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赛斯-灵魂永恒解读 第二十章-结尾附录

2022-08-22 19:08 作者:LTN小跟班  | 我要投稿

第er'shi章  问题与解答

观点:

在这里赛斯具体描述了之前一些困惑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却有不同的做法。意味着始终持开放态度的创造,而创造过程一直是不断扩展。

 

没有什么所谓的“第一”或“第二”。

试想,如果你一次想去十个地方,而你也确实办到了,每一个地方便都有一个你的分身;

再试想,这每一个分身都是你,也都有意识,都能自知自觉,那么,这个“你”,既兼具十个部分,也全然知道所有这十个部分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分别得出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呢?

只能说:十个部分全都是来自那个想要一次拜访十个不同地方的本体。说法者的情形也是如此,在他们所出现的时空中本来就没有什么“开始”可言。

 

解读:不同的选择造就我的不同经历体验,所有暂时没有成功的选择同样会塑造一个实相。

 

 

第二十一章  宗教的意义

观点:

神和人到底是不是互为彼此的塑造者,也不尽然。如果说心中之神的是内心的投射,那么无时无刻的行动准则是否就是困扰自身的枷锁。眼前所认同的条条框框,无非是带着不同的有色眼镜。

 

每个人都在继续进行着一场“内在的戏”,那是一出“心灵剧”,到最后这出剧终究会由内向外强烈的放射出来,放到“历史”的范畴中。同样的,那些绚烂的宗教事件,其诞生也是缘起于内在的宗教剧。剧的本身说起来其实是一种心灵的现象,这么说的理由是因为每一个以物质为依归的自我,在感觉上都会觉得自己好像是个被丢到世上来的人,孤零零的处于一个陌生而令人不解的环境里,既不知道自己的来源,也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何在,甚至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存在。

这就是“自我”所面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自我”这个观念刚开始形成的初期尤其明显,一方面由于本性使然,它要向外搜寻,并且在物质世界里支配它的环境;另一方面它又感觉到在自己里面有一些自己所无法控制的部分,而自己又与那个内在的自我有一种莫名所以、却又极为深切的关联。在这同时,它还知道这个内我拥有一些自己赖以“存在”的知识。

在它“成长”的过程中——此处又是人间用语——它便向外去求证这份内在知识的存在。这个时候“内我”便以它的支持来支撑住“自我”,它把自己的真面目化为能被具体了解的资料,以便“自我”能与之打交道,它更进一步的将这些资料,由内向外的显现到物质世界的范围之中。只有在真理具体化的显现出来并被自己所看到之后,“自我”才会觉得事情比较可以接受。

在你们所接触到的事件中,你们经常的可以发现有些人会好像受到灵光照耀一样,显示出超凡入圣的能力。比如说在历史上人才辈出的光明盛世里所出现的那些先知、天才、圣明君主等等,这些人所显示出的是超乎人力或人性范围之外的部分。这些时代与其他一般的历史时代比起来,简直有天壤之别,其光明的程度简直可以用“不自然”来形容。

(十点)

其实,“这些人”都是由大家选出来的,目的是要代表大家将每一个人本来都知道的内在真理显示出来。他们所做的事情在意义上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其中之一是:这些人由他们的选民那里获取了超乎世俗的能力与力量,并将这种能力与力量保留、并展现在人间,以便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得到。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内在部分,这个“内我”若不是有肉体这层“外衣”的话,根本就不可能降到物质世界中而有所活动。然而,这份能量却如假包换的是来自内我的投射。

受到这份能量熏染的人从某些角度来说,的确变成了当时大家众望所归的人物,于是他在一出显现于“外”的宗教剧中便以一个“不朽的形象”出现。其实,真正“不朽”的是“内我”,因为“内我”才是“内宗教剧”中的那个不朽的英雄。

 

解读:内我透过外我抓取的物质角度,塑造了一个外在的投射物,让外我理解内我所要描述的种种自有层面的信息,而这个外在的投射物称之为造神。

 

 

因为每一个人的“内我”都完全明白什么样的事会让“自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完全知道哪一类的人能将这份内在的讯息人格化的表现出来。所以当有这种人出现于历史中时,他便被大家直觉的辨认出来,因为铺路的工作早已完成,而且在多半的情形下,各种预告有伟人降生的预言也早都已经在人间了。

这些受到挑选的人并不是毫无来由、突然蹦出来的,也不是随便抓公差的结果。他们是自愿肩负这份使命而为这个角色负责的人。从他们一出生开始,他们就或多或少的知道自己这份使命,然后或许再经过几度“触机”的启发,而唤起了他们全部的记忆。

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很明显的就是“神”的人类代表。既然每一个人都是“神”的一部分,所以或多或少你们每一个人都在饰演着同样的角色。但是在这种宗教剧中,(停了很久)主要的主角比他人更懂得他的内在知识,更知道自己的能力,也更能运用这些知识与能力,同时还更熟知他与所有生命之间的关系,并为这份关系而衷心欣喜。

 

解读:有种类似的说法就是庙里的香火,因为信众的感念而灵验。

 

人在表面上所具有的各种观念,诸如“正邪”、“神与魔”、“得救与受诅咒”等等,其实全都只不过是一些更深一层的“宗教价值”或“宇宙价值”的象征而已。这些“价值”都是无法直接被转译到人间来的东西。

因而以上这些“观念”就变成了我前面所提及的宗教剧的主要主题,而剧中的主角也可以一再的回到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在任何一个宗教剧中的演员可能早就在你们过去的历史中出现过,而今天在扮演“先知”这个角色的演员,从前扮演的极可能是个反派角色。

但是这些“心灵角色”并非虚有其表,而是真有其人,事实上,与其说他们活在以他们自己本身为中心的世界里,不如说他们的世界除了他们自己的中心以外,还大量夹杂了世界众生所投射的思想与感受。毕竟,这一场场的戏为的还是众生。

可以说“人是在与他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神明认同”,因为毕竟人并不了解他自己发明与创造的能力有这么伟大。所以如果你们能将这个说法改成“人与神明其实是互相创造、互相成就对方的”,那么你们就往真理更接近了一步,但是在这种说法里,你们在定义方面要特别小心,定义中要说明清楚——“人”与“神明”究竟有什么地方不同?

“神明”所具有的特性,其实就是人自己本来所有的,所不同的只是这些特性被加以放大,并被以一种强大的活动力表现出来而已。人认为“神明”是永生不死的,其实人也是一样,只是人已经忘记了这个事实,而只记得为他们的“神明”赋予这一个特性。所以,很明显的,在人间历史上的宗教故事之外——换句话说,就是在那些表面上看来好像在诉说着人、神之间的种种故事之外——骨子里还存着更深远的精神境界。在戏中演员的背后其实有着更强大的“人物”不在演出之列。于是,这些戏的本身,也就是说这些遍传古今的宗教,说起来其实只是那些来帮助人类的人所投射出来的一些影子而已。在“正邪”这种结构的背后,实际上有着一层更深的精神意义。所以,所有的宗教,在追求真理的同时又不得不对真相所带来的迷惑极具戒心。

只有当“内我”在休息的时候,亦即是当人在静心冥想的时候,才能偶尔的抓到一些这种无法具体表现出来的“内在世界”的光影。这种内在境界的价值、其所带来的“悟境”、以及其真正的含意,完全要看当事者自己本身境界的“高下”而有不同的说法。因而,凡是谈到这方面的故事,便常常有各种不同的描述。。

 

解读:为何人可以借由神的名义来讲述故事,因为那个所谓的神是被所崇拜的信众感念而成的一个能量实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每一个宗教都是内在世界的外在表现,物质生命的意义全在于那个最基本的精神生命。若不是有精神生命的存在,物质生命根本就毫无意义。以最了实际的话来形容,那就是“宗教”应该包含人类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所有的追求。在精神上,没有任何活动或特性是可以被孤立而不包括在内的。

形于外的宗教剧,只有在忠实的反映了内在的本性,以及在反映了个人的精神体会时才有其价值与重要性,也只有当一个人在感觉得到他的宗教确实能为他表达出这种内在的体会时,他才会觉得那个宗教有其实在的意义。令人扼腕的是,纯就宗教而论,绝大部分的宗教都为各种“内在的体会”画下了大大小小的圈圈,圈圈以外的就一律不予以承认。他们以一种“非我族类,其灵必异”的态度为“生命的神圣”下定义。而往往这种定义所能引用的范围又是极为狭窄。

 

解读:内心的强烈意识甚至内在意识的情绪都在时刻的投射到外界,被外在的自我所感知。假如无法从体验中拓展自身的意识,内心会一直经历同样相似的感受,例如寻求种种大师

 

 

第二十二章  再见并引见:通过我自己的经历看多重人格的面貌

观点:

赛斯书的最后一章,也是赛斯总结之前留下的很多现在的我试图理解的东西,真正的那个创造神永远在自己心中,无时无刻随同想法,每一次呼吸,身边所看所感知的,都是神。而不是所谓的什么大师,什么法则。永远只是自己。内察自己。审视自己。在重新用内心去感触周围的一切,那是一次悦动,也是永恒的扩张。

 

附录:

 

在主调和点一带,各种改变都有一种“马上就实现”的趋势。原因是各种想法与情绪都会被这个地方猛力的推向具体的实现。在这里,“观念与想法”会像野火一样在人群中蔓衍。换个说法来讲就是这一带地区的心灵土壤很肥沃。

创造力在这种地方很容易就能冒出头来,因此这些地区并不一定就是一些平静的地方。可是,话说回来,这些又全部是“和平”最适合成长的地方。不管是善的还是恶的念头,在这里都很容易的就能被具体化而显出来,而人类那相互矛盾的感受,在靠近这些调和点的地方也会显得特别的强。

这些地区的附近有着一些特别的效应,这些效应到今天为止还不能为你们的科学家所确定,但是,早在亚特兰提斯时代里,当时的人就已经知道有这些效应的存在,而更早一点,在鲁门尼亚时代,人们即已经知道如何去利用这些效应了。在这里,空间会产生一种你们仪器观察不到的很特别的“折皱现象”。。

 

解读:赛斯在第五章提到的调和点这个观点,而在调和点(风水点/磁场)附近增强念头,磁场放大的现象

 

调和点练习:

 

现在请你静心坐好,眼睛闭上,然后设法去找出在你附近的主要或是次要调和点的大致方向,现在我再告诉你们一些做的时候的要领:

念头集中,在集中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心眼会朝向房内的某一个特定的方向,这时候,甚至连你的思想都会朝向你心眼所持的方向。这种假想,不管你面向何处,都可以助你找出与你最接近的调和点的位置。你可以设想有一条看不见的线,这条线从你的心眼顺着心眼所看的方向向外射出;同时再假想另有一条线,而这条线则从你的头顶,顺着你思想流动的方向向外延伸到与你心眼所画的假想线交会合并为止。

在这种假想下,你就有了两条从这里以及这里发出的想象中的线,这两条线在射向同一方向时形成了一个角度,然后再交会合并,这两条线所指向的就是最接近于最近的一个调和点的“方向”。

(珍替赛斯示范,她用一只手摸摸眼睛,一只手摸摸头,然后双手向外伸展,直到两手相触为止,方向约莫在她的右方。我坐的位置在珍对面,面朝北,所以她的右方是在客厅西边的角落。)

在空间中到处都有次调和点的存在。鲁柏刚刚向你说明了这间房间中距她最近的次调和点的所在。有时这两条线交会的角度会长一点,但是这两条线所指向的一定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在调和点的范围之内,能量所能产生的效果最大。

 

所有的东西其本身就是一种“象征”。

但是,你们却通常都把它们当作是真的。你们常常把一些思想、心像或是梦当作是象征着某些东西的“象征”,殊不知真相是“所有具体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象征”。凡所有物皆是该物本身的“内在”向外发展而显现于外的“象征”。

换言之,“物”就是一种有形、有质、被你们所接受、而又同时具有“自我”、具有“个别性”的象征。

所有你们能看得到的、能知道得了的整个物质生命的性质与结构,其实就是由一群选择了以“具体”的方式来运用“象征”的“人”,所做出的“象征性”的“声明”。所以,你的身体所“象征”的就是你,你的身体所象征的就是你所以为的自己。可别弄混了,“你”与“你所以为的自己”并不见得就是同一回事,两者的差距可能大得很呢!

只要你们能晓得物质世间所具有的“象征意味”的真正本质,你们就再也不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困得死死的,动都动不了。解铃还需系铃人,造这些“象征”的是你,能改变这些“象征”的还是你。但是在改变之前,你得先问问自己:这种种的象征在你自己的生命中到底有些什么意义?此外,还得先学会将这些意义解释出来的办法。

要办到这一点,首先,你必须经常不断的提醒自己:所谓的物质状态本质上全都是“象征”,也都不是不可能改变的。其次,你要往自己里面看,以找出这些象征所代表的心灵实况。不管你的困难是什么?你的问题在哪里?你都可以用这个办法找出它的症结。

(9:50分)

在你四周,与你密切相关的物质环境,其实便是你内在状况向外做出的一个声明。你的内在状况像“流体”一样,是会变的,原因是你自己本身本来就恒处于一个改变的状态,就算是把你与你周围的环境隔绝,你还是会自动的将那些在自己心中自由流动的、发乎自然的事件转换而出现到物质世界里面来,所以,能够改变你的环境、转换你的象征的只有你自己。

但是,如果你一心以为你四周的环境及物质情况就是全部的事实,那么你就不免会为环境所困,而费尽力气的去和一条纸变成的恶龙缠斗不休。要知道,外在环境之改变永远来自内心。在环境与心态这“外”、“内”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即时的相互回馈,但是居主位的永远是“内”。使得外在环境有所改变的一切必要条件,包括改变的方法以及改变所需的机动性,永远自内而发。

你们大多只习惯于、也太习惯于向“外”看,亦即是说把人世间当成一切真相的准绳,而忘了自己应该往内去看。因而你们就误把自己的内心向外所投射出的“象征”当成了事情的真相。

 

解读:外在的感知只是对不同象征的解读,也可以理解为选择带来的征兆,不同的征兆都是在展示内在意识,如同内在意识和外在世界是同步进行的。如果做事能力提高了,说明我处处用心做

 

 

在内心所上演的那场戏永远是极重要的一场。执笔写“你一生的故事”的那个人就是你自己。每一个人都不例外,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一生故事的作者。所以你绝对犯不上在欣赏自己的作品时被自己写的“戏”所困。能够改变现况的力量就在你自己身上,而你所要做的只是去练习如何改变而已。

对某些其他形态的意识而言,他们能清清楚楚的从“象征形态”的角度而了解到你们这个物质世界的天地,因而有些“东西”就以一种“象征”的方式在你们这个世界中出现,来帮助你们构筑一个足以让自己能在其中容身的架构。在有了这个架构之后,你们才可以相当自由的去运用那些“东西”。

 

解读:感知不同的外境,而不会影响心境,自主权始终在于自己的选择,观棋不语,绝境逢生。本就在这个游戏里,何必计较所谓的合不合意,自己要体验都总是体验到,那就不慌不忙,欢欢喜喜面对处处美景

 

 

一种“新真理”极可能也同时是一个“老东西”,因为“真理”并不是一个必须老是以相同的外貌、形状或空间出现的“东西”。因而,那些在一点上拼死把持着不放,坚持要护卫他们的真理,又不容他人置疑的人,事实上所冒的就是自毁长城的险,他们很可能会因而失去了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为他们所带来的好处。

同样的,那些对他们所获得的答案太过确定的人则会变得缺少了一份“需要感”,而丧失了更上一层楼的机会。毫无疑问的,一个真正的“意识扩张”本身就是一种讯息。因此在扩张中的人在发现到自己真的接触到“真理”时,就会知道“真理”只存在于我刚刚所说的那种一花一世界,一个茶杯就是真理的那种情况中。

我在此处用“意识的扩张”一词,而不用一般常用的“宇宙的意识”一词,(停顿)其原因在于后者在意义上所隐射的是一种当前人类尚无法到达得了的大境地。(停顿)如果你们把意识上剧烈的扩张来与你们平日的情况做一番比较,相比之下,你们也许会觉得这种扩张显然很有一种“宇宙性”的味道,而实际上,这种扩张经验所指向的只是你们现在所可能到达得了的某些意识状态而已,这种状况对真的宇宙大悟境来说连起步都还谈不上。

如果你不去吸收、消化,并把观念变成自己的,光是观念的本身是没有根的,也成不了任何气候。你可以把任何一种观念或当朋友、或当敌人,战也好、爱也好,总之你要去体验它、去运用它,处理的时候不仅要用你的智慧,更要用你的感受。。

 

解读:新瓶装旧酒,道理人人懂。关键是当下的心境,心境打开了,处处都能悟道,处处都能抓到规律,处处都可以喜乐当下

 

如果你们凡事都喜欢要有组织、有条理,那么随便在什么时候你爱有组织就可以有组织。你们所存在的世界就是你们自己所拼装出来的。不管在任何时候,你所选的世界里就包含了一切你所需要的“组织”与“条理”。

在人间,你们很巧妙的强调了所有能将你们聚焦在一起的共同点,并把这些共同点铸成了一种固定的形态,而在同时,你们又很巧妙的忽略了所有的不同处。从一个广大的认知领域中,你们共同挑选了一个“只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某些特殊范围,而对其他范围完全视而不见”的立场,在这一点上,就这个小小的人间领域而言,你们达成了一项完美的协议。在你们认知范围之外的大天地对你们来说,完全造不成任何困扰,所以你们也就干脆不予闻问。而事实上,这个大世界确实存在。

我前而曾经说过:如果你们能将注意力放在彼此相异之处而非共同之处,也就是说,放在那些你们实际上可以见得到而故意不去看的地方,你们就会发现,人类居然可以无中生有、完全照自己的意念来选出各种有条有理的世界,你们也会为这个发现而叹为观止。

 

解读:就如同自作地茧房,总是找得到相同频率的人或是团体,更多时候我们习惯于自身塑造的舒适圈,反而忘记了自身童年的好奇心,没有所谓的属于我的东西,除了一遍又一遍回想的情绪感受,除此之外我们总是漠然地任由不在意的小蚂蚁从身边溜走,而那些不曾注意的小细节,也同样是另一种自己的泡泡世界


赛斯-灵魂永恒解读 第二十章-结尾附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