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刀代笔,则艺术无精无骨?

现在是2022年7月18日20:21:21,晚上好。
最近有些疲惫。

所谓文艺
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部剧,叫《鹤唳华亭》。剧情如何已经记不清了,但自始至终都记得一句话:“一切文艺,不可为阴谋所用,一旦沾染,精神全无,骨气全无”。
我有个副业。虽然说是副业,但在没有主业的现在,副业也就成了主页。这便是代写文章。从小学生的短篇发言稿,到初高中的国旗下讲话和活动主持稿,再到大学的视频文案,最后到社会单位举办的演讲比赛……如果我说,全年龄段的全类文稿我都会写了,这话应该也不算错。不过这话绝不能说出口。一旦说出来,就会有人喜欢找反例来驳斥。不过虽然说是这么说,我自己也就是这种人。所以,倒也没什么好忌讳的。
坦率的讲,在我自己的视角中,我自己写的东西,只要是用心、全力写出来的东西,十分满分的情况下,我可以打八分半。比不上各大纪录片里堪称豪华和典范的文案,但也能算是能入眼,经得起推敲了。而目前为止,我自己写的东西除了捉刀代笔的成品之外,就只剩下这个没人看的小随笔了。
写单子的时候,我偶尔会想起那句话。我的文字充斥着一些还未散尽的少年意气、浮华美好。加之我阅读过的各类书籍、文章,自觉得文章写的还算可以。但是,不管接的稿子写的多好多棒,我却始终都感觉不到够上“艺术”这个级别。因为如果我在捉刀代笔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我这辈子顶天了只能成为一个文学匠,而非文艺家。一方面,在现阶段,我确实比较需要这样一份又能在家、又能相当程度上控制的副业来提供一定量的收入。另一方面,我的内心又愧疚于将“艺术”沾染上这些邪气。
捉刀代笔,这样的事情,不论有怎样的理由或借口,即使目前为止对这个领域也没有多少纠察的强度,但捉刀代笔,就是不算一件很对的事情。
我在出一些自己比较满意的句段时,也经常会怀疑自己这样的行为是否正确。但对于金钱和自由的双重渴求,又驱使着我继续将这一份稿子写下去。时至今日,我依然在这样的挣扎中向着未来前进。
所谓内向
我有一个特点。据我观察,这个特点还没有在其他人身上发现过。
我的性格,会根据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状态,而“脸谱”化。
听不懂很正常。因为我确实也想不出一句很清楚的话来描述它。具体来说,我在不同的环境中,面对不同的人时,自己表现出的外在性格也是不同的。
譬如,定义一个场景A:日暮西山,夕阳西下,空气中的温度刚刚好,四下无人,安安静静。我刚刚睡醒,洗了个脸坐在椅子上。
在这个场景中,天气晴朗,温度舒适,安静无人。此时我会卸下所有情绪上的防备。如果我在这个时候打开一个搞笑视频,我会非常轻易地笑出声。并且,也会更加情绪化。在情绪上也会更加敏感。
再定义一个场景B:中午时分,太阳高照,天气有点热,四下嘈杂,但都是熟悉的同学或者朋友。我上午刚跟他们一起出去散步,坐在餐厅里等着上菜。
在这个场景中,四周亮度很高,天气也有点热,环境比较热闹,但坐在一起的是熟悉的人。在这个场景中,我的情绪化程度会变得更低,没有那么敏感。如果给我看一个搞笑食品,我完全不会笑出声,脸上也不会有任何表情,只是会在心里觉得这视频还有点意思。
像这样因为场景和环境的区别而导致的情绪化上的区别,还有很多种情况。根据我的回忆,应该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或许是印象过于深刻,也可能是挫折确实太大没有顶住,我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情绪上变得十分奇怪。而且并不是很细微的变化,各个环境之间的区别对我的影响已经可以让我清晰的区分出我的状态和别人的状态。别人不论是在什么情况下,情绪化的程度大概都是差不多的(只是在深夜的时候情绪化会更明显一点)。说到深夜,我发现我的深夜emo程度会比其他人都高处一大截。
我还有一个很特别的情况。如果这一天中我的情绪不太好,状态也比较糟糕,只要到了晚上天气晴好的时候,走出门来,一边看着月亮一边发呆,心境就会完全平静。不论这一天中有多难过、状态有多差,只要来看看月亮,我就可以获得平静。效果之好堪比即时生效的游戏道具。
情绪化,在我书写文字、读写诗词的时候,就是一个绝佳的buff。我甚至不需要完全通读,只要用心去理解这些文字,我就可以在字里行间与百千年前的诗人们共情。我真的能感受到他们大江东去的意气风发,也真的能感受到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清寂惆怅。尤其是李煜,在读他的词时,内心真的会泛起一阵阵的难受和酸楚,最极端的时候甚至真的会泛起泪花。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是矫情吧...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因为在更多情况下,这一份情绪化更像是一个诅咒,让我更敏感,也更容易难过。

现在是2022年7月18日21:12:18。
如果可以用艺术流派来形容人的话,最适合我的是印象派,我如是想。
继续出卖自己的“艺术”了,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