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孤独六讲》:一个人的出众,是从孤独开始的,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一、情欲孤独
- “眼常见一切无限色、耳常听一切无限声、鼻常嗅一切无限香、舌尝遍一切无限味”。
- 情欲即感官,情欲就是欲望。
- 儒家传统文化宣扬 “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长期回避不谈情欲,不能正视情欲,人就会产生恐惧。
- 青春期的情欲,无人理解,无人倾听,无处表达,催生孤独。
- 追求或者等待,都是欲望。
- 情欲孤独,最重要的是勇敢面对、找到自己生命的本质、探寻自己想要的东西、并实现自我完成。
二、言语孤独
-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鸟语、狗吠都是在沟通
- 语言是美丽的。用来传达爱,传达友谊,传达安慰,传达鼓励
- 有生命力的语言才有力量
- 语言要有实践性、有生命力、有生活感
- 应酬寒暄的语言言不及意、空洞乏力
- 简单的语言有力量
- 语言变成太多文法、变成形容词、变成太多副词子句的时候,就会变得很装饰。装饰的语言,有修辞学意义,但离信仰很远
- 信仰的语言很简单,直见性命
- 精简的语言有力量
- 语言太多,会变成一种不自觉的聒噪;当被称为唠叨,啰嗦时,语言就丧失了力量
- 精简语言,善用语言
- 诗句是凝练的语言。一个文化最灿烂的时刻,诗句会变成语言里面最美的东西
三、革命孤独
- 革命本质的意义是人类在不断地改革、更新以及反省的过程
- “在习以为常的生活里寻找其他的可能” 也是一种革命
- 特立独行的人可能是先知先觉的孤独的革命者。他所信仰的、实践的力量无法被其他人理解
- 儒家文化里,对特立独行的人是恐惧的
- 社会需要对特立独行的人有特别的宽容、保护与尊重
四、暴力孤独
- 社会上的暴力现象,比如青少年飙车,本质是过剩的精力和能量无处释放和消耗,从而发展成了暴力
- 所谓的暴力其实是“社会暴力分子” 要证明自己价值和存在意义的一种行为
- 一个孩子常常会用负面的行为来引起大人的注意。如果长期被视而不见,就会发展成暴力
- 暴力、体力和生命力其实是同一种东西。旺盛的生命力被压抑、缺少释放的空间就会发展成暴力;被鼓励和适当地发展,就会转换成正面的力量
- 所有的人,所有的生命,或早或晚,或快或慢,都在修行途中
五、思维孤独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只是用来提供参考经验的,我们必须拿到生活里去印证,加入自己的思考,否则书就是一个假相
- 真正的思考是当拿来做我们生命的准绳和规范的时候,我们有很多的困惑,不能立刻找到答案的,才是思维的过程
- 所有伟大的哲学家,都会为后人留下引发后人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价值让人一生受用不尽。当后人思考之后,会在实践中坚持、变成他深信的力量
- 当没有对周围事物进行思考与印证时,我们生命其实是处于一个怠惰的状态,人云亦云
- 现在的社会教育缺乏思辨精神
- 思考者是孤独的,他思考的是无法回答、无法解决的问题
- 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尊重孤独的思考者的
六、伦理孤独
- 我们生活在儒家文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一个非常巨大的伦理结构中
- 伦理很温暖,有人情味,但也令人恐惧、窒息。母爱不仅仅是伟大、温暖的,也可能是一种暴力
- 一个社会,所有的伦理、所有的人情味,必须的一个前提就是尊重个体孤独
- 伦理孤独。我们把伦理当作一个借口,忽略了自己,没有去思考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人、要活出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在严密的伦理结构中,我们始终为父亲、为母亲、为丈夫、为妻子、为儿子、为女儿,甚至扩大到九族,唯独没有自己,个体的自我完全消失了
- 儒家的伦理让个人消失了,变成一个很大的大我。丧失了自我的生命是委屈的、遗憾的
- 我们的伦理应该允许个体活出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