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这是一篇历史谣言溯源的文章。本人lofter@狐涉水。
摘要:灵感来源是本站UP0213的视频《我找到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出处,是易中天说的吗?》(BV1Us4y1i7X7),我认为他的研究方法太草率了,他甚至没有针对这个谣言的传播过程展开调查,整个视频更像是一种情绪输出,目的是让他的观众去痛恨他所谓“极端郭嘉粉”。为了反驳他,考据出这个怪论真正意义上的源头,我干了一件有点疯狂的事——检索迄今互联网上可见的一切关于“不死不出”的内容。至少这个研究方法比死扣易教授书里一句话的语法问题更加科学,更适用于解答这个问题。当然,我给不了各位0213式的情绪价值,真相可能是让某些群体不悦的。事实上,诸葛亮甚至不是这个谣言的受害者。
一、起始时间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检索了2000~2023所有关于“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后文称“不死不出)的内容。共检出约一百九十七万条结果。

显然,这个问题远比想象中要棘手。于是我根据时间段,将其分层,用逼近法一一排查。
①2000~2010。尚未出现“不死不出”的原话。
2007~2008年左右,初次出现有人假设“如果郭嘉不死,会怎么样”,并展开讨论,但是是围绕一款名为《三国曹操传》的游戏。

这款游戏的剧情设定,玩家可以选择放弃进军柳城(历史上是白狼山),改变原本郭嘉病故的剧情。如果这样做,则赤壁之战时郭嘉能够看穿孙刘联军的连环计。

这条问答题一样值得注意。题主说ta的同学认为郭嘉和you-know-who差不多,这是我能查到的互联网上最早将二者放在一起对比的①。这个答主的回答相当有趣,ta认为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因为郭嘉没有死就已经是改写历史了。据此贴,可知在当时的人眼里,去猜想如果郭嘉不死,和you-know-who交锋,是《三国曹操传》打多了的缘故,而不是看了《易品》。
除此之外,早在2010年就有人对郭嘉提出了质疑,其中不乏今天看来十分经典的一些观点,如曹魏谋士排行、附议和官渡隐身论。可见这些说法最早并不是为了反对“不死不出”而产生的。



②2010~2015
这一时期相当多基于“如果郭嘉不死”展开的讨论,并且初次与“you-know-who会不会出山”进行关联。


与此同时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比较炸裂的东西。。。

这个虽然不是“不死不出”的原句,但是实际内容是一致的。还有这种俩不懂历史的相互喷的。

同样造谣,问问题的明显小学没毕业,回答的人,也只能输出一堆没有史料证据的谣言。而且这些还不是孤例,他们不仅盯着郭嘉、典韦疯狂脑补if线剧情,也有说假如孙策周瑜不死,中国历史上会多出一个吴朝的。

还有这种神话魔改三国的。

可以说那时候网络键史画风就是这样的,在这帮若至的口嗨当中,产生“不死不出”这种暴论,简直再正常不过。
③2015~2020
这一段时间,“不死不出”论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爆炸,呈现井喷式发展。搜索结果叠了76页,为此,我又将其分为2015~2017和2017~2020两个阶段,进行考据。

最终确定,目前能被检索到的“不死不出”的原话最早出现于2016年。而反对“不死不出”怪论,嘲讽贬低郭嘉的也几乎同时间出现。

这些结果显示,郭嘉吹和郭嘉黑作为两股势力争吵交锋的历史由来已久,且其中细节远比某些人所说的要复杂。you-know-who的粉丝将you-know-who视作这场“战争”的受害者,将他们曲解历史、恶意抹黑郭嘉的行为美化为正义的反击,未必符合事实。
二、“不死不出”的传播
在确定此语的最早出现时间后,由于2016~2020的相关搜索结果极多,共有76页,所以我决定逐年检索,以探究其规律。
系统刨去重复条目后,得到如下结果。
①2016.1.1~2017.1.1。包括不相关的一些干扰内容,搜索结果仅有五页。
②2017.1.1~2018.1.7。内容足有21页,是前一年四倍不止。
③2018.1.1~2019.1.1。46页内容,且颇为繁杂。
④2019.1.1~2020.1.1。52页内容,干扰太多,真实的相关内容应该不到50页。
⑤2020.1.1~2021.1.1。58页内容,同样有很多干扰项。
⑥2021.1.1~2022.1.1。58页内容。
⑦2022.1.1~2023.1.1。73页内容。
即便存在如网页丢失、无关内容搜出等干扰因素,上述结果还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其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2015~2020有关“不死不出”的搜索结果只有76页,逐年排查之后发现,仅2016~2020的数据5+21+46+52+58的结果就远大于76,显然其中重复的内容是多的。这说明网络营销号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网民将郭嘉死和you-know-who出山两件相互独立的历史事件相关联,应该是在2010~2015左右,个人推测更精确的时间是2012~2014。“不死不出”原话出现在中文互联网是2016年,对这句话的讨论在2017~18年急剧增长。自16年起至今,相关文章对于这句话的态度一直存在正反两方,随着热度的暴涨,争吵变得愈发激烈,近年来又开始出现折衷派,试图调和双方矛盾。
营销号造谣、传谣的具体方法,UP主没脸鉴人曾经潜入yxh文案群做过调查,见他的视频《网络谣言为何打不掉,幕后黑手是谁》(BV18U4y1Q7Cx)。据他所说,这些文案写手都是一些业余赚外快的,他们写这些东西的回报极低,为百字一元,初期报酬周结,稳定合作超一月,转为月结。且用于创作一篇文章的时间连一天都不到。但是要求极多,既要查阅史料,又要有争议性、吸引力,逻辑缜密、严谨。在这种高要求、短期限、低回报的条件下,出现洗稿,量产假冒伪劣几乎是必然的。这是为什么互联网上很多历史相关的内容都是东拼西凑,以讹传讹。
yxh大肆宣传“不死不出”的原因显而易见,三国史和you-know-who都是流量,至于这个和三字相比较的人,是郭嘉还是王嘉李嘉不重要。
三、《易品》是否为始作俑者
我不认为易中天在这个谣言的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前所述,可以搜索到的“不死不出”原话最早是2016年,距《品三国》首发有大概10年的时间差,最早讨论如果郭嘉没有早逝的问题的,主要是《三国曹操传》的玩家。再者我认为易是否为“郭嘉吹”有待商榷。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易中天确实是最早将郭嘉死和诸葛亮出山相关联的,他可以视作是将同样发生在207年的两件事作为转折点,引发大家讨论的一个源头,但他不是这个谣言的制造和传播者。
我是一个异端,在我看来《易品》不是一部某老教授一时脑热胡乱写出的“翻案洗白”的作品,它的很多观点都能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找到出处。建国初期就曾经掀起过一阵为曹操翻案的风潮,引领者是我们的伟大领袖和当时的一些文史学者,当然那时候也有一些反对者,他们认为为曹操翻案就会导致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恶的说成是善的。不论如何,这样的翻案运动是有积极意义的。南宋以后,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曹操和魏国的风评急转直下,到了明清,已经完全是一种妖魔化的状态,这显然不利于人们去了解和认识真实的历史。某些人说古人重义,故亲刘,今人重利,亲曹。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古人重视封建正统,所以尊刘,今人重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重新以更加客观的视角评价曹操及其贡献。
至于去“黑”去“贬低”蜀汉,易中天所为显然不及这几位真·历史学者彻底:田余庆直言诸葛亮北伐和刘备出峡一样,是《孙子》所谓“縻军”;黎虎论述蜀汉平南中,连用三个“所谓”作为小标题……易的问题在于他的专业性不足,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家”,但作为一个中文系教授,易书显然在历史学的专业素养上是有所欠缺的,这也是为什么他有很多没有根据、主观臆断的地方。至于有些人说他是向某大国献媚的公知,我没有看到相关的证据,不予评价。《易品》当中那些有错误的、不准确的地方,或者有人认为的不恰当的评价,本质上是专业能力的问题,这跟他是不是五十万没有关系。
四、郭嘉和他的粉丝
有一些人认为,应该用粉丝行为偶像买单的原则对待郭嘉莫名其妙被吹捧的事情,似乎只要有所谓“嘉吹”发表贬低他人抬高自家的言论,他们就可以合乎情理地对一个历史人物进行刻意的贬低。但凡一个有基本逻辑推理能力的人,都可以预见,“不死不出”怪论的传播对于嘉解而言没有半点好处,这就是一个明目张胆的捧杀计划。反正yxh和大众看待历史的态度就像是看热闹,最后大不了送进“网庙”,又有一波热闹可看。
“粉丝行为偶像买单”主要针对的其实是依托粉丝经济的流量明星,这帮人的粉丝,尤其那些“中流砥柱”,通常背后都有经纪公司去组织它们做出那些行为,且粉丝的数量、消费能力,也确确实实跟偶像的利益息息相关。在粉圈文化变得如此发达和普遍之前,90s和00s的娱乐圈,“偶像买单”都未必适用,更何况一个公元三世纪的死人。显而易见,碰瓷营销不是郭嘉自己的意愿,他也不可能从中获益,仅仅依靠他的粉丝,这个谣言根本不可能有如今的影响力。所以我也不知道究竟是谁先开始产生出让这个古代“偶像”为现代人制造的谣言买单的想法,可笑至极。
我本人的态度比较激进,我认为历史就是历史,只有基于史料分析得到的评价具有说服力。无论以什么理由去粉饰,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逻辑,依照这个逻辑,任何人任何势力都可以用刻意截取的碎片去否认歪曲一段历史。要知道,郭嘉或者诸葛亮不需要我们去记住他,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需要去了解和铭记历史。
五、一点历史根源方面的猜测
从长期的人物形象的演变来看,“不死不出”怪论出现的根源是文艺作品构建诸葛亮的民间形象时,将原本属于郭嘉的一些定位和属性与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叠加。
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晋以来的人物品评和历史书写,从那时候起,世之论者就常常反驳陈寿评诸葛亮,甚至制造了不少传闻来解释陈寿的动机。《三国演义》等民间小说为诸葛亮杜撰了相当多的奇谋、奇事,但历史上诸葛亮主要是一个政治人物,定位类似于萧何,但是能力显然比不上。(崔浩就认为陈寿评诸葛亮为“管(仲)萧(何)之亚匹”有过誉的嫌疑,zgl北伐的后勤供应也很能看出问题,太喜感了家人们。)罗贯中这样的小说家显然没有恶意,治国理政哪里有神机妙算有趣,再者这些人的笔力恐怕也不足以使他们交代清楚诸葛亮有哪些善政,普通老百姓更是不愿听也难以理解。
这导致后人在区分民间形象和历史形象的时候,发现那些被小说和野史吹得神乎其神的事情其实并不存在,诸葛亮不是一个善于奇谋战无不胜的军神。而历史上真正做到"平定天下,谋功为高"的,是郭嘉、荀攸他们。但是,要知道具有良好的历史学素养的向来是少数人,而缺少专业知识的人对二者的疑惑便以“不死不出”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毫无疑问,这是误入歧途。但是作为问题的根源,那个挤占了不属于他定位的,享受了千年“二创形象”带来的红利的诸葛亮,在众人被误导时聪明地消失了。等到越来越多试图反对权威的普通人深陷于无解的泥潭中时,这位伪神的拥趸们,又将所谓正史作为武器,扮演起受害者的角色。着实有趣。
①其实古人就把这俩放在一起。北齐《邸珍碑》:“譬彼孔明,乃忠谋有尚;况兹奉孝,则弘虑未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