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小萌舰体
蒙大拿级战列舰[1945]
设计年份:1945年
舷号:USS—BB—72
舰长:336.15米
水线长:325.8米(满载)
舰宽:43.9米
水线宽:42.5米(满载)
舰体高度:64米,水上高度:51.4米(满载)
上层建筑甲板上高度:前:15米,后:10米上层建筑宽:13.9米
吃水深度:11.1米(标准),12.6米(满载)
排水量:104600吨 (标准),118600吨(满载)
动力:12座Babcock & Wilcox高温高压重油锅炉,相比衣阿华级体积更小,出力更稳定
6座EX-Westinghouse改良型蒸汽涡轮机
稳定输出功率:318000匹马力(稳定)
最大输出功率:381600匹马力(增压)
传动:6轴、6桨(机械齿轮传动,对称分布)
舵机:3舵(半平衡舵,前1后2,对称分布)
满载时航速:31节(稳定),33节(极速)
满载排水量时舰用重油装满舯部两侧储油仓
满载载油量:13000吨舰用重油(满载)
最大载油量:20000吨舰用重油(最大)
满载航程:20000海里/15节(满载)
最大航程:30000海里/15节(最大)
满载时侧舷高度:7米
满载时舰首高度:11.5米,舰尾高度:8米
舰体结构运用无缝焊接技术,焊接率:100%
装甲板采用焊接/铆接结合方式安装
舰体涂装:B-65-A型标准海军蓝迷彩
最上层铺设60mm厚的硬化直纹纯柚木板
舰体外侧及舰岛上部焊有标准管状护栏
护栏高度:1.15米,管壁厚度:2.5mm厚的STS
弹射器:舰尾两侧各搭载一座高压蒸汽弹射器
舰载机:舰尾甲板共可容纳4架舰载水上飞机
(水上飞机可观测炮弹落点的水柱或搭载声自导鱼雷进行反潜作业)
全舰准乘人员共2950人,食物可储存40天份
战时准乘人员载荷达到3500人以上,食物可储存30天左右的份额,战舰的自持力为30天
上层建筑搭载6座MK37-A型高平两用指挥仪
(前后各一座,第一、第二烟囱两侧各一座)
舰桥后部的主祪杆与第二烟囱后部祪杆连接
装甲区长度:205米,长度占比:61%(全长)
舰体防护装甲重量占比:40%(标准排水量)
舰体垂直防护装甲:485mm—335mm
板高:5.5米,倾角:19度,材质为Class-A
侧舷装甲背板为32mm厚的STS
防崩落侧板为25mm厚的STS
舰中炸弹甲板:57mm+19mm厚的STS
艏艉炸弹甲板:57mm+19mm厚的STS
装甲甲板上方第二甲板:16mm厚的STS
艏艉防护装甲为38mm厚的STS
上层建筑装甲为76mm—19mm厚的STS
舰主水平装甲:内231mm,外241mm
材质为Class-B,背板为32mm厚的STS
防崩落层:内19mm,外25mm厚的STS
侧装甲以上剥被帽:57mm厚的STS
横向围板剥被帽:38mm厚的STS
排气烟囱:蜂窝状顶:406mm
材质为Class-B,孔直径:180mm
烟囱排气孔开口部占比60%
烟囱垂直外壁被51mm厚的STS装甲覆盖
防雷隔舱侧顶板:32mm厚的STS
储油舱内部防护板为22mm-18mm厚的DTS
防雷鼓包外部装甲为厚达25mm的DTS
舰体中部防雷隔舱单侧纵深:7.45米
舰体重心:横轴:稳定,纵轴:稳定
轮机舱壁:侧:324mm-127mm
倾角:15度,材质为Class-A
底部装甲为厚达32mm的STS
侧装甲背板为32mm厚的STS
顶板为32mm厚的STS
侧板为25mm厚的STS
内部侧底板为16mm—9mm厚的STS
弹药库壁:侧:356mm-152mm
倾角:15度—20度,材质为Class-A
底部装甲为厚达32mm的STS
侧装甲背板为32mm厚的STS
顶板为32mm厚的STS
侧板为25mm厚的STS
内部主炮防护壁为57mm厚的STS
内部主炮防殉爆间隔壁为76mm厚的STS
舰首装甲横向围板厚:533mm-508mm
舰尾装甲横向围板厚:457mm-406mm
材质为Class-A,背板为32mm厚的STS
侧板为25mm厚的STS
舰体内部侧底板为32mm—7mm厚的STS
舰首水线防护装甲:203mm-165mm
长:35米,高:4米,倾角:19度
背板为32mm厚的STS
舰艉传动轴防护装甲:508mm-356mm
长:30米,高:5米,倾角:19度
背板为32mm厚的STS
舵机防护壁:侧:457mm厚的Class-A
顶:254mm厚的Class-B
背板为32mm厚的STS
长:45米,宽:20米—15米
高:2.5米—4米
装甲司令塔:甲板上高度:17.5米
立面:650mm厚的Class-A
顶:356mm厚的Class-B
背板为32mm厚的STS
底部:76mm厚的STS
下部垂直通信线路侧壁厚:457mm
主炮:四座三联装MK-A型457mm/L47舰炮
弹种:MK3-A专用型钨合金超重穿甲弹
结构:硬质被帽—风帽穿甲弹
正:650mm+127mm背板,倾角:45度
侧:406mm—324mm,背板为32mm
顶:356mm+32mm背板
后:406mm,背板为32mm
座圈:254mm—152mm,背板为32mm
炮座装甲:650mm—457mm+32mm背板
主炮内部防殉爆间隔板:76mm厚的STS
每座主炮后部装载MK26-A型15米基线测距仪,安装最先进雷达,使用二元计算火控台
装填速度:30秒/轮
最大射程:42KM
穿甲弹高度:206CM
穿甲弹重量:1750KG
穿甲弹装药:35KG
穿甲弹初速:732米/秒
垂直穿深:600mm(20KM)
水平穿深:340mm(30KM)
装填角度:+5度处装填
俯仰角度:—5度至+45度
炮塔旋转速度:45秒/180度
炮管俯仰速度:12度/秒
炮管制退距离:127CM
发射药包重量:400KG(SPD)
主炮身管寿命:300发
主炮药室寿命:280发
副炮1:两座三联装MK16-A型203mm/L55速射舰炮
正:203mm,侧:127mm—102mm
顶:127mm,后:76mm
炮座装甲:165mm+25mm背板
副炮2:十座双联装MK16-A型152mm/L47高平两用炮
正:152mm,侧:102mm—76mm
顶:127mm,后:57mm
炮座装甲:127mm+25mm背板
防空炮1:十九座双联装MK33-A型76mm/L50高射防空炮
外部防护板为15mm厚的STS,搭载MK16-A型火控雷达及配套的MK56-A型射击指挥仪
防空炮2:五十六座双联装MK22-A型20mm/L70厄利孔防空炮
搭载MK24-A型斯塔克光学辅助瞄准器
舰体主装的防护能力(估测)
安全区:20KM-30KM
垂直防护:垂直主装甲带的485mm装甲内倾19度与超大和级垂直主装甲带的460mm装甲内倾20度的防御能力大致相当,舰体装甲盒的等效厚度为665mm最高品质装甲钢,炮盾的防护能力更高,可以防御20KM处超大和的510mm以及自身的457mm穿甲弹炮击
水平防护:舰体装甲盒的等效厚度为300mm最高品质装甲钢,但因为存在剥被帽效应,在面对被帽穿甲弹时,水平装甲的真实等效厚度实际约为340mm,主炮塔及指挥塔顶部的防护能力更高,可以防御30KM处超大和的510mm以及自身的457mm穿甲弹炮击
水中弹防护:轮机舱段可以防御20KM以上距离大和级460mm口径穿甲弹的水中弹攻击以及25KM以上距离超大和级的510mm口径穿甲弹的水中弹攻击,对于530mm口径水中弹的免疫区同样为25KM以上的距离,弹药库段可以防御20KM以上距离超大和级的510mm口径穿甲弹的水中弹攻击,对于530mm口径水中弹的免疫区同样为为20KM以上的距离
综合防护水平:战舰可以完全免疫20KM—30KM距离内超大和级的510mm口径穿甲弹的直接炮击,可以完全免疫25KM以上距离超大和级的510mm口径穿甲弹的水中弹攻击,战舰可以完全免疫25KM—30KM距离内H44的530mm口径穿甲弹的直接炮击,可以完全免疫25KM以上距离530mm口径水中弹攻击
(以上数据仅供参考,以异世界实际数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