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理上,五味各归所喜之脏,以养其脏。在病理上,五味太过,则伤其脏腑之外合。如《
在生理上,五味各归所喜之脏,以养其脏。在病理上,五味太过,则伤其脏腑之外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酸伤筋苦伤气甘伤肉辛伤皮毛咸伤血”。且过食五味能使相应的脏气增强,损及所克制之脏的外合与外荣。《素问一五脏生成篇》就此论述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犒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气味治疗学
根据脏气的性能特点,可决定五脏的苦欲补泻。在治疗中,其气味顺其性者为补,逆其性者为泻。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朴之,酸泻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朴之,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
根据感受病邪的性质不同,在治疗中所适宜的气味也不一样。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云:“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根据病变所在的脏腑不同,在治疗中应选用不同气味的药物。《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亦云:“厥阴之胜,治以甘请,佐以苦辛,以酸泻之。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泻之。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
综上所述,气味医学不仅在《黄帝内经》一书中早已有其丰富的理论,而且涉及到人体的生理、养生、病理和治疗等各个方面,为后人研究和运用气味医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