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路径七色板,社会需要&擅长决策方向~
案例E
1, 顶级银行管培生,1年,实业
2, 融资管理主管,2年,实业
3, 投资副总裁,1年半,投资多领域
4, 执行董事,投资
有了step1,然后直接去打造行业理解力——没有业务专业能力的行业理解力,是虚的,太快了,就把后路都断了
业务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真正在的行业,行业中的底层规律和未来趋势能看懂,最后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适合行业的企业家特质,餐饮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企业家的气质和能力结构是完全不同的,每个行业有自己的打法,跨界很容易有问题,做投资就更是如此
走过一个行业的业务、行业、看人,才在一个领域里有认知优势,投资就是认知优势的变现,都没有与众不同的洞见和思考,怎么去做判断?钱凭什么你赚?难道世界是缺钱的?多少VC手上有钱投不出去
缺的是识别好项目的能力!!!!
搞定一个领域的投资能力,然后呢,一战成名~投出明星项目的投资人,身价立刻百倍,总是只能投出3~5倍或10倍的,没有很强的议价优势
有认知优势,发掘出好的标的,一战成名后,再去拓展第二个领域,甚至后面可以走第三个领域

建议:读金融学硕士没啥用,重要的是建行业真知,有时间找行业专家请教,行业的来龙去脉,发展趋势,典型业务模式和发展的坑,为什么有些业务模式不能用,底层是什么
聚焦一个行业,培养业务的专业理解,培养行业理解力,最后一战成名
少就是多,慢就是快,弱就是强,一百个普通项目,抵不上一战成名
(想想,什么时候是能有钱的时候——当你不缺钱的时候,你才能有很有钱的可能)

智能硬件行业
智能硬件是什么?硬件+app+云平台?这都搞不清,创业者如何做业务设计,投资者如何选项目?
能画产业链地图,和理解行业本质,是两回事
什么是硬件:帮人提高效率/提升体验/突破人力瓶颈的物件,重油污清洁/电脑/杠杆?
智能的意思,(百度了下, 一般认为智能是知识和智力的总和),所以,硬件本身就是智能
所以现在的智能硬件本身就是创造出来的名词伪概念,可以称为联网硬件,通过联网,突破单个硬件的智能化程度瓶颈
所以可以做判断,飞利浦的智能灯泡,家用灯泡本身的智能在于照明,搞app真心多余
所以做硬件,搞懂硬件本身的定义才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案例F
1,助理研究员,2年,长江水利枢纽研究
2, 理学硕士
3, 行业研究员,3年,桑德环境、东江环保50%以上投资回报
4, 投资经理,连续6年投资回报稳居行业前茅
有业务专业能力,再发育行业理解力,投资成功后再拓展其他行业

下篇:个人职业发展路口决策
选择三要素:是否社会需要,是否是自己擅长,是否喜欢
三中最优选,前二中次优选,不擅长一定要放弃
是否社会需要:从大势来看,社会价值大吗?职业分工没有贵贱,是平等的,但社会价值有高下,回报也的确不同——社会到底有多需要这个岗位
是否擅长:机会大和能否赚到这个钱,是两回事
情怀是喜欢——个人觉得前面两个要素ok的,第三个要素不ok的,在段位表里面的逻辑和我经验之下的逻辑是一样的——长板的发育就是先从喜欢,再到擅长,喜欢之下还要专注,才能打到长板,哪怕是绝顶天赋,不喜欢被压着去做,也少有能成为一生依靠的——我看很多艺人翻车,运动员职业生涯毁掉什么的,还有一个李云di。。。反正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社会不需要但喜欢到擅长,这要看社会发展趋势,比如郭德纲的德云社,要判断在你的有生之年,在战略耐性耗尽之前,社会会不会需要
喜欢的确会变——喜欢其实是基于初始认知,认知发展发展就不一定喜欢了
而刚开始不喜欢的,基于认知发展可能变得很喜欢,然后一直做到很擅长——擅长也会变——个人预感见众生我以后会非常擅长。。。。
社会需要也在变
每个当下都需要重新评估

路口决策原则
1, 顺势而为,现在时代巨变,农耕文明2000年,一两百年才累积出社会受益的科技成果,PC的普及花了30多年,智能手机只花了6年,产业机会会很多,如果对专业认知有更多的理解,对行业也会有更多的理解,未来行业边界模糊,因为业务属性相关的行业会融合到一起
PMP,媒体人天生就是在运营用户,所以他们后来天然适合互联网,业务本质一致
2, 宁缺毋滥,辞职之后不要赶紧找下一个,就跟失恋后别急着再谈,要是按自己的标准找工作,可能好几个月没收入,好焦虑,很容易坑自己
3, 不妄动,能不能换行业岗位呢,能,但是前提是已经做到比较顶尖,但有环境限制,换是想获得新的突破,但很多人是在行业岗位上混不下去了,逃避去哪里都一样
4, 不求快,不要跳七色板去看起来光鲜的岗位,坑自己
5, 不恋战,七色板是每个阶段都没有短板,能持续上升,当你在一个色板不错之后,要给自己创造条件去历练下一个色板的能力,比如早早升了高级总监,做了很熟练,不要停在舒适区
6, 否极泰来,如果你踩了很多坑,别懊恼,你就马上止损,爬出来

案例H
1, 项目管理,1年多
2, 旅行,3个月
3, 找工作,3个月
4, 做app策划,1年
4, BAT公司,游戏运营
第一步走错,走回到专业1,进了大公司
早踩坑是职场福利

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一行干一行
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都是爱情,最重要的是对得起当下,如果敷衍工作,其实是在耽误自己
为公司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自己,为自己一世

案例I
1, 人力资源咨询顾问,1年
2, 婚礼餐饮业事业部经理,2年
3, 互联网摄影平台市场经理,1年
4, 互联网公司供应链经理
第一份就做咨询,比较惨,因为没做过,其实要先懂业务再懂行业嘛,第二份也是没有业务,直接做运营,而且还换行,实业到服务业,第三份还是运营,但行业又换了,第四份重回餐饮
运营型的产品经理,产品经理一般是偏用户交互、用户过来如何互动,而是偏运营方式引导用户去做一些希望客户做的动作
互联网出现以前,上市公司十只有九是2B业务,销售成为CEO,因为业务性质就是谁能搞定客户,谁就最有话语权
互联网出现后,做产品的人起来了,大家发现,以前的产品体验是如此之差,以至于但凡互联网产品经理做一个产品出来,C端就趋之若鹜,互联网产品经理,就是CEO摇篮
不到10年时间,传统行业也抓了好的产品经理,去做好用户体验,进入到拼运营的阶段
运营本质是做服务,教育就是服务行业

案例J
1, 在校期间活跃,产品实习生
2, 产品经理
坑在于非核心业务,互联网金融公司做平台,关键是流量来和流量变现,市场获流量,运营+资产管理部门,上不去

案例K
1, 车间主任,3年,丰田
2, 设备行业项目经理,3年,西门子
3, 汽车零配件业研发中心项目经理,3年
4, 高级咨询师,针对中小微企业
制造业技术员,制造业车间主任,做咨询,全对,后续抓趋势,智能制造,德国4.0,美国工业互联网,中国智能制造
精益制造外企诞生了很多人才,单价不高,如果做智能制造咨询师,智能制造可以拿补贴,工业智能制造公司名录去接触,去学智能制造

总结下几个决策原则,可以归类为空间和时间吧
在空间感上——不断能力成长的需要,当能力卡点的时候,要死磕别逃避,当能力突破之后,要往上挑战别停留舒适区,业务能力之后get能看行业岗位本质,能去发现机会去抓住,但能力板块要按顺序循序渐进,跳板块就坑了自己
在时间感上——别只看一个月,最起码看一年,如果发现过往走错,别懊恼浪费时间,过去的沉没成本打捞不了的,赶紧规划当下能做的行动
总体而言,感觉是节奏感的把握,不要快,也不要停,不要跳,看长远一点,别回头,打磨自己,到真有能力看本质的时候,想抓的能抓的,就到乘风的时候了

关于自己,前面已经大概梳理了,就踏实的先往下走吧
非核心业务,和非核心岗位,在比亚迪的时候,就有意识到,差距真的非常大
选销售岗,是我喜欢的,也是擅长的,先今年把睡眠搞好了,身体底子打好,后面就路子宽了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