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哲学系列(合集):西方现代哲学之父,胡塞尔的现象学究竟讲了什么?

【讲座笔记】小播读书·胡塞尔哲学系列
一、西方现代哲学之父,现象学大师胡塞尔
1. 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现代哲学之父胡塞尔
2. 胡塞尔的现象学提出了一种方法:回到事物/事情本身,初衷是找到纯粹的、不带偏见的意识领域
3. 现象学是一种思维的方法
4. 萨特哲学思想的起点是意识
5. 胡塞尔的老师布伦塔诺最早提出了:意识的指向性。胡塞尔从中收到了启发,了解到我们的意识一定具有意向性,意识的本质都是指向意识之外的事物,在此基础上,胡塞尔逐渐发展出了他的现象学体系。
6. 哥廷根小组
7.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l 第一阶段是以《算数哲学》为中心,是对数学和逻辑基础的研究;
l 第二阶段是以《逻辑研究》为中心,创立了关于意向性的现象学;
l 第三阶段是以先验唯心论的现象学
l 第四阶段是胡塞尔想生活回归的现象学
二、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吗?
1. 现象学里的现象是我们意识中呈现出来的事物,而现象学是一种使现象不受曲解并且在现象出现的时候进行正确描述的方法。
2. *现象的对立面是本质
3.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区分了现象和本质,将两者相对立。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并提出著名的“洞穴比喻”,洞穴外的世界才是理念的世界、真实的世界。
【赵敦华.西方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2-53】
洞穴之喻的内容: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
有一些特定的人,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这些器具就是根据现实中的实物所做的模型。

4. 西方哲学也就此进入了“二元对立”的发展路径,在此之后的西方哲学也就一直没能逃离这种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思维。
【笛卡尔的“我思”】
思考是存在的证明,即使其他事情都是虚假的或不可靠的,人的思考本身仍然是真实的。这也是笛卡尔所说的绝对自我,是他的哲学体系的起点。其中的“绝对自我”是笛卡尔哲学思考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一个不容置疑的、无法被否定的自我存在。笛卡尔认为,我们无法确定世界中其他事物的存在,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其他人、动物或物体。但是,当我们思考的时候,我们必须存在,否则我们就无法思考。因此,笛卡尔将自己的思考作为证据,证明了自己的存在。笛卡尔的绝对自我不同于其他哲学家的自我概念,因为它是从思考中得出的,而不是从身体、心灵或感觉中得出的。笛卡尔认为,这个绝对的自我是无限的、完美的、不可分割的,并与神的本质相同。在《第二哲学沉思》中,他认为这个自我是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是一个永恒的、无限的、完美的存在。它不需要任何其他物体或思想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因为它本身就是存在。这个概念对现代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西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康德的“物自体/物自身”(Thing-in-itself)】
康德的“物自身”(Thing-in-itself)是他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限制。在康德看来,我们的感知和理解受到我们的感官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因此我们不能直接了解事物的本质。换言之,我们无法直接知道物体是如何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而只能了解我们在感知和理解过程中所构造的经验。康德认为,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是物象/现象(Phenomenon),即我们在感知和理解过程中构建的经验,而非物自身。因此,我们不能确定任何物体的真实本质,因为我们无法获得它的绝对本质。在康德哲学中,物自身是一种超越我们能够直接知道和理解的存在。因此,康德主张我们应该以批判的态度对待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意味着我们应该怀疑我们的感官和理解能力,以免被自己的主观经验误导。总的来说,康德的“物自身”是一种超越我们感知和理解的存在,它提示我们必须谨慎对待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以避免被自己的主观经验所误导。
具体来说,“物自体/物自身”又可称之为“自在之物”,指认识之外的且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它是现象的基础,人们承认可以认识现象,必然要承认作为现象的基础的物自体的存在。自在之物作用人的感官,它是人的感觉的来源,;先天的时空形式整理过的感觉材料再经认识主体所具有的先验范畴的加工而形成科学的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这种知识更不是对自在之物的认识,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性必然性是人的主体所能动地赋予的。这样,知识同自在之物之间就永远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康德看来,人们为了把自己的知识不断推向前进,最终是要在实践上日益趋向道德的目的,故人必须努力追求对自在之物或物自体的知识,这时,自在之物就是人们出于理性的本性而设定的“理念”,即灵魂、宇宙和上帝。它们虽然不能被认识,却可以被信仰。康德承认自在之物是客观存在,这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他把自在之物作为人的认识能力所不能认识的、但又是存在的东西,又表明他哲学的不可知论、二元论,以及对宗教的妥协色彩。
5. 在胡塞尔之前,西方哲学充斥着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而胡塞尔则对此提出了质疑。对传统哲学的思维模式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其利用“还原”方法,试图找到哲学的起点。其开始反思人们在预设主客关系和现象本质之前,那个领域又应该是什么?对此,胡塞尔提出“回到事情/事物本身”
6. 对此,胡塞尔要求我们回到事物最初始的状态,在没有任何主观因素影响的时候,他将人为的因素都悬搁起来,剩下就是纯粹的意识,也就是事物在大脑意识中本来的样子。
7. 现象学的方法是一种还原和无限倒推的方法,他把哲学的起点无限往后倒推或者追溯,最终实现主体与客体、现象和本质的合二为一。
8. 现象学的方法有些类似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但有不太一样。
【黑格尔“绝对精神”】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Absolute Spirit)是他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化的超越个人的精神实体。这个概念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体现了他对于历史、文化和人类认知发展的理解。
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是宇宙中最高的形式,它是理性和文化的集合体,是包含所有存在的最终原则。这个概念超越了个人和个人的经验,是普遍的、超越性的存在。绝对精神的发展包括了自然、历史和文化的进程,从最初的简单物质形式到高级的文化表现,它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直到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概念之一,它与黑格尔的另一个重要概念“辩证法”密切相关。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通过辩证法的不断运动和冲突实现了自己的发展和进化。因此,绝对精神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绝对精神的概念对于现代哲学、文化研究和人类认知的理解具有深远的影响。
9. 在传统认知里面,现象和本质是两个维度的,人们通过现象的理性分析,去探究事物的本质。而胡塞尔的现象学告诉我们,在我们意识深处,现象和本质其实是在一起的(有如宇宙的“奇点”)。事物在意识间呈现的那一刻,事物所有的一切感官材料、特征、性质以及事物各种本质属性,都一并涌现出来。那么在捕捉意识中的现象的时刻,其实也是捕捉了本质,从直观中捕捉到现象,其实也就是捕捉到了本质。胡塞尔就此将被本质和直观联系了起来,提出了“本质直观”的概念。
10. 总结,现象学的现象有别于传统的现象(感性直观,即人类体验和感知到的一切,其并不包括事物的本质),其指的是事物现象出来的一切,既包括“感性直观”,也包括“理性直观”,既有感性材料,也有超越感性材料的本质。现象学中的现象包括了现象和本质。且这种本质是在人类的意识中呈现出来的。
11.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中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所说的“心”,指最高的本体,如说“心即道,道即天”;也指个人的道德意识,如说“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这比陆九渊所说的个人本心意义广泛。
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三、现象学的起点: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1. 意识的意向性,这一理念较为偏心理学,由胡塞尔继承至其老师德国意动派心理学代表人物布伦塔诺。布伦塔诺认为,心理现象或者意识的本质是意向性的,一切意识都是关于对象的意识。
【意动心理学派】
意动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息息相关。可以说,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是促成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直接动力。 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几乎同时产生,创始人布伦塔诺。
1874年布伦塔诺发表了著名专著《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在书中,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思维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思维活动,即“意动”,并将“意动”概念作为中心的心理学概念进行阐述。
布伦塔诺思想的来源之一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后者以为心理是灵魂的功能,生物保存生命的活动。每种心理活动有自己的对象:光是视觉的对象,声是听觉的对象,记忆对象是过去的东西,等等。布伦塔诺由此提出“意向性”概念,以为任何心理动作(意识)都指向对象,没有无对象的动作,也无没有动作的对象,对象(内容)和动作不可分开,都要研究,但心理学主要研究意动。 布伦塔诺思想的另一来源是康德哲学中的现象学思想。他和冯特都认为心理科学研究直接经验。布伦塔诺的学生施通普夫将直接经验分为四类,每类属于不同学科的对象。其中色、声等感觉和映象是心理内容,属于现象学;知觉、理解、欲望和意志等心理功能属于心理学。功能和内容不可分地各自独立于经验中,我看见红色,看为心理功能,红色为内容(现象),它们同时独立存在不可分开,心理学不能完全排除内容,但它主要研究功能。从此意动心理学又称为机能心理学。
2. 意动是意识的活动,意识一定是有对象的,因此意识的本质就是意向性
3. 海德格尔的哲学中的两个关键词:存在者和存在
【海德格尔的“存在者”与“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史就是一部“存在”被遗忘的历史。但是“存在”是我们把握不住的,我们只能面对“存在者”,哲学就要来理解“存在”是如何转化为“存在者”的。我们只能面对“存在者”,但是由于我们理解了“存在者”的来历,我们就会明白面对“存在者”时出现的矛盾。
“存在”就是康德所指的自在之物、物自体/物自身、本体,它只能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存在:物在未与“我”相遇之际。物在未与“我”相遇之际,就没有被我“化”,成为我在之物、具体的事物,它处于一种自在的状态,是一种没有规定性的存在。它只有“是”,而没有“什么”;只是“在”,没有“样子”;是一种未分状态、混沌之物,物的这种状态叫自在之物。自在之物就是“存在”。
“存在者”就是具体事物,在我们经验之中的所有实在的东西都是具体事物。“存在者”居于现实的世界中,是自在之物与“我”相遇被我“化”之后而生成的东西,我吃的苹果、用的电脑、坐的汽车、爬的山都是“存在者”。
4. 花是存在者,而开花的过程才是存在。
5. 无论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还是胡塞尔的意识,他们更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对象本身。
6. 胡塞尔所谓的“回到事情本身”,就是要回到我们一开始的纯粹意识指向的那个事物。事物本身就是意识的对象,但这里的意向对象并不等同于我们所见所闻的“物理事物”,其包括了外在的、想象的和不存在的对象。
7. 如果我表象一个上帝或者一个天使,一个智慧生物或者一个圆的四角形等等,那么这个在这里被指称的,和超越的都是被意指的,因此是一个意向对象;在这里,这个对象是否存在,是否被虚构,或者是否荒谬的,都无关紧要。——胡塞尔
8. 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意向的某物是一个观念性的对象,即使意识和外部实在,或者意识的具体内容没有发生关系,意识也因为它的“指向性”而保持了完整性和主动性。因为意识的指向性是它的本质,没有指向性的意识就没有任何意义。
9.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提出了两种存在:“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自为存在也就是人这种存在,而自在和自为存在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意识,是意识赋予了人这种自为的存在以意义,从而和其他的自在存在区分开来,在萨特的思想里面,意识是绝对自由的,也是盲目的,但意识也是具有指向性的,这一点他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里面的意识的特性。
10. 意向活动是赋予意义的活动,在意向活动中,即使是最简单的表现被赋予了意义和内涵。
四、现象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1. 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就是要避免我们陷入一种主客二元对立、现象和本质对立的这种思维立场去理解这个世界。还原到事情最初始的意识中呈现的样子。
2. 还原的方法有三种:悬置判断、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
3. 悬置判断/搁置判断,这一方法亦被称作“加括号法”,将东西放进“括号”,即“括号”里的部分我们先不考虑,先放一边,也就是先悬置判断、不做判断。
4. 胡塞尔的悬置判断是借用了古希腊后苏格拉底时代的怀疑主义哲学家皮浪的理念,所谓的悬置判断就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5. 皮浪的悬置判断有两个出发点:一方面悬置判断是为了避免陷入主观的错误判断中;另一方面,悬置判断也是对绝对真理的怀疑态度。
6. 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很难避免受到主观情绪及个人视角的干扰,很难做到绝对的纯粹。
7. 胡塞尔认为:在认识批判的开端,整个世界,物理的心理的自然、最后还是人自身的自我,以及所有与上述这些对象有关的咳血都必须打上可疑性的标记。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始终都是被搁置的。
8. 搁置判断的两种方法
(1)历史的括号法:对历史的知识进行搁置,即对过去的经验知识进行搁置,这一方法源自笛卡尔的“普遍怀疑”的精神,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提出,要获得真正可靠的确定的真理,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先否定和清空一切,然后在重新审视一个个思想和观念。但当我们在否认和清空一切的时候,我们唯一不能否认的就是这个正在否认的主体,这便是“我思故我在”,即我唯一可以确认的就是这个正在怀疑、思维的存在。
【黄然.现象学的起点——笛卡尔与“普遍怀疑”[J].中文自修,2022,No.640(21):54-55.】
普遍杯疑,并不是什么都不相信,也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而是一种方法上的怀疑。笛卡尔的怀疑,其对象是那些已有的认识方法和知识体系或命题,即一种对任何没有确定性、不可靠的知识提出疑问,并加以反省的思维方式。同怀疑主义不一样,笛卡尔式的怀疑是要求抛开一切成见,抛弃一切被直接认为真实的假设,从独立的思维出发达到确实可靠的东西。也就是说,笛卡尔怀疑的结果,或者说是目的,不是导向一种任何事物都不能被认识和理解的不可知论,而是要拔开层层不可信的和不牢靠的知识,最后找到一个无论怎样都无法被怀疑,即绝对确实可靠的真理。笛卡尔将怀疑视为寻求确实可靠真理的一种方法,试图通过怀疑找出确实可靠的东西。笛卡尔式的杯疑是从否定杯疑对象的存在开始的,而现象学代表人物胡塞尔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提出了“悬搁”理论,即将怀疑对象的存在与否这一问题也一并搁置不谈,这也让他避开了“彻底推翻笛卡尔曾经提出过一个惊人假设,即恶魔理论。他假设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外界事物仅仅旧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现实问题。但是,不论是“怀疑”还是“悬搁”,都松弛掉了我们在曰常经验当中对诸多事物确信的态度,将我们从固定思维中解放出来,能开拓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创新精神。
(2)存在的括号法:对当前的、外部世界的知识进行搁置,这里的“知识”同时也包含所有当下的感性认知,胡塞尔甚至认为“对自然世界是否存在也要先放一边搁置起来”,但其并非否认真实世界的存在,而是认为要使纯粹意识不受自然世界、自然科学的影响。
9. 我并非像一个诡辩论者一样,要否定这个世界,我并非像一个怀疑论者一样,怀疑它的事实性存在;我使用的是现象学的悬置,使我完全隔绝于关于时空事实性存在的判断,因此我排除了一切与自然世界相关的科学。——胡塞尔
10. 悬置判断的态度就是一种绝对中立的态度,一种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先将外部世界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过往的历史经验知识都放一边,而当这些直接的和间接的知识,以及不太纯粹的要素都被悬置起来之后,剩下的就是纯粹意识和纯粹现象了。
11. “悬置判断”继承了西方怀疑主义精神,但和传统的怀疑主义又有点不同,胡塞尔只是为了避免任何主观的,片面的因素影响到纯粹意识中事物的呈现,所以,其实也体现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口号“回到事情本身”,事情或者说事物本身是存在的,只是我们要回到纯粹意识中去认识它。
五、如何把握现象的本质,为什么婴儿更有天赋?
1. 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这两种方法都是基于悬置法的,知识在程度上不同而已。
(1)本质还原:通过搁置而使一般本质纯粹地、绝然证明地显现出来的现象学还原,具体的做法就是把有关认识对象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从而还原到纯粹的现象中,还原到事物绝对的自身,在直观中去把握事物的本质。
(2)先验还原:进行更加彻底的搁置,不仅把有关对象存在的信念搁置起来,还要把认识主体在世界中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也就是对意识存在的信念进行悬置,最后达到纯粹意识,也就是先验意识的领域。
2. 本质还原就是把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融合在一起,不要区分现象和本质,而是从意识中直观地把握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3. 什么是本质?本质相对于现象而存在。
l 举例:水杯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等直观要素是现象,而本质就是水杯是可以装水的。
4. 传统的认识论中,从现象到本质需要的是理性的推理和经验的总结。但在现象学里面就不一样了,用胡塞尔的本质还原方法,就是对现象的直观中,去把握本质。
l 举例:小孩第一次看到一个水杯,他不知道水杯是可以装水的,但是当小孩每次都看到父母用水杯装水给他喝之后,他通过对现象的总结归纳,发现了这个水杯的本质,是可以用来装水的,这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l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水杯的时候,就直接知道了水杯的本质,不需要经过任何经验总结和理性推理过程。
5. 现象学的思维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人类的直觉,因为人类长期接受的思维训练方式都是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式(比如日月星辰的变化中总结出农历时节,物体运动的变化规律总结出运动定律)。塞尔的现象学颠覆之处就在于,其超越了我们的传统认知,或者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超越。为此,胡塞尔提出了自由想象的变更理念
【李忠伟.本质知识的明证机制:胡塞尔论自由想象中的本质变更[J].社会科学,2021(11):113-124.DOI:10.13644/j.cnki.cn31-1112.2021.11.012.】
6. 按常理来说,我们很难直接从现象中把握本质,但是在“自由想象”的状态下则可以实现这一点。
7. 自由想象:自由想象是在人的意识领域发生的一种意识行为,是意识本身的特点,盲目性和随机性是意识的一种根本特性。胡塞尔认为,对于一个对象,对其进行任意维度的“想象”,不断“变更”想象的维度和内容,就会“发现”对象的本质。
8. 胡塞尔的“自由想象”跳脱出了“通过理性的思维逻辑去发现事物本质”这一思维惯性,而是以一种随机的、自由的联想的方式去认识事物。这个过程需要放下对当前这个对象的固有的认知,然后才能自由想象。
9. 从纯粹意识里面去把握事物的本质,通过自由想象的方式进行本质还原。
六、哲学的根本追求是什么?为什么胡塞尔超越了笛卡尔。
1. 本质还原采取了“部分搁置”的方法,把现象和本质融合起来,把过去的经验认知和个体的存在信念搁置起来,但并没有把认识的主体的存在的信念搁置起来,并没有消除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比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其用怀疑主义精神,怀疑过去一切认知的存在,怀疑一些物质的存在,但在怀疑之后,他再也无法怀疑,那个正在怀疑的,正在思维的主体。因此,他的怀疑还是不彻底的,因为还有“我思”,思维的主体依然存在。)
2. 胡塞尔的先验还原相较于笛卡尔的本质还原更为彻底,其不仅把有关对象、个体、物质存在的信念搁置起来,还要把认识主体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最后达到纯粹意识,也就是先验意识的领域,先于意识存在的领域。胡塞尔经由笛卡尔式的普遍怀疑路径,最终达到了“先验自我”和“先验意识”的领域,这把我们带到了意识主体之前的世界,这就是现象学还原“回到事情本身”的最终目的。
3. 先验还原的过程:
l 首先,悬置判断,是一种胡塞尔还原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方法。
l 胡塞尔开始了第一步还原,也就是“本质还原”。胡塞尔摒弃了我们主观判断、经验认知的影响因素,比如过去的历史经验和我们所理解的自然科学知识等等,把这些东西都先放一边,不作任何预设或在前提假设,让我们回到意识中,在直观中去把事物的本质。
l 其次,胡塞尔更进一步把意识和思维这个主体也悬置起来,回到意识和主体结合之前的领域,那个先验的、纯粹的意识领域,这里思维和意识是盲目的和随机的,没有任何主体存在,世界就像一片混沌,就像存在主义哲学萨特说的,如果没有“我”这个主体,意识就空气中的一缕青烟,就像一个外在于人和世界的幽灵一样,它无影无相、却又不敢寂寞、四处游荡,它就是:虚无。但这种虚无的意识和人的结合之后,赋予了人以意义,这是萨特名著《存在与虚无》的一个内涵,这是胡塞尔现象学对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
4. 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经由本质还原到先验还原,最终走到了一个先验的、纯粹的意识领域,称之为“先验现象学”。
5. 胡塞尔认为,纯粹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意向性意识,它具有意向性和构造性两个关键特性。意识的本质就是意向性,它天然会指向某物,先验现象学的“意向性”和我们理性思维和意识的意向性是不一样的,它超越了经验现象的意向性。先验意识就像一束光一样,它照亮的那一刻,对象也显现出来,换句话说,是意识构造了事物。这一点跟陆九渊所说的“吾心即宇宙”以及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说的“存在即是被感知”是非常类似的。
6. 胡塞尔构建的现象学体系非常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的,他比笛卡尔的怀疑主义走得更远,他的现象学融合了现象和本质,融合的主观和客观,打破了西方几千年的传统“二元论”的思维模式。而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还是追求世界的本质,这一点是没有改变的。
七、东西方思想家终究回归同一个主题
1. 早年胡塞尔一直希望把哲学打造成为一门严肃的科学,但在晚年的胡塞尔敏锐地意识到科学的繁荣给人类带来的生活危机,由此他提出了“生活世界”的理论,在一本《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这一本未完成的著作里面,胡塞尔提岀了“生活世界”的理论。他说:从生活世界岀发,通向先验现象学之路。
2.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回归生活,回归到对人的终极关怀上,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当时欧洲的科学危机,科学发展走向了极端;另一方面是胡塞尔晚年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见证了希特勒的上台。战争的阴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人们的精神世界开始出现巨大的空洞。人们开始不断追问“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类又将何去何从”?正是在科学危机和人生意义危机的双重影响下,胡塞尔晚年的现象学开始回归对人的生活,人生的本质等等话题大额探讨。
3. 《思维简史》一书中介绍了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科学思维经历的三次重要转变:
l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思维带入了人类社会,他的科学思维是以观察和分析为基础的定性研究;
l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欧洲的科学思维迎来了以此转变,以培根、伽利略为代表的科学家提出了定量研究,也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
l 再后来,随着牛顿提出的力学三大定律,物理学得到蓬勃发展的同时,其它学科也欣欣向荣,人类逐渐走入了“决定论”。人类的自信心空前高涨,甚至于有人认为,到了牛顿的力学理论,人类对于世界的探索已经接近尾声,离揭开上帝最后一块面纱越来越近了。
这个时候的科学已经走向了一个极端:科学精神追求的是精确性和客观性,科学家们以自然的思维态度,运用数学化的量化分析的方式,排除了一切的主观价值判断,去探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虽然得到了精确的结论,这个过程看似和胡塞尔提岀的“回到事情本质”的哲学精神是一致的。但科学的兴盛导致了人们生活岀现了危机,科学过分追求精确、可量化的结论,而忽视了对人自身以及生活问题的关注,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科学对人的意义就被切断了,就像近些年,随看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人和智能机器的变得越来越对立,在某种程度上说,人的价值和意义在削弱,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智能的机器人。
4. 在人生的根本问题上,实证科学对我们什么也没有说。实证科学正是在原则上排斥了一个在我们的不幸的时代中,人面对命运攸关的根本变革所必须立刻作出回答的问题:探问整个人生有无意义。——胡塞尔说
5. 胡塞尔强调:生活世界才是根基性的领域,以此为基础才能产生科学世界。科学世界立足于生活的世界,是对生活世界的理论抽象。
6. 胡塞尔的这种回归性与维特根斯坦很像。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起点是逻辑,终点是语言。其认为: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语言是命题的总和。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在前期的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中,语言有一种确定性,语言的逻辑可以描述一个确定的世界,或者说更纯粹,更本质的世界,带有强烈的“决定论”色彩。而到了维特根斯坦后期,他也意识到自己年轻时候犯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他对世界的理解过于抽象和理想化了,提出了哲学要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回到现实世界中,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说”。 维特根斯坦后期放弃了之前的,偏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学说,开始转向日常语言学派,注重语言的实际用法,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放弃了之前水晶般纯粹的逻辑,而回到了粗糙的、真实的地面上行走。
7. 总结:从纯粹的理性到回归现实是西方很多哲学家的共同点,不管是胡塞尔,还是维特根斯坦,还是海德格尔,他们年轻时都野心勃勃,提出过开创性的哲学思想体系,但到了晚年,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归了现实生活,开始注重对人生的终极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