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计育韬著《硬核运营》导读:VI-品牌的身份象征|第一章

2023-08-31 14:45 作者:JZ多媒体解决方案  | 我要投稿

购买过《硬核运营:新媒体技术流养成》的新媒体人有很多,但能对每个部分充分掌握,并随着行业发展进阶理解的读者难寻。近期综合广大读者们的意见,在图书首版的 5 年后,计育韬老师现开设导读专栏,并结合部分直播活动,带领大家再次打开本书,结合当下新媒体发展共同阅读。


有 VI,不代表用好了 VI

这个小章节提到,如果问“可口可乐是什么颜色的?”或“蒂芙尼是什么颜色的?”,被问的人都会给出答案。关于这一点,计育韬老师特此想展开讲讲。

这是两个朴素,而高度口语化的问题,被问者不限于职业,可以是任何一个普通人。这意味着,VI(Visual Identity)的效力并不是在设计学专业层面去打动已经理解设计学 VI 概念的人——而是通过正确的设计学应用,能够打动处于非设计学领域的一个自然消费者。

这也就是为何,一个优秀的新媒体账号 VI 应用,会在用户扫过屏幕的一瞬间,得出“这一定是某某品牌账号”的结论——VI 所带来的品牌身份象征,是无需诠释,更无须专业化分析的。

所以, 你的新媒体窗口 VI 应用水平如何,时至今日依然可以用这一个如此直观的感受视角去判断,而不必深究与产品 VI 手册上的点点滴滴条例的应用合规性。


VI 之下的 Social Media Guideline

现在品牌的 VI 架构越来越庞大,针对各类 VI 衍生品的品类规范也层出不穷,但落实到移动端,它还有一个更流行的二次产物就是 Social Media Guideline。


编辑

有了它,针对企业自身具体的 Social Media 投放策略,它确实可以帮助岗位人员更好地基于 VI 开展规范的新媒体设计与运营工作。在前几年,计育韬老师也参与过包括腾讯、爱马仕等品牌的 Social Media Guidelines 修订工作,积累了相关的具体应用经验,这里陈列一个他认为当下通行最基础的指南手册框架:


编辑切换为居中

但是仅仅有一份手册就足以解决 VI 在新媒体端的呈现吗?这还涉及到岗位人员的具体使用方法是否得当,具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中正确取舍的能力。

举个例子,一家 Local 在收到 Global 的材料后,根据 Social Media Guidelines 的要求对将设计内容部署到网站或公众号/微博图文上,由于手册中客观标注了一些对于尺寸、距离的绝对值控制问题,所以在执行前端设计时,执着于如 px 等单位的应用,并因为不同机型表现出极大差异而苦恼不已。

但实际上,正如我在《JZCreative:计育韬:为什么vw单位比px更适合新媒体设计?》提到的,对于具备浮动适配性的 CSS 新媒体内容,本身行业主流就越来越多通过百分比、vw、vh 等相对单位进行适配,Social Media Guidelines 由于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无法覆盖到真正专业的当下行业领域中本身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新媒体人偏执于此,做不到从实际出发从用户体验出发,那么只会导致生产的设计内容适配性与兼容性极差。并且在会在未来终端硬件和前端开源语法迭代的进程中,这份设计将会变得越来越难以合理呈现。

再举一个例子,因实际效果需要,Global 要求为一个 video 形式内容增加一个代码性质的落版画面淡入,需要和视频自身落版有一定的叠加效果。这时候 Local 可能会纠结于是否可以适当增加视频结尾的定帧,以确保淡入画面不过分缩短视频自身落版的长度感官。但事实上从交互设计视角看,不对视频进行必要的修改反而是在破坏 Social Media Guidelines,只有进行视频结尾的定帧延长,才能让用户在真实体验层面感受正确的效果。

当然,这两个例子都只是 Social Media Guidelines 应用的冰山一角,新媒体人应当以 VI 为第一原则,在两者存在应用冲突时更遵循「用户优先」的原则。

因为 Identity 的本质,在于身份识别与认同,这是消费者视角的「识别」与「认同」,不是品牌方自己一厢情愿的自我归属。

内在规则存在的本质,是为了服务外在表达的效力,而表达只是手段,被感知才是目的。


-END-

计育韬著《硬核运营》导读:VI-品牌的身份象征|第一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