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艺创作为什么不能市场化

2023-08-24 10:21 作者:源稚空-_-  | 我要投稿

首先,市场化意味着身份的转变,从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变成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作者可以随心所欲,不用担心读者能不能看懂,但一个好的生产者必须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快速、持续地产出大量垃圾。 没错,就是垃圾,可分类的、源源不断的垃圾。因为只有垃圾可以做到工业化生产,而且越臭不可闻越能在第一时间吸引所有人的注意。 对生产者来说,制造垃圾是最佳策略:成本低廉、受众广泛、夺人眼球,更关键的是可以彻底淹没少数精品。质量在流量面前不值一提。 造成这种局面,根源在于市场。半数以上的消费者并不具备鉴赏能力,举个著名例子,红楼梦大家都知道,艺术价值极高,但稍微调查一下就会发现没多少人能看得进去,更别提看懂了。整个市场水平勉强算是接受过义务教育的程度,连灌水的高等教育都谈不上,在这种形势下进行高质量创作只有死路一条。 当然,我不是说教育会使人高贵,只有没见过的人才会以为里头是象牙塔。人类普遍存在两种倾向:造神与毁神,后者反映在消费端就是审丑行为。任何人都喜欢看到他人愚蠢的一面(我也不例外),稍微回忆一下你就会发现,所有听过的笑话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一点都不好笑,但发生在别人身上就能让你把眼泪都笑出来。人性的恶是共通的,无法改变也无须改变,因为这恰恰是文明发展的源动力——不过这是另外的话题,这里就不说了。 回到文艺创作上来。当前消费端是指望不上了,供给端则更不可能主动提高产品质量。质量提升意味着成本增加,若销量增幅有限则利润下降——别指望增量能覆盖掉多余成本,一来不存在高端大市场,二来爆款诞生都具备很强的随机性,增加成本只会减少容错让你死的更快。 综上,市场化不会带来更多精品,只会催生垃圾。最后再纠结一下定义权:消费者无权定义精品,整体水平太low;生产者更无权定义,达则店大欺客穷则无人问津。能定义精品的只有时间,假如一份作品从火起来之后又过了三年,依然还有忠实拥趸,那它就是成功的。比如我偶尔刷到一个几年前的视频,随便什么时间点进去都有人在观看,也有最新评论,那它依然有生命力,依然还活着。又比如假期追剧看番,如果是隔了三年五载依然有二创有热度的,那入了基本不会亏,绝对和新出的大火的观感不在一个档次。 只有时间能大浪淘沙,金钱不行。

文艺创作为什么不能市场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