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被采访手记:在乡村,找回生活本来的样子

2022-07-20 16:32 作者:草木书店主理人  | 我要投稿

最近接受了几回采访。

6月初,解放日报记者巩持平老师在B站私信我,说报社最近想做一组报道,关于年轻人在长三角小镇开咖啡店、书店、剧本杀店等等,想探索这些看似只与大城市适配的精品小店的生存状况。

我当然乐得配合。能登上解放日报,也算书店发展过程中往前迈出的一小步吧。想来我也符合他们的选题需求,嗯,除了“年轻”。

按照巩老师留的电话,添加了她微信。通过验证后她立马发来了记者证,“证件给您看过哈。”

新版记者证大红色的封皮,看着非常喜庆。这是我曾经苦苦寻觅而不得的物件,如今倒也淡然了。

“有提纲吗,还是就放开了聊?”我问。

“放开聊哈,比较随便。”

于是约定了时间,和巩老师电话聊了一个小时。关于开书店的初衷,关于书店经营的思路,关于小镇客群的匹配,关于现实和理想的差距等等,聊得无比畅快通透。

两周后,巩老师又微信发来几个问题,补充采访了一下。我条分缕析地回复了长长的一段。

那头的巩老师,一如既往地洋溢着欢乐的气息,“好的收到,谢谢您这么认真回答我哈哈哈~”

“嗯,很愿意聊书店。”我说。

6月29日,专题报道正式刊发在解放日报的第12版,大标题是《回小镇开店的年轻人》,副标题的表述也相当到位:“把大城市里流行的商业形式带回家乡,有‘迎合’‘妥协’也有意外之喜”。

除了我的书店,报道中还写了浙江德清县的咖啡店、岱山县的剧本杀店、江苏盱眙县的杂货店。如报道中所说,“他们讲述了关于勇气、妥协和追寻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小镇也发生了改变,回馈他们尝试的空间和机遇。”

见报当天,巩老师给我发来版面的截图,以及上观新闻的链接,附以两个“社会”的表情。

“谢谢巩老师,转发朋友圈啦。”

“哈哈谢谢~”


在这篇报道刊发前一周,接到了柳西半街运营部门的通知,说要拍摄一期对我的采访,成片会发布在景区的官方抖音账号上。

那当然好啊,在小城镇,抖音几乎就是“新闻联播”,说不定就火了呢。

拍摄定在一个星期日的下午,摄制团队是一个3人小组,装备看着很专业,装了满满一个行李箱。

事先看过拍摄脚本上罗列的问题,大部分都和解放日报巩老师聊过,自认为了然于胸。然而,一旦架起摄像机,打上补光灯,就找不到聊天的感觉了,不自觉紧张起来。想象中的侃侃而谈对答如流,变成了磕磕巴巴不断NG。几个简单的问题,录了将近一个小时。同样的采访时长,却远没有报纸采访时的通透,那天天气闷热,回想起来只有汗透的感觉。

7月1日晚,柳西半街的官方抖音账号上,如期发布了这一期的短视频。小半天的拍摄,最终成片不到一分钟。好在后期剪辑制作得力,成片效果倒也不错。至于火么,那显然是想多了。


还有一个采访,来自我的朋友小玉。

小玉是电视台的记者,不过这一次采访,并不是她的职务行为。

一个多月前,小玉开始酝酿拍摄一个系列纪录片:《生活的101种样子》。如她在视频中所说,做这个系列的原因,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想通过这个系列来认识一些人,听听他们的故事,并立下flag:到退休的时候拍完101个人。

第一个拍摄对象,就选择了在乡村开书店的我。

算起来,和小玉认识的时间并不长,但同频的人之间,总会莫名的亲近,毫不生分。

3月份,小玉拉着海门“悦读时光”读书会在书店办了一场活动,让我也有种找到了组织的感觉。而在疫情飘摇的时节里,“悦读时光”释放的购买力,给书店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因此,这次的拍摄,就像老朋友聚会一样,非常自然。在镜头面前,我也终于能放得开了。

因为小玉也要出境,她女儿笑笑,便担任了摄影助理的角色。成片出来,我才知道,笑笑还承担了配音、剪辑等很多后期的工作。有了笑笑的加入,纪录片风格更显年轻灵动,摄制组取名为“只想睡觉”,透着一种中二的意趣。

7月8日,《生活的101种样子》第一辑“他在乡村开书店”,在小玉的视频号发布。我转发了朋友圈,收获一溜儿点赞。

耳畔似乎又传来笑笑的旁白:“书店是个奇特的场域,人们偶尔需要这样一个地方,从生活逃离。”

实体书店的故事,仍在继续。



被采访手记:在乡村,找回生活本来的样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