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 因为小游戏,那天我退出了八个群

“难以预料”的小程序狂潮
4月19日,“全世界聪明人都在玩的游戏,快来试试!”一条标题吸引人的游戏推荐信息,拉开了新闻班群被各类小游戏推荐消息刷屏的序幕。
“因为一打开班群连着二十多条都是一样的推荐消息,看到大家都在玩,很好奇,就点进去玩了一下”新闻班的王琳说。然而在点进小游戏后,她发现这个游戏并没有标题说的那样需要技巧,“其实类似小时候玩的益智类游戏,用小球将标有规定次数的方块击中,击打到规定次数时就可以过关。”
但王同学发现,这样的小游戏却十分容易上瘾 ,如果无法通关,只需要将小游戏分享到微信群中,就可以继续游戏,拿取更高的得分,而玩家最后的得分将会按高低排名,和同样参与过游戏的微信好友们进行比较,这也解释了“小游戏程序刷屏”的现象为何出现。



小科普

微信小程序,简称小程序,英文名Mini Program,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
2017年12月28日,微信更新的 6.6.1 版本开放了小游戏,微信启动页面还重点推荐了小游戏「跳一跳」,你可以通过「小程序」找到已经玩过的小游戏。也是从这时候起,小游戏开始进入大众生活。2018春节期间,许多人按着手机屏幕钻研如何调到下一个箱子上、亲戚们讨论停留在水沟盖上可以如何加分的画面也成为一道特别的景象。



“小耍怡情”还是“狂点伤神”

17级的戴同学经常位居好几个微信小游戏排行榜前三名,
和大多数人一样,跳一跳是她接触的第一个小程序游戏。“那时候微信跳出来要更新系统,更新完小游戏也自己弹出来了,其实现在想起来有一种被强制消费的感觉。”戴同学前前后后已经玩了9款小游戏,而让她一直被这些小程序吸引的原因,她说是她心中的胜负欲,“看到名字在排行榜前列会有一种成就感”。
但是这种胜负欲让她经常不自觉的熬夜,不久前的晚上她一直玩小游戏,回过神来时时间已经不知不觉到了凌晨一点。
这种“不自觉性时间消耗”,出现在大多数中传小游戏玩家的身上。16级的问同学就有惨痛的经历:“我在坐地铁二号环线,玩着小游戏就坐过站了,还差三站就坐完了一整圈!”
17新闻学章同学也表示这些游戏太容易上瘾,因为微信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软件,只要一上滑就可以打开小游戏的入口,一旦没有事情干了收就会不自觉地打开它们,“有时候玩着玩着就忘记了正事,觉得挺不好的”她说。
同样因小游戏风潮烦恼的,是许多不喜欢看各类游戏“复活分享链接”的同学们。王琳说:“从4月19日班群里第一条分享信息开始,感觉学校里很多微信群都失控了,工作群、朋友群、闲置群,只要是可以分享的地方,就有人发这些链接”王琳说,这样不仅让一些重要的讯息被忽略,也很影响同学之间的感情,“有要好的朋友就在群里一直发,叫她不要再发了可是她不听,心里就会很反感。“
而后,以“还其他群清静“为目的、”专发复活链接“为功能的的微信群也应运而生,据了解,这样特殊”功能“的微信群不止一个,而在小编加入的”!CUC小游戏分享群1“就有150位群成员,在4月27日周五早晨9:20到9:30这短短的十分钟区间里,就有120多条游戏链接分享消息新增,其中不乏许多应该正在上课的同学们参与。


小游戏风潮,是否经久不衰?
在班群里有第一条游戏链接出现后,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多月,王琳表示有了专门的小游戏分享群之后,乱刷屏的现象好了很多,也有许多朋友跟她说,很多小游戏已经“玩腻了“、”没了新鲜感“。
16级的哞哞说自己像“佛系”小程序游戏玩家,欢乐球球、神手、弹球王者、跳一跳,这几个游戏是她在玩了两个星期后,“筛选”并且仍在玩的小程序游戏。哞哞觉得有一些小程序游戏给人“粗制滥造”的感觉,因此“弃”了一些游戏,而不是疯狂上瘾。
17新闻的章同学也说:“男朋友上次看见我出去看演出的时候也一直玩这个游戏,他就觉得挺不好的,我听了他的意见以后也反思了一下,确实把时间花费在没有意义的排名上挺傻的,为了这个浪费了去享受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间。“
而当谈及小程序是否会泄漏个人隐私的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表示没有关注。但值得注意的是,每款小程序在一开始登陆时,均会要求用户授权头像、昵称等个人信息,可能还有难以轻易看见的附加条款,而防范意识较轻的同学大多直接点“同意“就开始游戏。哞哞表示自己关注到了这一点——“在进入新的小程序时,点击确认对方获取我的微信信息时,会觉得有点担心”,她也为此采取了一些行动:删除了一些小程序。


关于小程序的问题,
校豹也专门采访了CUC游戏研发社社长,
14级游戏设计专业高锦同学。



废时伤神的陷阱,更不要让它成为杀死我们群聊的凶手。

转自/中国传媒大学校报官方微信平台
编辑/黄钰霖 陈钦钦 陈涵旸 曲伸 张智雄
学生主编/许茂楠 赵东宇
责编/阎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