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傲慢与偏见》(8)—(12)
第8到12章是伊丽莎白在宾利家的“副本”。去反复夸赞已经提过的优点实在没什么意义,所以今后的进度可能会加快一些。
这几章的内容比较直白,通读一遍就能将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了解个大概。
为没读过这几章的人简单概括下:
(1)宾利姐妹:看不上伊丽莎白及其家人缺乏门第和教养,因为和伊丽莎白是情敌,所以时刻在达西面前说伊丽莎白坏话。对简是塑料姐妹情,因为想要嫁给达西,所以撮合宾利和达西的妹妹结成一对,从而方便“亲上加亲”。
(2)达西:虽然喜欢伊丽莎白,但觉得她的母亲和妹妹实在太粗俗,因此处在一种矛盾之中(这种情感今天也很常见)。
He really believed, that were it not for the inferiority(低等、劣等) of her connections(亲戚), he should be in some danger.
(3)伊丽莎白:作为姐控,只关心姐姐。知晓宾利姐妹的虚伪。虽然讨厌达西,却也不排斥和他聊天、打趣。
奥斯汀本人就是姐控,所以她写姐控肯定得心应手。
简单关注一下奥斯汀是如何编排这些感情的吧。
第八章:
(1)伊丽莎白因为徒步来到宾利家所以衣服都脏了,这为宾利姐妹提供了贬低她的新话题,并顺便嘲笑了她的亲戚们。
(2)伊丽莎白在简睡着后来到客厅——伊丽莎白不玩牌想要读书——交流到宾利先生的藏书——达西的藏书——达西的住所——达西妹妹的近况——交流怎样才算有才艺的女子——交流转变成争吵——被人抱怨说这争吵打扰到打牌了——众人闭口不语,没过多久伊丽莎白走出了客厅——宾利姐妹继续在背后说伊丽莎白坏话......
尽管文字可能不那么生动,但我相信许多人都能写出来(1)。这里值得关注的是(2),奥斯汀是如何做到让对话延续且不散乱的(有些像知乎对“如何与喜欢的人一直聊下去”这类问题里的许多回答说得那样)。
一些人在写对话时过于注重那些想要通过对话传达的信息,却忽视了对话进程本身要自然(不刻意)、对话内容要贴合对话这个场景本身(尤其是闲聊,内容要生活化)。
同时,对话结束的时机也很巧妙,我写对话的时候常常困扰如何让对话结束,这里是由对话变为争吵,争吵被打牌的人打断,场面安静下来,然后伊丽莎白走了......
顺带一提,在聊到达西的住宅时,“伊丽莎白被他们的谈话吸引住了,没有心思再看书了。”
第九章:贝内特太太带两个小女儿来宾利家探病,贝内特太太出了很大的丑却不自知,两个小女儿也很不礼貌。
“真是的,妈妈,你搞错了,”伊丽莎白为母亲害臊,便说。“你完全误解了达西先生的意思。他只不过说,乡下碰不到像城里那么些各色各样的人,这你可得承认是事实。”
“当然啦,亲爱的,谁也没否认过。不过,要是说这个地方还碰不到多少人,我想也没有几个比这更大的地方了。我就知道,常跟我们一起吃饭的就有二十四户人家。”
若不是碍着伊丽莎白的面子,宾利真忍不住要笑出来。他妹妹可不像他那么体念,硬带着神气活现的笑容望着达西。伊丽莎白想拿话转移一下母亲的心思,便问她说:自她离家以后,夏洛特.卢卡斯有没有到朗伯恩来过。
这对话写得真是活灵活现。因为没见识,所以贝内特太太引以为傲的东西在宾利眼里不值一提。我小时候(06、07年的样子?)家里不是很富裕,那时候觉得一两百的东西好贵好贵,还拿出去炫耀,现在想来...我在别人眼里和贝内特太太差不多。
第十章:
(1)达西在写信——信的风格和内容和写信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借达西之口引出宾利的性格(简单来说就是耳根子软、不果断)
这里提到达西经常写长信,为今后给伊丽莎白写的那封长辩解信埋下种子。
(2)达西请求宾利小姐和伊丽莎白为他弹琴,其后邀请伊丽莎白跳舞被拒绝
这件事完了之后,达西请求宾利小姐和伊丽莎白赏赐他一点乐曲听听。宾利小姐欣然跑到钢琴跟前,先是客气了一番,请伊丽莎白带头先弹,伊丽莎白却同样客气而倍加诚恳地推辞了,随后宾利小姐才坐了下来。
赫斯特夫人替妹妹伴唱。就在她俩如此表演的时候,伊丽莎白一边翻阅着钢琴上的几本琴谱,一边情不由已地注意到,达西总是不断地拿眼睛盯着她。她简直不敢设想,她居然会受到一个如此了不起的男人(so great a man)的爱慕。然而,假如说达西是因为讨厌她才那么望着她,那就更奇怪了。最后,她只能这样想:她之所以引起达西的注意,那是因为照他的标准衡量,她比在场的任何人都让人看不顺眼。她做出了这个假想之后,并没有感到痛苦。她压根儿不喜欢达西,因此也不稀罕他的垂青。
宾利小姐弹了几支意大利歌曲之后,便想换换情调,弹起了一支欢快的苏格兰小曲。过了不久,达西先生走到了伊丽莎白跟前,对她说道:
“贝内特小姐,你是不是很想抓住这个机会跳一曲里尔舞?”
伊丽莎白笑了笑,却没有回答。达西见她闷声不响,觉得有些奇怪,便又问了她一次。
“哦!”伊丽莎白说,“我早就听见了,只是一下子拿不准怎么回答你。我知道,你是想让我说一声‘想跳’,然后你就可以洋洋得意地蔑视我的低级趣味。但是,我一向就喜欢戳穿这种把戏,捉弄一下蓄意蔑视我的人。因此,我决定跟你说:我压根儿不想跳里尔舞——现在,你是好样的就蔑视我吧。
“实在不敢。”
伊丽莎白本来打算羞辱他一下,眼下见他那么恭谨,不由得愣住了。不过,她天生一副既温柔又调皮的神态,使她很难羞辱任何人。达西真让她给迷住了,他以前还从未对任何女人如此着迷过。他心里正经在想,假若不是因为她有几个低贱的亲戚,他还真有点危险了呢。
达西因为喜欢伊丽莎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难免留下痕迹。伊丽莎白聪慧,所以不能像二次元中的那些“迟钝”男主一样对爱慕者的行为视而不见。在这里,作者没有让她按照最普通最平常的方式去思考,而是让她钻牛角尖。同时,因为伊丽莎白的家人“低等”(inferiority),所以达西也在克制自己的感情,这让伊丽莎白对达西的行为作出其他解读提供了空间。
伊丽莎白的误解不仅因为伊丽莎白自己,而且因为达西的情感表达本来就不那么明显——这两点结合,让伊丽莎白的误解更令人信服一些。我一开始读到这里时觉得这块有些不自然,相比之前各式各样的人物情感,这里存在着明显的人工痕迹。后来注意到伊丽莎白的误解还有达西克制自己感情的因素,也就觉得这段不那么僵硬,从而达到这部作品的及格线以上了。
PS:尽管伊丽莎白讨厌达西,但她仍然认为达西是“so great a man”,并且“hardly knew how to suppose”这样的达西会喜欢她。
(3)第二天宾利小姐继续对达西说伊丽莎白坏话
第十一章的主角是宾利小姐、伊丽莎白和达西。一方面继续展现了伊丽莎白在达西面前不卑微怯懦,另一方面头一次明确点出了“傲慢”和“偏见”(尽管用的不是prejudice而是misunderstanding)
“当然,”伊丽莎白答道——“那种人的确有,不过我想我可不在其内。我想我从不讥笑英明恰当的行为。我承认,愚蠢和无聊,心血来潮和反复无常,这些的确让我觉得好笑,我只要有机会,总是对之加以讥笑。不过我觉得,这些弱点正是你身上所没有的。”
“也许谁也不可能没有弱点。不过我一生都在研究如何避免这些弱点,因为即使聪明绝顶的人,也会因为有了这些弱点,而经常招人嘲笑。”
“比如虚荣和傲慢。”
“不错,虚荣的确是个弱点。但是傲慢——只要你当真聪明过人,你总会傲慢得比较适度。”
伊丽莎白别过脸去,免得让人看见她在发笑。
“我想你把达西先生考问完了吧,”宾利小姐说。“请问结果如何啊?”
“我深信达西先生毫无弱点。他自己也不加掩饰地承认了这一点。”
“不,”达西说,“我没有这样自命不凡。我有不少毛病,不过我想不是头脑上的毛病。我不敢担保的是我的性情。我认为,我的性情不能委曲求全——当然是指我在为人处世上太不能委曲求全。我不能按理尽快忘掉别人的蠢行与过错,也不能尽快忘掉别人对我的冒犯。我的情绪也不是随意就能激发起来。我的脾气可以说是不饶人的。我对人一旦失去好感,便永远没有好感。”
“这倒的确是个缺点!”伊丽莎白嚷道。“跟人怨恨不解倒的确是性格上的一个缺陷。不过你这个缺陷也真够绝的。我真不敢再讥笑你了。你在我面前是保险的了。”
“我相信,谁的脾气也难免会有某种短处,一种天生的缺陷,任你受到再好的教育,也还是克服不了。”
“你的缺陷是好怨恨人。”
“你的缺陷么,”达西笑着答道,“就是成心误解别人。”
愚蠢、无聊、心血来潮、反复无常——伊丽莎白承认这些自己经常讥笑的缺点在达西身上并不存在,因为伊丽莎白对达西本身就有很强的负面滤镜,所以达西在这些方面只能说是无可挑剔。
顺带一提,伊丽莎白和贝内特先生经常仗着自己聪明就阴阳怪气别人,我前几天突然意识到,我自己也有这个现象,也因此,这两个角色的塑造更令我信服。
从剧情上讲,在伊丽莎白褪去对达西的偏见之后她就开始渐渐爱上达西了,所以尤其要在偏见得到澄清前就做好伊丽莎白爱上达西的铺垫。前面的“so great a man”“对达西的宅子感兴趣”等等......这些都是伊丽莎白看得起,乃至仰视达西的基础。
接下来的话可能有些扎心。德行(尤其是温柔)对于让对方爱你而言真不重要,哪怕讨厌也有可能转为喜欢,但如果对方看不上你,那一切就都没戏了。
第十二章是对这几章的总结,宣告这个副本正式结束:
贝内特家姐妹俩商定之后,第二天早晨伊丽莎白便给母亲写信,请她当天就派车来接她们。可是,贝内特太太早就盘算让女儿们在内瑟菲尔德待到下星期二,以便让简正好住满一个星期,因此说什么也不乐意提前接她们回家。所以,她的回信写得也不令人满意,至少使伊丽莎白感到不中意,因为她急于想回家。贝内特太太在信里说,星期二以前不能派车去接她们。她在信后又补充了一句:如果宾利兄妹挽留她们多住几天,她完全没有意见。怎奈伊丽莎白坚决不肯再待下去——也不大指望主人家挽留她们。她只怕人家嫌她们赖在那里不走,便催促简马上去向宾利先生借马车。两人最后决定向主人家表明,她们当天上午就想离开内瑟菲尔德,而且提出了想借一辆马车。
主人家听到这话,表示百般关切,一再希望她们至少待到明天,简让他们说服了。于是,姐妹俩便推迟到明天再走。这时,宾利小姐又后悔自己不该挽留她们,因为她对伊丽莎白的嫉妒和厌恶,大大超过了对简的喜爱。
宾利先生听说这姐妹俩这么快就走,心里感到非常遗憾,再三劝告贝内特小姐,说马上走不大稳妥——她还没有痊愈。可是简不管什么事,只要觉得对头,总是坚定不移。
在达西先生看来,这倒是条喜讯——伊丽莎白在内瑟菲尔德待得够久了。她太让他着迷了,迷得有些过分——再说,宾利小姐对她也不礼貌,而且越来越拿他自己开心。为了谨慎起见,他决定要特别当心,眼下决不要流露出任何爱慕之情,免得激起她的非分之想,以为她能左右他达西的终身幸福。他意识到,假若她真存有这种念头,那他最后一天的行为就至关重要了,不是起到助长的作用,便是起到扼杀的作用。他心里打定了主意,行动上也能加以坚持,星期六一整天简直没跟她说上几句话,虽然他俩一度单独在一起待了半个钟头,他却在聚精会神地看书,瞧也没瞧她一眼。
星期日做过晨祷之后,贝内特家两姐妹告辞了,大家几乎个个都很高兴。到了最后关头,宾利小姐对伊丽莎白骤然越发客气了,对简也越发亲热了。分手的时候,她先跟简说,希望以后能在朗伯恩或者内瑟菲尔德与她重逢,接着又十分亲切地拥抱了她一番,最后甚至还与伊丽莎白握了握手。伊丽莎白兴高采烈地告别了大家。
回到家里,母亲并不怎么热诚地欢迎她们。贝内特太太奇怪她们怎么回来啦,埋怨她们不该惹那么多麻烦,硬说简一准又伤风了。那位做父亲的虽然没说什么欢天喜地的话,但是见到两个女儿还真感到高兴。他体会到了她俩在家里的分量。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如果简和伊丽莎白不在场,那就没有劲,甚至毫无意思。
姐妹俩发觉玛丽像以往一样,还在埋头钻研和声学与人性问题,她拿出了一些新的札记给她们欣赏,还就陈腐的道德观念发表了一通议论。凯瑟琳和莉迪亚也告诉了她们一些新闻,只是性质截然不同。自上星期三以来,民兵团里又出了好多事,添了好多传闻:有几个军官最近跟她们的姨父吃过饭,一个士兵挨了鞭打,还隐约听说福斯特上校就要结婚了。
可以看到:
第八章主要是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感情线。
第九章让贝内特太太登场,不仅为这个副本增添了趣味,而且伊丽莎白娘家的粗俗是伊丽莎白和达西感情线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素。
第十章前半部分说到宾利的性格,这相当于发展了宾利和简的感情线,不是两个人的感情有所增长,而是说我们更加了解宾利这个角色,从而在后续剧情中不会对他的行动感到不自然。后半部分依然是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感情线。
第十一章是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感情线。
同时,宾利小姐这个角色同简和宾利、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感情线关联紧密,所以她的出现相当于在这两条感情线上的点缀。
所以尽管这个副本里的场景都很生活化,但总得来说仍然是基于既有情节的发展(并且像上篇专栏说的那样,为今后进一步的发展埋下种子),和主题也都密切相关。而一些作品里的场景虽然和主题相关,但发展得太过僵硬、太过依赖巧合,所以不是很好。
此外,与主线无关的贝内特太太、宾利小姐等角色都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