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德的工兵利器:一战德军17厘米中型堑壕迫击炮

1904年,
日军与俄军在我国远东地区的旅顺要塞展开了残酷的攻坚战。当时,攻城日军采用土工作业,不断地挖掘战壕迫近俄军的要塞。而俄军的传统野战炮和榴弹炮的弹道过于平直,难以对这类目标构成威胁,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日军一步步逼近。
这时,在俄军中担任炮兵军官的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大尉灵机一动,临时将一门47毫米舰炮安装在特种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带稳定器的超口径炮弹,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作为日俄战争的军事观察员之一,在这个领域颇有远见的德意志帝国自是注意到了这种火炮的价值。1905年,德国陆军要求莱茵金属公司为工兵部队开发同类型武器,以便他们快速撕开敌军战壕和铁丝网。1910年,新式工兵火炮在高度机密的保护下列装了前线部队。它就是本篇的主角:17厘米中型堑壕迫击炮。
17厘米中型堑壕迫击炮的德语全称是17cm mittlerer Minenwerfer,缩写17cm mMW,意为【17厘米中型榴弹投射器】,但有趣的是,该炮的真正口径是175毫米。该炮使用一种薄壳的50千克炮弹,装药量极大,爆炸力据说与法国陆军的194毫米榴弹炮弹不相上下!射程方面,该炮能把火力投射到750米外的目标,有人批评这种射程太短 ,但考虑到17厘米中型堑壕迫击炮是20世纪10年代的造物,再加上本身就是一种前线工兵破坏武器,所以射程并不是严重问题。
具体使用中,17厘米中型堑壕迫击炮只需要四个人就可以短距离拖曳,而且发射时也不需要复杂的提前工作,只需要把炮架轮拆卸后,安放在一个1.5米深的坑中即可。
1914年9月战争爆发后,德军很快就把全部116门17厘米中型堑壕迫击炮投入西线战场。
在一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星期,德军与法军在浓密的阿尔贡森林中掘壕对峙,德国炮兵发现自己很难在混乱的战斗中为步兵提供有效的支援。在近距离战斗中,德军的77毫米野战炮很难击中躲藏在树木与散兵坑中的敌人,而当德军炮兵把阵地后移,希望有更多空间可以让弹道更高一点的时候,却又发现自己会暴露在射程更远、射速更快的法军75毫米野战炮的弹幕中。为了解决这种困境,德军尝试着找来一些17厘米中型堑壕迫击炮,希望它们能够为步兵提供靠谱的帮助。
结果是令人惊喜的,德军步兵们很快发现17厘米中型堑壕迫击炮的各种优点,它的高角度射击不但可以严重杀伤躲在树木后面的法军,更重要的是这些火炮就在步兵身边,让步兵可以随心所欲地攻击自己中意的目标, 而不用再像以往那样依赖普通炮兵的帮助。很快,第5集团军司令威廉王储就发现了这些优势,王储说服威廉二世,允许他把自己的助手安插到参谋本部,主管克虏伯公司与莱茵金属公司发展新型迫击炮,让新型迫击炮迅速地从工厂中源源不绝地交到步兵手中。
看到堑壕迫击炮在阿尔贡森林中的卓越表现后,1914年12月开始,德国工兵部队在高层的授意下,开始把迫击炮单位从各个战斗工兵营中抽调出来配属到步兵单位中,每个步兵军中都有了一个由6门17厘米中型堑壕迫击炮组成的迫击炮连,而步兵师则是拥有一个由6门17厘米中型堑壕迫击炮和3门25厘米重型堑壕迫击炮组成的迫击炮连,火力要更强。
1915年,德军步兵开始放弃传统操典中所有人员形成一线同时从壕沟中跃出攻击的方式,而是在工兵迫击炮的支援下每次由小群步兵发动攻击、占领一小块几十米长的法军阵地、巩固阵地,然后一次又一次地使用相同的方法,直到攻占整次有限目标攻击的所有目标为止。这种步兵小组攻击法不但可以大量减少暴露在法国炮兵防护射击时的伤亡,更可以有效解决法军阵地前障碍物造成的困扰。只要有适当的准备,攻击部队事先进行反复演练,储备大量弹药,德军基本能在攻击中取胜。
德军步兵营、团或旅级单位大部分的情况下只是让阵地往前推进100~200米,需要射程范围内所有火力集中支援,由于普通炮兵单位在协调上不方便,通常负责射击敌人炮兵、预备队集结地带与指挥所、观测所等目标,在准备阶段中,堑壕迫击炮利用本身优异的准确性,系统化地射击敌军阵地上的观测所,掩体、机枪巢,,等把敌人的据点一个接-个地敲掉后,步兵从壕沟中出发,堑壕迫击炮则把所有火力集中在最接近突破点的法军战壕上,形成固定弹幕压制法军,当德军步兵发起最后冲锋时,两军阵地距离缩短到不到100米。 事实上,任何要利用炮兵射击敌人第一线阵地的一方都要冒着极大的误击风险。只有堑壕迫击炮在这种距离内有足够的精确度,迫击炮的弹幕则以计划突破点为中心往法军阵地两侧与后方移动,以协助步兵席卷敌人阵地,相对于传统炮兵准备射击要想办法清除一大片的障碍物,现在德军只要想办法清除--条窄窄的攻击路径即可,而要清开这么小的一块区域也不再需要大量的炮弹,几发堑壕迫击炮弹就可以清出足供数十名步兵前进的通道。而炮兵的准备射击目标区更小,不但让单位面积内的火炮射击密度更高,也能有效地节省许多弹药。
随着德军步兵战术的发展,他们发现自己愈来愈不需要普通炮兵来帮忙打败敌人,而这一切的倚仗自然是他们手中的堑壕迫击炮,甚至他们发动攻击的极限都等同于堑壕迫击炮的最大射程。由于当时的17厘米中型堑壕迫击炮的最大射程只有750米,所以德军攻占法军第一线壕沟后通常就已经到达了堑壕迫击炮射程的极限,而这种武器最初又是设计作为前沿工事破坏炮使用,并不适合快速机动,因此攻击通常在德军步兵攻占法军第一道壕沟后停止。
不过在1916年,莱茵金属公司推出了17厘米中型堑壕迫击炮的改良版,全称为
17cm mittlerer Minenwerfer n/A。该型号将炮管长度由原来的6460毫米增加到了7650毫米,射程也随之由750米提升到了1600米之远!!
与法国陆军相比,帝德陆军更喜欢使用堑壕迫击炮进行短暂而快速的集中射击,
但这并不意味德军不把他们的迫击炮集中使用。1916年,东线德军将各步兵师手中的迫击炮集中起来,临时编组成了【迫击炮旅】,该旅拥有550门堑壕迫击炮,其中130门都是17厘米中型堑壕迫击炮。战斗中,所有的德军迫击炮一字排开,以对付即将出现的线型目标,而当俄军步兵蜂拥到阵地准备射击时,就会成为德军迫击炮最好的攻击目标。
1918年1月1日,德国陆军最高统帅部要求在即将发起的米歇尔行动中大规模采用突击群战术,这意味着步兵部队要拥有更多的机动火力。1918年3月,德军在西线的步兵旅均拥有了由马匹拖曳的4门17厘米中型堑壕迫击炮,这些迫击炮在1918年3月21日的末日攻势中频频打击英国第3、第5集团军的阵地,给予了英国士兵严重的伤亡。
截止1918年战争结束,莱茵金属公司一共制造了2361门17厘米中型堑壕迫击炮,这些迫击炮在4年的战争中一直是德军工兵和步兵的火力支柱,让他们在前线战斗中有了足够猛烈的炮火协助。可惜,很多17厘米中型堑壕迫击炮都被战胜国销毁或是作为赔款送给他国军队使用,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少数德军二线部队还在装备该型迫击炮。
17厘米中型堑壕迫击炮 原产国:德国 服役时间:1910年-1918年 总产量:2361门 口径:175毫米 战斗全重:483千克 身管倍径:3.8倍(早期型)、4.5倍(后期型) 俯仰角:45度——90度 水平射界:25度 射速:20发/分 炮口初速:200米/秒 最大射程:750米(早期型)、1600米(后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