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一战GM防毒面具・GM15
GM是德语防毒面具的缩写。一战中德国有GM15、GM17和GM18三种GM面具,数字表示推出的年份。GM也是德语GummiMaske的缩写,即橡胶面具,但仅指帆布覆胶材质的GM15。据说有一批GM15的帆布来自法国飞艇Alsace的蒙皮。如下图,1915年10月3日,这艘飞艇在 Rethel 附近被击落,全部乘员安然幸存而被扣押。由于橡胶短缺,GM17和GM18都是由山羊皮制作,称为Ledermaske,即皮革面具。

一、GM15
GM15是德国一战中的主要军用面具,也是GM系列的起点。它的一大生产商是著名的Dräger。1889年,J. Heinrich Dräger 和 Carl Adolf Gerling 在 Lübeck 成立了 Dräger & Gerling ,1902年, Dräger 的儿子 Bernhard 进入管理层,公司被命名为 Drägerwerk Heinr. und Bernh. Dräger 。
就像AK系列有AK47、AKM和AK74,AK47又有1、2、3型,从各种资料来看GM15也有4个版本。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由于缺少防雾气管、保明片等装备,腮部被设计得较为宽大,特别是第一种型号,好让士兵用它擦掉镜片内侧的雾水;没有进气阀、呼吸阀和通话器,气体进出都通过同一个通路,所以呼气时阻力比较大。
最早版本的GM15可能诞生于1915年的8月到9月间,被称为LinienMaske,即线条面具。这些面具产量很少,罕见而珍贵。1915年4月22日第一次使用氯气时,德国步兵只装备了浸过硫代硫酸钠和苏打的纱布,秋天时这些LinienMaske才被送到前线。LinienMaske的视窗由赛璐珞制成,经过了百年时间已经变黄;据说LinienMaske的外观都呈绿色,而不是其他GM15中常见的灰色。

第二个版本是BandMaske,即带子面具,在1915年推出。包括但可能不限于它的GM15在退役后用作Uebungsmaske,即训练面具,这些训练面具上有红漆作标记。下面这个的正上方加了一根头带

第三个版本是RahmenMaske,即框架面具或贴边面具。这种面具最容易识别。为了使呼吸更加容易,它缩小了面罩的体积以使呼吸更顺畅,滤毒罐接口的外径也明显缩小。在面具外缘缝上了一圈布条,Rahmen即因此得名。
下面是上述第二和第三个版本的GM15,同为2号尺码。左侧为BandMaske,右侧为明显小一圈的RahmenMaske。

一个RahmenMaske和它的面具罐。滤罐上的布可能是防止它受潮或污损的。

第四种于1917年3月推出,它采用内含金属弹簧的头带,以提升强度。这样的弹簧也被应用到GM17上。

GM15最早的滤毒罐是“Modell 1915",也有资料提到“Modell 21/8”。不管怎样,这些罐子是最原始的,内部装有单层浸渍了40%碳酸钾的硅藻土和活性炭。“Modell 11/11”是改进版本,维基百科称它是为应对一战后期的毒剂而生,然而从图像来看此型滤罐最早至少自1915年9月就有生产。一些罐子的“11/11”后面可能标有K、SS等字母。它由金属网分为3层,按照接触气体的顺序,第一层是浸渍40%碳酸钾的活性炭,中间是纯活性炭,第三层是浸渍40%碳酸钾、六甲基四胺和哌拉嗪的硅藻土。六甲基四胺也叫乌洛托品,是防毒面具中常见的除光气滤料。

面具储存在帆布袋或金属桶中。从左到右依次是1916年早/中期到1917年的金属罐。

在1916年6月29日的圣米歇尔山毒气战之前,奥匈帝国从德国购买了GM15,配发给皇家国民警卫队(奥地利语Kaiserlich und Königlich Landwehr,K.u.K.;匈牙利语Császariés Kiályi Hadsereg)。29日黎明时分,风向较为有利,奥匈帝国使用光气攻击意大利军队,对方伤亡惨重,约2000人被毒死,另有约5000人中毒。一些意大利士兵也试图用防毒面具保命,但只有对面奥匈帝国装备的GM15等面具能防护光气。然而风向变化又将毒气带回奥匈帝国阵地,导致己方约为250名士兵死亡,另有约1500人中毒。这次行动除了证明了毒气的威力和GM15的效力,没有其他成果。

与德国自用的相比,这些GM15的特别之处是面罩左侧和接口上有K.u.K.印记,尺码在生产日期的下方。
和德国、奥匈帝国同一阵营的保加利亚王国也购买了GM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