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民航大学“‘乡村稼墙情,振兴中国梦’实践队”实践总结报告

2022-03-26 14:51 作者:清州68A离场  | 我要投稿

“‘乡村稼墙情,振兴中国梦’实践队”实践总结报告

这次的寒假中,中国民航大学组织了“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实践队在返乡之前细致的讨论,为真正的实践做出了准备。我们的实践队在天津疫情的平复之后,经过讨论并依据当时的疫情形势而判断,决定以各自在家乡自行实践的形式来完成本次的实践活动,并且取消了如进入养老院,小学等群聚性高的实践活动,转为相对安全的体验,理解农村的发展与变化,允许小范围的采访群众,居民来了解切实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振兴举措。

我们的实践发现

一、乡村振兴,“振”在人居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中变化的是环境,不变的是百姓对家乡的热爱。在回到家乡以后,村边的环境与以往相比已大不相同,一栋栋的土砖瓦房已变成了一幢幢华丽的小楼房,一片片的瓦砖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秀丽房顶。一条条无人问津的小水沟已变成了潺潺流水的秀美小河,有甚者已变成了承载着生态系统的池塘。曾经破败不堪的小山村已变成了风景秀丽的文化古村,到处都充盈着清新的气息,家乡旅游业的发展令家乡的景象一改如初。

 


二、乡村振兴,“振”在党的领导

与村民们的交谈中,我们得知村中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才得以改变的。在实地调研中,有机蔬菜大棚、特色农业、小工厂以及与互联网的联系都是在党的政策领导下实现的,农民伯伯说,跟着党走,会越来越好。走访过程中,队员们也真实感受到了党领导的方方面面,村干部们不断地将新想法与乡村实情结合,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同时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乡村发展“听党话、跟党走”的重要性,有了“领头羊”,才能走得对、走的快!

 


三、乡村振兴,“振”在生活幸福指数

在村民的叙述和多方面的走访观察下,村民们的幸福感大大提升,一些实践地的生活环境和方便程度甚至高于了城市。道路宽阔,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小汽车,出行方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活动中心设施更丰富。

 


四、乡村振兴,“振”在医疗保障的进一步落实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就医更加便利,新型的医院也在政府的资助下拔地而起,卫生条件和设施更加完善。同时,在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的当下,制定并完善了一套防护和上报措施,并严格遵守制度,确保人民的医疗保障。

 


五、乡村振兴,“振”在基础设施的普及

第三个是基础设施的大幅度完善。在之前,农村的基础设施远远不如城市,而这次的实践我体会到了农村基础设施真的是“大幅度”提升。以水来说,曾今村民们用的是井来取水,而现在在政府的出资下,家家户户也通上了自来水;公路也是由政府出资,由原来的石路变为了现在的柏油路;互联网也通道了家家户户;风力发电,健步设施,景色公园的设立更是丰富了大家的精神世界

 

六、乡村振兴,“振”在特色产业的兴旺

在乡村振兴中变化的是工作,不变的是百姓的朴实勤奋。实践活动中我在保证防疫安全的情况下走访了街里乡邻,与他们进行了交谈,得知以往守土如命的他们已经逐渐走出了土地,多方向发展自家的经济。大部分人已将土地承包出去,使得农田更加集中,统一种植再统一在多平台上出售,使农产品互联网化,使得土地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有的将自家的小院装修成“农家乐”设施,发展旅游业带动自家与村里的经济。有的走出了土地,开始去省会城市打工,不再守土如命,城市的风也逐渐吹向像我们这样的山村。这次实践让我感知了家乡的巨大变化,农人们并没有抛弃土地,而是与土地一起进步,一起见证着乡村的变化,一起见证着家乡的振兴。

 

七、乡村振兴,“振”在乡村文化底蕴

走访调研发现,乡村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保留了体现当地浓郁特色文化的传统和建筑物;同时,乡村注重培养了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一些乡村古训保留至今,也修建了文化宣传走廊,加强了文化建设。

 

八、实践的心得,体会与总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利用专业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在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知识,调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经历了此次的社会实践调研,以及走访调查,实践队员更加深入了解到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这次的实践活动是实践队员了解社会、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我们大学生也可以用自身的实践行动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为乡村的振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一次实践,第一次走访,第一次体验了策划方案,再亲身实践的感觉。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和提升。走访过程中的记录能力、资料整理能力、摄影、推送制作、文字编辑、解决问题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我们相信,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可以变得更好。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责任观和平等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理解了那些放弃高薪高职回乡深入基层的高知人士的选择。

 


中国民航大学“‘乡村稼墙情,振兴中国梦’实践队”实践总结报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