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假如你是一名记者,该如何去写作?

个人推荐指数四星。一本集结其他作者关于如何写好非虚构写作的文集,供稿者大部分为新闻记者,少部分为编剧、作家、自由职业者。
在我的固有印象中,有那么一群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某个组织暗访,只为报道事实真相,背上不爱国的骂名,因为他们揭露这个国家的腐败,这群人就是记者。读完这本书后,从侧面了解到,传统报纸、地方小电视台媒体记者行业的没落。 面对着与互联网结合的转型之路。
我的文字一直是口语化的且苍白,写的过程不敢称自己写作,倾向于说自己偶尔写字。这样我就不会有负担,在写字的时候常思考我的文字是给谁读的,是你自己,还是说你有特定类型的受众?我的文字就是写给自己看的,因为我的记性实在是太差了,常常读了这本书,就忘了上本书的内容,再加上我不爱思考,所以主动用这种方法逼迫我去写,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完全坦诚的剖析自己,揭露内心的阴暗处,如同脱的赤裸裸在大街上行走一般。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不用刻意的抒情和找话题去讨好其他人,写我想写的即可。而如果受众是特定的读者,由于编辑和读者审阅你的文章,具有即时反馈和外界压力,写作技巧会提高的更快。
非虚构类写作以故事为主,故事是一种打动人的方式,我们的童年是在父母的睡前故事下入眠,原始人靠篝火旁的故事度过漫长的饥荒,这当中蕴含一种神奇的力量。我最喜欢书中的一段话“因为过去要进入未来,所以有了故事。因为在深夜里,你会想不起你是怎么从原来走到的现在,所以有了故事。当记忆被抹去,当你除了故事就再无任何可以去记忆、可以被记住的东西的时候,因为要有永恒,所以有了故事。”
故事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联结体。如何才能讲好一个故事呢?
一、这个故事要讲什么。
关键的是这个故事的点子或者想法,或者,是它的概念,是否跟某种更大的主题联系在一起。人们都不喜欢。我能利用什么很快在一个场景中安插一个角色?怎么吸引读者?我怎么样让读者进入角色的思维,分享她的感觉?
二、调研、访谈。
如果时间足够,采访数量不能太少,每次采访完问自己我还应该去找谁?这个故事背后是否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在被采访者最自然的场景下采访是取得他们信任的最佳方式,比如跟他们一起坐公交出行和参加葬礼而不是饭店或者酒店。
一定要降低你的存在感,做到舍身在外,不去驾驭你的故事,不要万不要引领你的受访者,禁止诱导性提问,统计学中就有许多调查者通过改变提问方式误导被调查者。舍身在外往往也是最难的一点,在一段的时间与被采访者相处后,我们和他成为了熟人,被拉进他的世界,我们容易变成主观的人,失去我们的客观性。哪怕写文章用的是第一人称,但是,主角并不是我。主角是他们。最特殊的是当我们采访悲惨与痛苦的时候,这是我们最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客观揭示事实是我们的责任,另一方面如果不对悲惨的被采访者伸出援助之手,我们内心会陷入人性的挣扎。而往往悲惨与危险是很难区分的。凯文·卡特凭借饥饿的苏丹获得了1994年的普利策奖,照片上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同年凯文一氧化碳自杀身亡。
三、整理素材。
采访中最常用的工具是录音笔,几个小时的语音回头查阅时繁琐,我们需要把录音转换成文字。现在的人工语音识别发展的很好了,可以用科大飞讯或者谷歌语音服务把语音转化为文字。现场采访的同时你可能需要两个笔记本,一个用来记录可见、可触、可闻、听到的事实,包括衣着、场所、气味、声音,以及其他一些感官印象的细节。另一个用来记录你主观对于事件的想法或者灵感,也许这个笔记本你会用不着,但是有些灵感和想法是转瞬即逝的。
四、开始下笔。
当你写故事时,先写结尾。记住,结尾是你的目的地。当你已经知道你去往何处,剩下的文章就好写多了。你在结尾必须做四件事情:向读者传达出文章要结束的信号,强化你的中心要点,在读者翻过最后一页后在他或她心中引起共鸣,及时结束。而最好的结尾却经常做些别的事:他们会给出一个读者也没想到的、但恰恰打动他们的意外。 写好结尾有很多方法,一个好的结尾可以是: (1)一个生动的场景。 (2)阐明文章主要观点的、令人难忘的奇闻逸事。 (3)一个生动的细节,它象征着比它自身更大的东西,或者暗示故事可能的发展方向。 (4)一个用心安排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在这个结论中,作者亲自向读者讲话,说:“这就是我的观点。”
你书写的对象不能扁平,他们应该是丰满的,有着多种不同的身份,并不是单一的好人或者坏人。你描写的对象背负着和你一样沉重的负担,早上六点半的地铁,周围静悄悄地,他孤身一人去上班时,是哪一件事在折磨着他?你的对象的有所追求。一个骑士,一个公主,一个圣杯,一段冒险。从他的背后找到史诗般的故事。
把自己当笔当做一架摄像机,摄像中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推拉镜头、摇移镜头,跟镜头、升降镜头。在写作中我们把这称为心理距离,每一个场景里都在选择一个叙述距离——决定离行动有多近。从3米外、离地面约2.4米高的地方来着手的。比如:她站起来,穿过客厅,推开了门。雪花正在飘落。 我们可以再靠近一点,移到主人公的肩上:她伸直了蜷缩着的双脚,双手撑着垫子,从沙发上站起来。她飞也似的穿过前厅去推门,门吱呀一声开了,风发出呼呼的声响,雪斜斜地吹过门廊。
强有力的场景,无论是作者观察到的或是重新建构的,都必须包含几个关键元素。 (1)精确。所有细节必须百分百精确。要么你亲眼看到鬼魂从走廊下来,要么你至少有一个目击者——如果不是好几个。 (2)气氛。要让读者感受到场景,你要做的不单是描述事物的样子。声音、气味、温度,甚至事物的质地,都非常重要。 (3)对话。场景中的人物必须有对话或互动,不然描述就会没有生气。想想你是如何跟朋友聊天的。多少次你会说:“他跟我说,然后我跟他说……”我们这样讲故事,因为生活有时就是这样发生的。我们整天都在跟人对话。
在叙事性写作中搭建场景,无论虚构还是非虚构,要培养读者的即时感。这是一种运动感觉:你写,“她出了一场小事故”,读者们什么也感受不到;但如果你写,“她踏空了,一头栽到楼下”,读者就完全明白了。你写,“她闻到了玫瑰花香”,读者也会跟着闻到。你写“她在明亮的光线里眨了眨眼睛”,我们也跟着眯起眼来。场景设置会引导读者入戏。除了确定动作、对话和细节外,有力的场景设置还有许多特点。
立体感 试着列举一些细节和事件,好让读者感受到立体空间中的位置。你可以写,“窗外,一棵树在风中摇曳。”或者,“她在屋子另一头说话。” 简洁的时序,从最后一个可能的瞬间开始场景,砍掉所有偏离主题的行动,并且在行动结束时尽快收尾。这种设置场景的利落做法通常用于最后一遍草稿,因为作者此时必须明确文章的起伏与方向。
掌控时间。时间顺序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讲述的故事中自我定位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所有叙述性写作中,读者需要感受到时间流逝,但一定不能在时间中迷失。如果读者突然发现自己不知道是一周还是一年已经过去了,他们就不会再读下去。太多时候,作者用一种很笨拙的方式提醒读者,时钟在走,或者日历在翻动。加速或放慢时间与标记时间同样重要。
寻找你故事的引擎。引擎是勾住读者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同美剧里的To Be Continued。
五、坚持写下去。
没有人天生是作家,也没有人的第一稿就能够出版。写完第一稿的废话,需要不断的润色修改,删掉繁杂的部分,修改好几稿后即时还是很平淡,还需要坚持写下去,这使我们保持对世界的敏感,慢慢会越写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