需的养分来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爱,无异于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口粮”。
然而这口珍贵的“口粮”,却并不是人人管够、甚至不一定人人都有。因为有的人很可能打一出生就已然被刻入了“缺爱”的基因。

一个人之所以“缺爱”,往往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的是“不爱”、有的是“不懂表达爱”、还有的是是“爱而不知”······无论如何,对于“缺爱”的人自身而言,他们再明确不过的一件事情便是,自己可以感知到的“爱”,分明是极其微薄和匮乏的。
因为“爱”的匮乏、因为精神“口粮”的短缺,缺爱之人往往不得不面临一个极有可能困扰他们一生的共同难题,那就是:他们将很难与人建立长久、稳固的联系,尤其是亲密关系。
原因就在于,缺爱的“基因”常常会不动声色地吞噬一个人的信任,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他人。而这种信任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相信自己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好感。
缺爱的人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便是对自己缺乏信任。
因为从来没有获得过明确的、足够的爱,故而他们也就根本没有任何依据可以坚信自己拥有被爱的资格和能力。反倒是不被爱的体验,让他们在内心深处无比确信:自己并不值得被爱。
他们会想,如果自己果真值得被爱,为何会一直受人忽略、被人冷落呢?
这正是缺爱之人心中最难以修正的一条情感逻辑。
但这是他们的错吗?当然不是。
毕竟对于自己从来不曾见识和体验过的事物,人们通常连一个模糊的概念都尚且难以把握,又怎么可能对之抱有一份不可撼动的笃定呢?这就好比让北极熊相信企鹅的存在一样,分明无异于是天方夜谭。
因为不相信自己“值得”、更不相信自己可以“获得”,所以缺爱之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往往是自卑的、胆怯的、懦弱的。他们不敢期待别人的接纳和认可,更不敢“奢望”别人的兴趣和好感,于是只好小心翼翼地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甚至抗拒与人过多往来,原因便是担心被人发现自己不值得被爱的“真相”。
这种被动、逃避以及自我否定的心理,对于人际交往而言自然是有害无益。
2、对待亲密关系就像小孩子放鞭炮,既渴望又害怕。
缺爱之人不但对自己缺乏信心,对他人更是几乎毫无信任可言。因为不被爱的“经验”不但会让他们低估自己被爱的能力,而且还会让他们低估别人爱的能力。
过往那些不愉快的记忆,很容易让缺爱之人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别人对自己很难抱有爱和善意,所以别人并不值得信任和亲近。

于是他们便近乎本能地时刻保持着对他人的警惕和距离。
然而事实上这与他们内心真实的意愿却分明是背道而驰。因为再没有人会比一个缺爱之人更加渴望爱的滋养和守护。
每个缺爱之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片巨大的“空白”,这是爱的伤痕、也是对于爱的呼唤。
每个人都需要爱,就好像我们都需要阳光、空气、水和磁场一样。而缺爱之人对于爱的需求往往更甚,因为他们一度匮乏。
他们急切地需要让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片空白变得充盈饱满起来。
然而与此同时,“他人”的“危险”却又不由得令他们望而生畏。
一方面,他们对他人之爱无比憧憬和向往;另一方面,他们却又总是对他人充满防备和疑虑。他们就像站在一旁看别人放鞭炮的小孩子,内心跃跃欲试、行动却一再迟疑。
更“要命”的是,他们就算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跨出了心里的那道坎,可一旦觉察到一丝一毫的“拒绝”和“伤害”,便往往会从此掐灭了尝试的勇气。
3、永远在寻找“证据”。
“他爱我、他不爱我、他爱我、他不爱我······”
电视剧里的主人公们,总喜欢这样一边揪着花瓣、一边念念有词地揣测着所爱之人的心意。
缺爱之人在人际关系中虽不一定似这般揪着花瓣,但内心的忐忑却往往更甚。
因为对自己、对他人都缺乏足够的信任,所以他们总是需要不断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究竟是被爱的、还是不被爱的,是被认可的、还是不被认可的。
他们这样的行为,看似“神经兮兮”,其实却正是他们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体现。他们就像梁朝伟在《无间道》里饰演的精神高度紧张的陈永仁一样,只有依靠不断给自己“催眠”、给自己“定心”,才能在内心获得片刻的安宁。
而每当这种时候,他们总是比福尔摩斯还要“明察秋毫”。无论是一个眼神、一次微笑、还是任何一种微表情,他们总能尽收眼底,并很快作出爱与不爱的判断。
此时他们只要“嗅”到一丁点不被接受、不被爱的气息,往往就会倍感受伤和沮丧,再也难以对这段关系抱有最初的信念和热情,有的甚至还会因为过于羞愤、悲伤而当即选择“落荒而逃”。
4、无可救药的“玻璃心”。
高度敏感,是几乎所有缺爱之人的一个普遍特征。因为他们时时都在“侦察”、时时都在“求证”,故而他们的心思通常都极其灵敏,很容易感知到别人对于他们的态度和情绪。
这同样与他们不被爱的体验有关。

我们常常把那些内心脆弱、经不起批评和挫折的人形容为“玻璃心”。所谓“玻璃心”,顾名思义,意思就是内心像玻璃一样容易“破碎”。
可如果说别人的“玻璃心”还尚且是一块易碎的、完整的玻璃,那么对于缺爱之人而言,他们的“玻璃心”恐怕只能是一堆玻璃碎片而已。原因就在于,“缺爱”的他们,内心原本就是支离破碎的。
试想,原本就支离破碎的内心,又哪里还经得起任何的冲击和震荡呢?
这使得“受伤”成了缺爱之人的常态。
譬如他人偶然的一句重话、一次皱眉、一场愤怒,在普通人看来或许很快就可以烟消云散,或者干脆置之不理、一笑而过。而在缺爱之人心里,这却很可能无异于一场声势浩大的海啸和地震。每每遭受“肆虐”之后,内心便只剩下一片狼藉,凄凄惶惶、了无生机。
那么,缺爱之人究竟如何才能破除“缺爱”的咒语,为自己内心的困境找到转机呢?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缺爱的人,终究还是需要“爱”的呵护,方才能够得到彻底的“救治”。尤其是那种真诚、稳固、不厌其烦的爱,一旦将内心的“空缺”填满,那些精神世界里的创伤,自然便会逐渐痊愈。
不过生活中的无数事例也告诉我们,最有效的“药”,常常最难获取。与其坐等幸运之神的光临,倒不如“修炼”自我、积极“自救”。比如更专注、更用心地投入工作、学习,努力有意识地给自己的内心注入正向的评价和能量。如此,才能让我们的内心逐渐变得强大起来。而一个人通常只有内心强大,方能不惧“百病”——你觉得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