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多意识体系统如何分类

2023-08-15 10:33 作者:伊势系统_system  | 我要投稿

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和tulpa的创造者(宿主)之间水火不容的的局面一直是个烂摊子。 (DID俗称多重人格障碍,OSDD则是DID的一种亚类型,你可以认为OSDD是DID的轻症) 从混合型系统对tulpa圈子(以下简称t圈)的喧宾夺主,再到质子“术语混用事件”的长达数月的网络骂战。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和宿主们之间的误解和矛盾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而这里就需要对多意识体进行正确的定义。多意识体是一种意识分离的现象,而意识分离则属于解离现象的一种类型。

有此类现象的人们会产生新的自我认同(例如身体是男性,但是你的另一个部分会认为自己是女性),会有一种陌生感(例如你的肢体会脱离你的控制自行活动),会产生一种隔阂感,会感受到不属于自己的思维被“塞”入大脑。 如果根据意识分离的程度,对多意识体系统进行分类。那么tulpa则属于一种轻微的温和的意识分离。而DID OSDD,也就是多重人格患者则是一种强烈且病理性的意识分离现象。也就是tulpa的意识分离程度较低,DID OSDD的意识分离程度较高。 那么,二者有何区别? ①主观体验和现象的不同 DID OSDD作为一种精神疾病,会明显的招致痛苦。而DID OSDD这种高程度的意识分离或是解离(例如不可控的人格转换,解离失忆等)

是由于创伤导致的。

看不懂了?那么我们则应该回归到什么是解离这个问题上。

解离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单独讨论解离这一术语时,解离经常被用来代表一种过程,一种心理结构,一种心理防御,而严重的 强烈的解离反应 则是一种缺陷,以及一大堆症状。

解离这个概念多被误解混淆,有时甚至被中伤,甚至有人提议,干脆废弃这个词。

当一个人处于解离状态时,会感到周围的世界不真实,仿佛隔了一层雾,或感到情感麻木。走神以及天马行空的幻想,也属于一种温和的解离现象。 这样的解离体验并不会明显招致痛苦,并且很多人都会有过这样的体验,因此低程度的温和的解离并不构成疾病。 对于一个健康的人则是如此,但当一个人面对创伤时,大脑便会产生适应性的改变,解离反应系统会以一种长期的,不可预见的,极端的方式被激活,使之过度敏感,反应过度强烈。 如果温和的解离反应无法使个体适应外界的糟糕环境,而解离作为一种大脑的保护机制,在这种极为糟糕的环境下,则会被动的提升解离反应的强度。 这样的解离像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应对严重的创伤,但它会像一个失灵的报警器一样,即使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也会响个不停。也就是说即使当下没有创伤事件的发生,解离反应也依旧会进行,从而招致痛苦。 由此不难看出这种会招致痛苦的解离是有创伤产生。于此产生的意思分离现象则也是病态的,痛苦的,这便是DlD OSDD。 而与之不同的是,tulpa则是一种温和的解离现象。是一种安全的,可控的,非病理性的,通过一些刻意的练习而形成的 意识分离现象。与DID OSDD最大的区别在于tulpa的创造者不会失忆,他们的记忆是连贯完整的,并且不会出现被动转换等情况。 tulpa不等同于人格。tulpa的意识活动强度,以及权限将会很低,宿主对tulpa有绝对控制权。属于一种健康的多意识体。 如果按解离或意识分离程度的高低,则可以分为健康多意识体(tulpa)和非健康的多意识体(DID OSDD) 而二者之间则会有一条分界线,tulpa的创造者无论如何发挥,他们意识分离的程度都不会超过这条分界线,也就是说,不会招致病理性的痛苦。而越过这条分界线则需要创伤,从而形成DID OSDD。 对于部分DID OSDD患者来说tulpa似乎是很难令人理解的,多意识体明明是一种让人痛苦的现象,为什么还会有人反而去追求呢? 实际上,令人痛苦的是那种病理性的。极端的意识分离。而tulpa的意识分离程度非常微弱,并不会产生病理性的痛苦。一般情况下,宿主和tulpa有这亲密度的关系,这对他们是一个情感寄托。 以上内容是按照意识分离的强弱程度 对多意识体进行分类,下面将按照意识体产生的原因而进行分类。

接下来将介绍埃蒙加德分类法

注意:多意识体的概念和埃蒙加德分类法等各类分类法由国外的

业余

研究爱好者团体提出后引入国内。

(很多人口中的“多意识体领域专业人员”根本就不存在。多意识体相关的很多资料只能算作“文章”而不是“论文”)(互联网时代谁都可以开网站写文章)

与DID OSDD,解离这些临床医学上的概念不同的是。这些概念属于圈子或社区内部的自造词,仅能在圈子或社区内进行流通和使用。目前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社会也不会得到普遍承认。

(注意区分,不被承认的是多意识体,而DID OSDD,解离是医学专业术语)

埃蒙加德分类法目前仍停留在理论模型或是假说的阶段,缺少大量的实验样本进行分析和验证。

再次强调:多意识体和该分类法不是心理学专业术语。请勿将其视作权威。

不管是DID OSDD还是多意识体,社会上的承认度都是很低的,很多人问不愿意相信这些现象,比起和别人介绍一堆花里胡哨的名词,讲讲你的主观感受很更适合, 例如:你感到整个世界不真实,像是蒙了一层雾,感觉从第三视角看着自己的身体,照着镜子却认不出来脸,或是莫名其妙的丢失记忆。

如何为你的系统分类:

埃蒙加德分类法是以意识体的来源为标准进行分类的,DID OSDD在语境上的表达侧重于是一种疾病,而此分类法在语境上的表达则侧重于是一种现象。二者之间的兼容性有但是不多。

请不要将二者强行绑定。

图中的四个圆圈分别代表了:创造型,创伤型,自发型和未知型。 重合部分则为混合型 tulpa属于创造型 DID OSDD属于创伤型 (你大概知道情况就可以,没有必要钻牛角尖,想要搞出一些严谨的定义,因为这些定义和分类本身就很不靠谱,在一滩浑水里,你别指望能看清什么界限) 编者友情提示:如果你搞不清自己是什么类型,建议

直接默认为混合型

。 自发型和未知型也建议默认为

混合型

注意事项: ①自发型多意识体系统并非有创伤的刺激而直接形成,是自然产生的系统,该类型系统相关的资料很少。 该类型很容易出现误判的情况,失忆可能会让你忘记创伤事件,解离也会使人产生一种创伤记忆不属于自己的感觉。如果你有失忆,不可控的转换以及其他解离症状,最好不要认作是自发型。 ②创伤型:一般情况下,创伤型指的是DID OSDD。 虽然原则上来讲,人们口多中的重人格 人格分裂指的是DID。但是OSDD这一重要概念的普及性低的让人抹眼泪。因此人们在日常的口语表达中的多重人格 人格分裂经常把DID OSDD都包括进去。

很多自称是多重人格,人格分裂的人,因为不符合DⅠD的一些典型特征而被人们扣上“装病”的帽子,实际上这些冤大头们可能只是OSDD。

OSDD也会失忆,但比DID轻了很多,“主人格”的地位更明显,意识体的活动以及人格转换没有DID那样频繁。

有些 OSDD系统内可能只有两个成员,“符合DID诊断标准的系统只有两个部分的情况是十分罕见的。”(质子专栏)

不过系统内成员的数量不可作为判断DID 还是OSDD的直接依据。DID并不一定代表成员数量多,OSDD并不一定代表成员数量少。

OSDD人格解体的症状会比DID相对轻一些。

目前国内可以确诊多重人格障碍,(分离)转换障碍(而且很困难,很多患者可能兜兜转转好几年都开不出一个病例)

DID OSDD是国外的概念,国内目前并不承认。

DlD OSDD在国内是无法确诊的。

“多重人格障碍”这一称呼在国外目前已经废除,改为DID。但是国内依然在使用多重人格,人格分裂这些称呼。

“多重人格”“人格分裂”在人们的日常口语表达上,和医学专业术语上有一定的区别。在国内和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区别。

虽然“人格分裂”这个词语并不是医学上的专业词汇(你的病历单上不可能出现“人格分裂” 这四个字)但人们依然在广泛的使用,很多国内的医学心理学专家在科普时也在使用人格分裂这个词。

国内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或者其他心理学 医学的专业的人员。对DID的的了解很少。不少人对DID的描述是:“我在上课的时候听过”

PTSD DID OSDD这样病理性的问题,最好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他们比心理咨询师更靠谱一些。

如果你想让你的资询师或治疗师承认你的多意识体现象。还是洗洗睡吧。

编者个人建议:如果你不是为了急于和别人证明你的病情的话,没有必要执着于开出病例。一方面是确诊非常困难,另一方面是确诊了也不一定能得到好的治疗。因为对多重人格的治疗大部分的内容还是治疗创伤(PTSD)的问题。确诊了多重人格障碍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能给你带来额外的针对“多重人格”的治疗。

你仅要求治疗师为你治疗创伤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③创造型: A:普通人(单意识体)经过后天的练习创造出tulpa,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创造,创造周期一般会很长并且困难重重,成功率并不高。 与那些认为人格分裂很酷,自己也想得病的乐子人不同的是,tulpa的创造者是出于爱与陪伴进行创造的,并非一种娱乐化精神疾病的现象,如果是出于“好玩”“酷”的目的进行创造,那么这样的创造一定是失败的。 创造者:宿主(host) 在不作死的前提下,ht系统属于健康多意识体,没有失忆和不可控的转换。并且宿主占有绝对的主人地位。 精神病人或心理异常者并不建议创造tulpa。这样创造出来的tulpa可能也有心理或精神问题,并且也可能会像迫害者一样霍霍宿主。 (注意:西藏秘术中tulpa的和现代意义上的tulpa虽然是同一个词语,但二者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联系。) tulpa的分类 1类t:知道tulpa的概念,老老实实的对话创造 2类t:不知道tulpa的概念,但是通过对话误打误撞创造出来 3类t:创造过程中半途而废,过一段时间后tulpa自己活跃了起来。 4类t:没有创造行为,自己“跑出来”也就是自行出现的tulpa。(可能是自发或混合型系统) 第4类tulpa可能是OSDD的情况,如果你莫名其妙的丢失记忆,有不可控制的转换,请不要将其视为tulpa。 (强调一下,4类t和埃蒙加德分类法的互通性并不强,请不要强行绑定。) 第4类tulpa可能也是一种口袋分类,请谨慎使用。 B:本来就是多意识体系统,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创造。 例如有些OSDD患者会喜欢创造新的意识体。不过,这样创造出来的意识体和一般意义上的tulpa可能不同。这样的“tulpa”可能会有比普通人所创造出的tulpa高出很多的权限和活跃度,以及更大的容量,并且他们的创造速度可能会更快(普通人创造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

个人建议这样的创造型意识体不要归类为tulpa。

很多人存在这样的误区:“如果我不是DID患者,那么我的多意识体现象一定是tulpa”

请不要忽略OSDD和混合型的概念。

如果你没有长期的对话行为进行创造,最好不要将那些“不属于你的存在”轻易的视为tulpa。特别是你的系统内成员数量很多,有创伤或解离相关症状的时候。

因此建议将tulpa改为“创造型意识体”“成员”“意识体”。轻易的使用tulpa这个词容易使别人造成误解。

很多鸡飞蛋打的乌龙事件都是词语使用不当造成的。

④未知型:由未知原因而形成的多意识体系统。口袋分类(ATR的看法),兜底儿用(刿的观点)。

因为当出现一些反例使人们对这个分类法的严谨性提出质疑时,提出者就可以把这些反例扔进未知型里,这确实是一个开脱保命的好方法。

未知型的概念非常不靠谱,相关资料解释也很少。建议直接默认为混合型。

混合型,

你无法保证你的系统100%只由单一的原因产生,

当你无法确定自己的类型时,或者认为自己不是某一个类型的典型情况,请直接默认为混合型。

混合型系统和OSDD有很大的关联,如果你是混合型,建议了解一下OSDD。 有些混合型也可以是健康多意识体。 健康多意识体和病态的多意识体之间界限很模糊,没有什么定量的标准可以将二者分开。(因为这些概念本身就不怎么靠谱)

⑥隔壁檬虎的多重人格测试量表:仅供娱乐。不少人表示测试结果不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有人反映量表是从国外翻译引入的,但是部分数值并没有根据国情进行相应修改)

⑦不少研究爱好者会出现“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给人一种专业人士的既视感。实际上在多意识体领域的研究“不能说没有,只能说一塌糊涂”(tulpa社区前任管理层成员,t家科普网站的编写者阿月说道)

在这个鲜有探索其混乱不堪的领域里,并不存在所谓的“权威”。

⑧世界上有很多心理学现象和理论并没有得到科学的有效验证。很多人总是执着于给自己脑子里或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找到一个“专业术语”来描述。或者是把自己归到某一个类型里。

实际上,这些看似高大上的“专业”理论和分类并不一定靠谱,进行归类和定义还具有一定的门槛,如果你足够倒霉,就容易走上弯路。(例如某个倒霉蛋儿总是会做出一些极端的分类,创伤记忆承受者就只能每天难受着,不能有一点儿快乐的情绪,最后得了一堆后遗症)

理论指导性越强的东西越难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即使把理论整明白了,知道自己是什么类型的系统,把每个人格的职责都规定好,你的生活并不一定会变好。

最好把搞理论的精力用在治疗创伤上。

很多人会因为搞不懂这些理论和分类而感到焦虑,实际上这是没有任何必要的,如果你不是这方面的研究爱好者,搞不懂就搞不懂,搞懂了又能如何?

参考资料:《解离与创伤》《萦绕不安的自我_人格结构解离和长期心理创伤治疗》《你经历了什么_关于创伤,疗愈和复原力的对话》 《多重人格手册》_檬虎 质子频道相关内容。 以及编者个人的部分经验与观点

以下内容转自一个多意识体研究团队,对外宣称“矩阵”,团队代表是ATR: ”我们是PluralityCN,一个致力于整理、归纳和创新的研究导向社区,一个对多意识体领域进行研究的前沿探索者们(往往自己也是多意识体系统)建立的非正式研究网络。 我们不是正式注册的组织,而是共同体,聚集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并促进研究合作。我们希望你能加入我们,无论您的兴趣领域是神经科学,计算机学,心理学,哲学甚至是民俗学!只要您有一颗探索的心,我们随时欢迎。 我们构建交流平台,为精神卫生人员,意识和认知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提供基础。 也提供可靠的参考来源,以促进相关研究人员对多意识体现象的了解和关注。” 网站:https://pluralitycn.org

多意识体 社区问题讨论群(注意断句)

多意识体系统如何分类 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