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唐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我在少年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他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人事已经变化太多,只有门前那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涟漪的镜湖的碧水,还是旧时模样。 鉴赏: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舒写酒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名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做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明喜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人,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但是也是对比话,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变化的对比,语言习惯已经形成,虽然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的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乡音无改”即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宧游奔波达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而被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句自画像,转而为赋予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地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音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第二句尚属平平,没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来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底地凝合在一起。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好饮醇醪,入口很淡 而后劲儿无穷。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为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心疼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上的描写,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周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泊不改的衬影,下人是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无疑已变得越来越感伤了,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创作背景:天宝三载﹙公元七四四年﹚贺知章辞官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此时他已有八十六岁,据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这首组诗就是他回到故乡后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